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第二十五章 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

 

------第二十五章 一段短暂的师生情谊------

大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格外漫长,就想找点事儿做,消磨时光。最后决定去找一份家教,就这样遇到了浩浩的妈妈。后来我们常常一起慨叹当初见面的不可思议——她心血来潮去找家教,我恰好漫不经心地等在那里,没想到两个人一拍即合,直接就去见了孩子。走在路上,她很委婉地告诉我,孩子听力有点障碍。

老实说当时我心中确实掠过一丝慌张,我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听力有障碍的孩子,一般讲话都不大清晰,我当时还真听不懂,要妈妈帮忙“翻译”才行。

第二天,我正式上岗。当时浩浩八岁,我的任务就是教他一点语文和数学的知识,再练练发音,另外就是背诵古诗、讲讲故事。首先要过的是“语言关”,我要听懂他说话,也要放慢速度,让他明白我的意思。很快就习惯了他的发音,我也尽量做到吐字清晰,以至于那段时间和家人说话口型都特夸张。

我以前对付小孩子的各种花招都派上了用场,和浩浩相处得不错,他也基本能按照我的要求学习。我俩学一会玩一会,时间过得很快。后来,和浩浩妈妈成了特别好的朋友,她告诉我,浩浩最听三个人的话,其中就包括我。

当然,浩浩也有不听话的时候,比如他不肯背古诗,我就偷偷地酝酿一个鬼点子,给小家伙下个套:我不但让你背,还让你教我背!打定主意,不再提这事儿,只是和他闲聊,闲扯一通又回到原点——问他这本书是谁买的。他告诉我是妈妈给他买的,我又是羡慕又是失落:你妈妈真好,还给你买这么好看的书,我妈妈都不给我买!凭着多年哄骗小孩的精湛演技,果然“打动”了他,他很关切地问为什么,我告诉他没钱买。他的慷慨出乎我的意料——直接把书送给我,想想似乎还不够,又把他最喜欢的一支笔送给我。我心里那个感动啊,也许我真不该这样“利用”孩子的同情心,我了解浩浩的个性,他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总是问曹操、孙权对老百姓好不好,如果你回答“好”,他就认为他们都是“好人”。弯子绕过了头,只能再绕回来。我就对他说,我拿走了,你就没法看了,不如这样,你教我吧。他果然“中计”,有模有样地当起了老师。我这个学生也不含糊,左一个“老师”右一个“老师”,叫得好不亲切,并且认真地跟读,还时不时背诵得磕磕绊绊,丢字落字,等着老师提示、纠正。他似乎挺迷恋当老师的感觉,后面的古诗环节全部包办,我不背都不行。

第二年的暑假,回家时顺便去看看浩浩。恰好赶上他妈妈要出差五天,让我帮忙带一下。我就在心里想,有没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能让妈妈了解浩浩这五天的行为和表现,同时也达到管理和激励的作用。凡事都禁不住琢磨,还真被我想出来了。

我买了一张大白纸,画出五栏,写上日期贴在墙上。又买了一些小张的彩纸,和浩浩说明我的想法:妈妈去出差了,可是她很惦记你,她可能会在想,哎呀,浩浩现在在做什么呀?我们用这些彩纸写成纸条,贴在墙上,等妈妈回来你说给她听好不好?浩浩答应了,我们把那些彩纸剪成圆形、心形或者苹果、蝴蝶等形状。他每次都选喜欢的纸记录他做过的事情。五天过去,这张大白纸被我们贴上花花绿绿的纸条,煞是好看。还别说,这真是个偷懒的好办法。他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上墙,几天下来,还真积累了一份沉甸甸的成就感。我只负责留心观察他,夸奖他的素材到处都是:做题速度快,文字工整,准确率高,姿势标准,懂得保护眼睛,很专心,没有搞小动作……因为都是好话,他每天都要分别给爷爷、奶奶、爸爸念一遍。大人当然也是变着法儿地夸他。我基本可以做甩手掌柜的,如果遇到他走神或者做小动作,我就拿过一张彩纸说:咱把这件事也告诉妈妈吧。他当然会制止我,然后放下手中的东西专心写作业。

我慢慢发现,他通常是用手去制止别人。比如不让我写,就去抢我手中的纸和笔;不让我说就试图捂住我的嘴。我回忆他和家里人的相处细节,发现这也是大人对待他的方法。比如,有时候忙着出门,催他几次,他还是沉浸在漫画书中,妈妈就会夺过他手中的书,强行把他拉到门口。如果他手里正摆弄东西,提醒两次不奏效也是直接夺走。后来,他偶尔也死命攥住手里的东西,经过一番拉扯才能制止他。

我尝试改变他的表达方式。我和浩浩约定,有什么要求和我说,我会听的;如果是用手制止我,我就不听。他自然不会有这么好的记性,比如我让他做一道题,他不想做就捂住我的嘴,我就不断加分量:两道、三道、四道……最后他终于把手放下来,然后,我安静地听他说不想做的理由,如果合理,我就答应他。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每次我都是要求他说出来,他渐渐习惯了这个办法,不再动手制止我。这自然又成了我夸奖他的理由。

想起一件挺让人感动的事儿,有一次浩浩和妈妈还有大姨、表哥一起去北京,我们约好在王府井书店门口见面。当时他妈妈去买书了,大姨就提醒他:你看谁来了?我预期中他一定是兴高采烈,谁料到他脸上掠过一丝惊喜之后,竟然晴转雷阵雨,抱着我哇哇大哭起来,行人纷纷侧目。知道的是这孩子喜极而泣,不知道的还以为我欺负小朋友呢!这个细节挺难忘的,我猜想,也许孩子很看重这份短暂的师生情谊。

曾经在某个时刻,介入一个孩子的学业和生活。他的善良和天真,也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一个身体有些许障碍的孩子,注定会更艰难。其实,他没有想象中那样与众不同,只是比我们多一副助听器而已。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心里悄悄祝福这个孩子。这段经历也让我总结了一些对付小孩的招数:

一、对孩子示弱。浩浩煞有介事地教我背古诗,看着他一脸的自豪与得意,真让我心生感慨。适度对孩子示弱,大人变笨一点,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孩子,也让他体验一下控制局面的感觉,孩子的自信也跟着水涨船高了吧。

二、纸上的记录。其实我们的记忆不那么靠谱,它有筛选、屏蔽、夸大、缩小的功能。所以我偏爱用纸、笔做记录,这样最真实、最客观,能积累实实在在的成就感。和浩浩一起做了五天的记录,发现他其实做了蛮多的事情,并且表现出了蛮多的优点。如果没有这些记录,连我都不觉得他的行为有可圈可点之处。这大概也是我们误解孩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一计不成,再来一计。很多人以为无论我说什么孩子都听,其实不是。我也经常遇到孩子不听的情况,只是我一般不会再重复出招。孩子不听,一定有他的原因,我会去探个究竟,然后重新寻找切入点,如果孩子依然不听,那我就继续寻找。咱不是总吹嘘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都多吗,那些盐总不能白吃吧,只要够执著,还怕找不到让孩子信服的招数?

四、不侵犯孩子的心理空间。从一个孩子手里直接抢走漫画或者玩具,有什么严重后果吗?有!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心理空间”,我们身体周围30-50厘米的范围,是我们的专属领地。如果别人贴身侵犯我们,会引起极度的不安。这也是孩子为什么会死命攥住手里东西的原因。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9855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二十六章 不恰当的疼爱------

春节回家,我去看望爷爷的四弟——我的四爷爷。好久不见,自然是特别亲热。过了一会,外出玩耍的小弟弟雪松回来了。他9岁,读二年级,是我最小的弟弟,因两家相距很远,我们并不熟悉。他给我的印象颇为奇怪,一方面他表现出退缩和躲闪,不肯正面和我说话,总是环顾左右而言他;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莫名的蛮横和霸道,比如,他想喝水,就扯着嗓子命令我:给我倒杯水!这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就仔细观察一家人的相处模式。

四爷爷性格温和,对雪松极其疼爱,总是充当他的保护伞,比如妈妈说孩子考得不好,四爷爷马上表达了他的满足感:考这个分数不错了!四奶奶性格外向热情,但说话唠叨,不断重复。请原谅我这样形容她,我记得小时候在她家玩了一个星期,那时候她和老叔就经常因为唠叨发生争吵。四奶奶对雪松的负面评价相当多,比如这孩子太淘气,一点都不懂事,学习也不好,不知道用功,白疼了,也不听话……老叔在和四奶奶的争吵中长大,性格比较急躁,动不动就要打孩子,相比之下,孩子的妈妈还更理智一点,对孩子的学习比较关心,要求也更严格。四个家庭成员的性格,清晰地解释了孩子行为中的矛盾因素。

那天晚上发生了两件小事。一件是他看动画片的时候,妈妈检查出他作业的三个错误,他不想改。妈妈坚持让他改,他到四爷爷房间里来拿铅笔盒,进屋就哭哭唧唧的,话说得很艺术:人家正好好地看电视呢,妈妈非得捣乱!走到门口,他的脚步迟疑了一下,回身扑到四爷爷怀里,抱怨变成了哭泣。

每当这时候,我都像个闲事主任。我示意四爷爷不用管,我安慰他,沿着他的思路走:我们正忙着看电视,妈妈怎么给我们捣乱呢?他平静了一些,给我复述了一遍经过。这时候,我做打抱不平状:走,我领你和妈妈评理去!估计这小家伙心中窃喜,以为又来了个撑腰的。

见到他妈妈,我使了个眼色,虚张声势地说:听说雪松忙着看电视,你给他捣乱了?妈妈说:我让他改作业,他不改。我问雪松是这样吗,他回答说:我没说不改!我继续追问: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改?他说看完动画片改。我还是紧追不舍:看完动画片还需要我们提醒吗?他说不用。我又把话题转到发生误会的地方:雪松,你看,妈妈让你改作业,你想着看完电视改,但没说出来,妈妈就以为你不想改。所以妈妈会发脾气,强迫你改,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你说清楚,妈妈会同意的。在我的鼓励下,他向妈妈承诺:我看完电视就改作业,不用你提醒了。他果然做到了,我们都夸奖了他。

之后,一家人看连续剧,雪松将橘子外面的塑料包装拆开,用上面的胶条往一把刷子上粘贴。我饶有兴趣地观察他,问他能贴出多少种花样来,他每贴出一种都给我看一下,我总是变着说辞肯定他,看得出,这些话让他很受用。期间他想让我从窗台上再帮他拿个橘子,用的又是命令的语气。我就对他说:你是不是想让我帮个忙呀?既然是帮忙,你和颜悦色地说,我才愿意呀,再说一遍给我听听吧。他果然温和地重复了一遍,我肯定了他的语气,并表现出了我的高兴,同时拿了个橘子给他。我们就这样边玩边聊,这时候,我感觉他回到了一种放松的状态,享受玩耍的喜悦。

从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得出,其实雪松是个很好的孩子,只是家人不恰当的疼爱,改变了他的行为方式。临走我给了他们一些建议,当然,我只是尽力而已,他们认同与否,就不得而知了。

一、教育的一致性。在这个家庭里,教育的不一致非常明显,这使得孩子感到无所适从。很显然,他的蛮横与爷爷的过度保护有关,而他的退缩和躲闪则与奶奶频繁的批评有关。所以我就建议全家人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如果有分歧,背地里商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直接争吵、互相批评。

二、消除负面评价。其实,四奶奶的唠叨和批评,也隐含着疼爱,只是孩子感觉不到。我建议全家人,特别是四奶奶,那些负面的评价不要随口而出。这是最习以为常又最有害的行为,殊不知这样对孩子影响深远。这些话,最终会演变成孩子的自我否定,许多人终生受这些负面评价的困扰。

三、建立规则,不要打骂、恐吓孩子。孩子所谓的不听话,多数是因为每位家庭成员的教育标准相差甚远。在爷爷面前的正确行为,到了妈妈那里,就成了错误行为。所以要建立统一的家庭规则,这样孩子很清晰地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四、陪孩子聊天、玩耍。看上去,每个人都很疼爱孩子,但不恰当的疼爱,往往会演化成伤害。从他玩橘子皮包装纸的事情可以清晰地感觉到,这个孩子其实很孤独,缺少正面的关注。在大人的眼里,往往对小孩子的游戏不屑一顾,唯一的价值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让他们捣乱。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玩耍才是他们的正业。我甚至认为,7岁以前,孩子的工作就是玩!如果家长能少一些管制,多一些陪伴,用孩子期待的方式和他玩耍,很多问题都可以消除。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985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母婴育儿小说 《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

作者:杨杰
小说现有字数:13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7985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