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最后一位贵族:第二格

 

第二格的传说...

Genitiv的天下
覆盖单元:新编大学德语 第一册第八单元

关键词: B1E8, 第二格

一点点语言学



要讲清楚Genitiv,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为了有讲清楚它的可能,先给大家补充一点点语言学知识。

你们有没有想过,语言的分类是怎么分的?除了说这门语言是那一个语系、语族、语支以外,有没有结构上的区分呢?

比如说,中文和英语,在结构上到底有什么不同?

这就涉及到19世纪初期产生的语言形态分类中的“综合性语言synthetischer Sprachbau” 和“分析性语言analytischer Sprachbau”的区别。

简单的说,搞清楚这两个区别,就要弄懂词das Wort 和语素das Morphem的区别。

虽说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对词和语素的绝对区别下出很明确的定义,但是我们大概可以说语素就是语言中最小的表意单位,比如德语中的前缀un-,后缀-chen;而词是由一个或者多个语素构成的稳定集合,比如 ungünstig,Brötchen

根据语素和词的区别,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德语和中文,在构词上是有绝对的不同的。基本上中文的每个字就是单一语素(如果不把偏旁看做语素的话)。

比如刚才说的小面包Brötchen. 在德语中,是在Brot的这个词的基础上加上别的语素-chen,构成新词,但是中文是要多加一个词“小”,才可以趁构成“面包”,甚至面包这个词本身都是两个词构成的,也就是“面”和“包”。

所以和中文相比,德语就是综合性的语言,而中文则是典型的高分析性语言。基本上,所有的语言都包含了综合性和分析性的构造,每种语言,都是这两种构造的集合,只是有的更偏向综合性一些,有的更偏向分析性一些。

洪堡的语言分类法通过语素的复杂度把语言分成了四大类:

第一类是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比如中文,这种语言叫做孤立语(isolierrende Sprache)

而德语是属于第三类,词形变化比较多的语言,叫做屈折语(flektierende Sprache)

第四类语言是语素复杂度最高的,比如北美的印第安语或者西伯利亚的语言中,一句话可能就是一个很长很长词。

以此类推,英语要比德语有更高的分析性,因为英语的词形变化少于德语,而汉语的分析性又高于英语。

变格和变位越多,词形变化越多,综合性程度越高,分析性程度越低。

然而从语言发展上来看人们可以观察到,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种语言的综合性一直在慢慢降低,而分析性在逐渐提高。古英语的综合性就比现代英语更高,古德语也曾经有5个格位,而不是现在的四格。

而下一个有可能会在时间的流逝中,随着语言综合性的减弱而消失的德语格位,就是咱们高大上的第二格。

快要死了的第二格



第二格,也被叫做属格。

看名字就知道,表示所属的关系

有同学就会说,所属关系我们会说啊,比如:
老师的书:das Buch von dem Lehrer
的确,这是一种表示所属的表达法,但是这是一种分析性较强的表达法,通过加入介词von,加入了“...的”这个意思。

德语中其实还有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所属关系表达法,即通过词形改变表达出“...的”这个意思,那就是第二格:
 das Buch des Lehrers
把定冠词der和老师Lehrer进行变形,变为des Lehrers, 就能成功的通过词形的改变把“老师”一词变成“老师的”

这就是第二格的用法。

为什么说它要死了呢? 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倾向于使用分析性的von+第三格的结构表达所属,而非直接使用综合性的第二格。 在德国南部方言区很多人是完全不使用第二格的。

但是第二格自带的高贵光环,让它依然频繁出现在正式场合。 第二格和von相比,就是要更加高大上一些。文章的标题、商品的名称、重大活动的名字,都更倾向于用第二格而非第三格。

其实就像古汉语听起来就是要比现代汉语含蓄、优美的多一样,第二格就是一种贵族式的、教养良好的高级表达法。

至于这个词形变化,其实也没有变的很复杂,既然它已经走在消失的路上,所以阴性名词的第二格和她的第三格已经没有区别了,阳性名词和中型名词的第二格长的又一模一样,所以其实就是多记两个变化,就能让你的德语从南方山区走出来。


关于德语是不是真的在分析性语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Genitiv是不是真的会消失殆净,语言学界还依然在争执不休。


    关注 讲故事的德语老师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