粤港澳大湾区:这里到底有无前途

 

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又被中央起一个新名字了。x0ax0a “粤港澳大湾区”你听说过没有?这片土地的未来之路在哪里?x0ax0a 老干部文风预警

(。・_・。)ノ...





credit to xinhuanet

今年中国政府首次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重点的未来规划摆上两会和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强调珠三角在未来的协同发展。这在更大的图景上作为通向南海的重要枢纽与政府“一带一路”的规划相符,也是对近十几年来不断有经济学者建议整合珠三角地缘优势的政策回应。

(珠江三角洲河口岔得太開了,以至於被看成了一個灣)

这一规划中的湾区被看作是可与美国的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相竞争的世界级湾区。的确,从硬性的指标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巨大,基建完善,产业多元平衡,高等教育相对发达,地缘优势突出,如果发展策略得当,应当能达到中国政府的预期,成为世界级的湾区城市带和连通亚洲的枢纽。

但是即使有这样的条件与愿景,粤港澳湾区之路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细节决定成败,粤港澳在一些硬性指标体现不出的细节上依然有许多的工作要做,有新的道路要去探索。

      制度创新迫在眉睫

“一国两制”在历史上的功绩不可谓不显著,是珠三角地区在新时代保持基本稳定繁荣的重要保证,和维系地区间微妙关系的不可或缺的政治纽带。但是这样的政治架构为让粤港澳地区协同发展的难度上了几个层次。

香港与澳门与内地,是三个管理和政策高度独立的区域。三方海关的阻隔与管制使得商品与人力不能自由流动,这极大弱化了湾区自由市场对于资源的调控能力。此前三地大型的合作项目,莫不是经过政府间漫长的协商和规划,自上而下开展实行。这样的策略亦有成效但是动作缓慢并且有离地的风险,所以长期被民间(尤其是香港)诟病。

协商政策的后果之一是精英主导的利益分配。这使得大型的跨区域的政策与商机向大型商业集团倾斜。香港的“四大家族”以及其他的集团被内地视为香港经济的中流砥柱而加以政策上的方便与照顾。在这些集团聚集财富的同时香港的中下阶层的生活却得不到经济发展相对应的提升。



所以经济和制度的决策管理难以平衡各方成为了地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和瓶颈。如何在尊重不同制度的前提下打破地区壁垒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关键,这无疑是对目前已经面临着其他更大难题的中国政府创新能力的考验。

      借鉴管理经验 消弭文化隔阂

制度的创新是重要的上游因素,但粤港澳大湾区的前途更离不开本土管理水平的提高。广东省已经连续2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湾区协同发展,但是基层管理的进步应该是当地政府当前务实的目标。

在行政的规范程度和对于法治的遵循上,内地的制度依然距科学先进的理想水平有很大距离。具体的例子可能会使话题敏感化,就以环保话题为例,前一段CECA调研得出的数据显示深圳近年工程侵占生态红线的次数逾700次之多。这种侵占是用一种钻空子的方式进行的,即:调整红线范围-建设工程-再调整回来。这样公然宣告中国的法律法规是地方发展的绊脚石的行为完美地诠释了地方管理水平的不足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政责任的缺乏。



credit to AFCD

生态环境和法律法规在经济发展或者说官员业绩面前要让路,这是中国制度的特色。而反观香港,其管理的严谨程度和对于法治的尊敬值得我们学习。而香港媒体和民间组织强大的监督力量依然不松驰对于政府工作的鞭策和苛刻的讨论。有这个近在身边的榜样,珠三角的地方政府理应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且虚心对港式政府的运作的优点加以学习吸收。同时,应当积极培育民间组织作为介入和辅助社会运作的重要力量。像CECA这样有业务重点和专业知识的NGO,期待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以拥有更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同时也希望贡献更多的力量去帮助粤港澳创造一个更好的社会环境。

近来政治文化的不同和其他复杂的因素让中港矛盾越来越浮上水面。两方的政治立场都有对立和互相敌视的意味在其中。这个时候,内地和香港对比,作为体量庞大却形体粗糙的经济体,理应放下敏感的政治神经带来的过分强硬,向小巧却精致的香港多多虚心学习。把“一带一路”这种豪言挂在嘴边的家伙,不应拘如此小节。

credit to BBC

      可持续发展的难题:环境和经济

前文说到粤港澳大湾区的野心是有朝一日能和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东京湾区相匹敌。而这种经济体量巨大的城市带,环境和生态常常成为决策者关心的核心因素。

美国东西海岸的供水问题让政府头疼了几十年。上个世纪为了解决城市带的供水不足,纽约采取了挖渠引湖的措施。但随着邻近湖泊水资源的缺口逐渐扩大,引水的地下渠逐渐翻过座座山脊,向西向内陆延伸。巨大的地下管道还因为渗漏问题而曾经让一个小镇成为泽国。时至今日,因为水源的污染问题,纽约的水质又频繁地检测出工业污染物。

而美国西海岸水资源和脆弱的生态更是对地缘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南加州的干燥气候,水资源的长期短缺,美国采用了北水南调的工程措施,并且层层修筑水坝对水资源进行高密度的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因素,长期的水源压力使得虽然南加州拥有美西的大多数人口,反而是人口压力更小,环境更加优美的旧金山湾区因为硅谷巨大的创新能力,成为标尺,被放进了粤港澳追逐的目标中。

可见,要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竞争力的区域,众多人口因其环境上的压力是负担而非优势。粤港澳地区可谓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不光对于资源的消耗是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各市的产业因服务于当地人口的生活需求而高度趋同,这也限制了这里成为世界级城市带的潜力。
credit to 网络

后发优势使得香港和深圳珠三角的经济在几十年里腾飞,但缩短了的发展时间也使环境问题更加密集,让治理者焦头烂额。传统的资源和卫生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工业的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就接踵而至。还好在远景上全球气候的变化对这里的威胁处于温和的程度,否则粤港澳的环境问题可真算得上前有追兵,后有阻截了。怎样实现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解决城市生活和工业的污染排放问题,同时保育地区内具有高度生态价值的生态与物种,其实是对前文提到的统筹管理问题的又一重考验。

另外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地区内部的产业同质化是对资源和发展时机的浪费。譬如香港的国际空港转运地位,原应是珠三角引以为豪并加以利用的优势,但深圳与广州的机场规划颇有一些另起炉灶的意味。香港的海港产业也曾繁荣一度,但现在正在被珠江沿岸的内地港口们所代替。即使考虑到土地成本,这样的海港产业的转移是合理的,但是地区壁垒和内地不同城市的恶性竞争使得产业转移非但不平滑而且争斗激烈。深圳和香港的新技术产业和知识优势的结合,也是刚刚起步未见什么成效。而原先,深圳界河两边也是各干各的。

可持续问题无论对哪个区域都是或大或小的难题。姑且做美好的希望,粤港澳大湾区能靠着合作与创新破解它吧。

        希望

公允地说,讲了这么多的问题,其实这里也有许多理由让我们对它的未来抱有希望。

首先是前面说到的社会和民间力量。广东省在民间组织和社工的发展上其实已遥遥领先全国,同时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若考虑到作为龙头的效应和远离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珠三角应该能在远期继续在社会的组织上有所发展。

而对环境问题来说,即使珠江的水质堪忧,生态控制区不断被占用,城市污染控制不力,珠三角的生态资源依旧不可小视。天然的红树林滩涂即使是历经城市发展摧残的残存,其面积依旧在地区的横向对比中领先。而珠三角对于公民享受到的自然环境的保障其实也做得不错。
*图为中国城市公园个数排名,珠三角的城市整体领先全国                                        (source: 中商产业研究院)

所以以上这些令人担忧的方面,除了管理的水平,其实珠三角都还有着成功的经验积累。更毋需说在我们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些优势:经济体量,基建完善,教育发达,地缘优势等等。

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未来,即使达不到规划中那美好的上限,也会是相当不错的。至于能否达到最高的预期,其实还要看那最关键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了。

这里到底是块好地方。但是改革的勇气和传新的意识,到底藏在哪里?


原文是为跨境环保关注协会(CECA)所撰

文 / 李小猪

图 / 网络


    关注 不存在的城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