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执行的12条军规》:军规1 提前计划,心中有数才能遇事不乱

 

------军规1 提前计划,心中有数才能遇事不乱------

军规1
提前计划,心中有数才能遇事不乱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一定要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然后按照预定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走好每一步。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遇事不乱。

在工作中,卓越的员工把计划观念贯彻到了方方面面,每一天的工作总是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计划,对工作有安排,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即使遇到突发事件,也能处变不惊。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曾在一项研究中指出:目标决定命运。也许你会很不屑地说:“这个道理谁不懂呢?”可是仔细观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多数企业中的员工,都没有真正做到“目标导向”,缺乏明确的目标,或者目标定得根本不合理,又或者定了目标不能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这就导致了他们的工作像一盘散沙,没有重点。

如果一个员工定下的目标形同虚设,不能按部就班地执行,或者用一年的时间来实现半年即可达到的目标,这都是对工作时间和企业资源的极大浪费。

有一次,我应邀为一家保险公司的员工作提升能力的培训。当我讲到工作中要制定任务目标时,一位员工说:“丁老师,我给自己制定了目标,那就是一个月争取赚10万元,一年至少赚到100万元。请问,我应该如何去做,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

100万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按照我对保险公司的了解,员工要想拿到100万元的佣金,他大概要作出300万元的业绩来,平均下来一个月就要有25万元的业绩。如果一个月按30天计算,那么他每天至少要完成8300元的任务目标。

我把这些数字报出来后,问他:“每天要完成8300元的任务目标,你应当拜访多少个客户呢?”

他想了想,说:“大概要50个吧。”

“那你手里有没有重点客户?”

“没有。”

“那就是说你要靠拜访陌生人去寻找客户了。那么,你一般和一个人要交谈多长时间呢?”

“至少20分钟。”

“一个人20分钟,一天50个人,算下来,你每天花在客户身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16个小时,这还不包括你路途中要花费的时间。你觉得你能做到吗?”

经过这番对话,这个员工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目标定得太高、太空,不切合实际,工作自然谈不上有效率了。

这位员工的例子并不是个例,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职场新人都不知道如何去制定切实有效的目标,制定的过程只是流于形式,定出的目标由于太不合理而无法实现。这样一来,有明确的目标也没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任何帮助。因为,目标是用来执行的,如果目标不对,执行力再强也无济于事。

如果案例中的那位员工每天抱着那个不可行的目标去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会对工作产生厌倦情绪:我每天都努力地去拜访客户,周末都不休息,为什么还是一无所获呢?时间一长,他对工作就失去了最初的热情,变得得过且过了。

这就说明,在工作中给自己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任务目标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自己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制定出适合的目标,并有计划地实现它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制定目标时要量力

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犯类似于案例中那位员工所犯的错误,认为目标制定得越高越好,这样即使最后只完成了80%,也能超出自己的预期。事实上,过分依赖高目标反而不利于执行。

因为,目标只是一个导向,能不能完成目标要看个人的工作能力。太高的目标只会给人压力,倒不如制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并有计划地实现它,反而会给自己一种前进的动力。所谓合适的目标,就是你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的目标。这样经过一番努力,实现了自己制定的目标,才会带给你一种成就感。
2.目标要细化

制定目标时,要细化到每周、每天的工作计划,并随时进行调整。这样一来,你就能记清每天需要完成的事,不至于陷入沉重的工作压力之中,搞得自己心情烦躁、头晕脑涨。

具体来说,你可以这样做:

首先,一周开始时,在你的台历或者笔记本上列出本周的计划,内容包括公司领导近期给你安排的工作以及你这周想做的事情。

其次,每天早上开始工作之前,用一张便笺纸写下之前确定的当天要完成的任务,再添加一些临时接手的工作任务。这张便笺纸要出现在你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比如贴在你座位的隔板上。这样,你随时能看到它,知道下一步应该做什么。

最后,要对工作计划进行总结。所谓总结,并不是让你写汇报,而是在工作中随时添加新任务,在下班时或者周末到来前及时删除计划表上已经完成的任务,并把未完成的任务转到第二天或者下一周的工作计划中。
3.计划只是参考,工作时要随机应变

无论是每天还是每周的工作计划,我们要完成的工作都很多。那么,要先做哪一件呢?一般来说,领导安排的任务有的是非常紧急的,有的则可以缓一缓;有的是相当重要的,有的则是一般性的。这样一来,特别重要的、紧急的工作要先做,一般性的、不太紧急的可以安排在后边。如果你今天的任务忙不过来,还临时增加了其他的工作,不能完全按照计划进行,那你可以灵活变通,先完成容易的,之后再攻克困难的。随着工作计划表上的任务一件件完成,你就会产生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有了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去做,工作就一定会有效率吗?当然不一定。在培训当中,我经常听到学员提这样的问题:“丁老师,我明明给自己订了很详细的计划,以为工作能够顺利地展开,结果却总是遇上麻烦,搞得我焦头烂额,我该怎么办呢?”

其实,计划只是让我们对工作有一个全局性的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那就是预先设想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小说《杜拉拉升职记》里,杜拉拉负责DB公司在上海总部的装修工作。为此,杜拉拉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提交了清晰的费用分析,要求750万元的预算,而之前的项目负责人玫瑰却说只需要450万元的预算。DB中国管理层在听了杜拉拉的分析后,理解了这个数字的合理性。但是,因为二者的差距太大,假如重新申请预算,一定会被亚太大区和美国总部质疑专业性和严肃性。因此,管理层最终定的预算是500万元,主要是以需要增加10%的办公面积为由而涨了个价。

杜拉拉为了能够按照领导确定的500万元预算完成装修任务,对整个工作任务作了一个大体的规划。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当前办公大楼的所有设备进行清点,确定哪些设备可以继续使用,哪些设备需要立即更换,并针对这些计划实施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制定了解决方案。

比如,要想省下机电方面的费用,她认为只有大量减少经理的房间才能达到目的。因为经理的房间需要一部独立的空调机,如果经理们在公共区域办公,那么一部同样功率的空调机就能支持三个员工的办公区域。此外,按照DB全球采购的规定,交换机系统必须使用北电的。这样一来,如果换新系统,光这一项的费用就超过了100万元,而不是之前项目负责人所说的50万元。由于每一间经理办公室的分机点配置是三个点,而公共办公区域的每一个员工的分机点配置是一个点,要比经理室节省2/3的资源。因此,杜拉拉在装修中计划减少一定数量的经理室,以达到减少分机点数量的要求,这样现在的交换机就可能支持10%的人员扩充。

与此同时,杜拉拉也考虑到如果采用这个办法,就得让现在已经拥有自己独立办公室的部分经理在装修后搬到外面的公共区域办公,这样会伤害很多人的面子和损害他们的利益,必定要得罪不少人。对于会遇到的困难和阻碍,杜拉拉苦思冥想,做出了好几套相应的解决方案。这种做事态度,让她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并得到了管理层的好评。

从预算的角度来讲,减少独立的办公室合情合理;从经理们的角度来看,失去了办公室是相当没面子的事。可以想象,当经理们发现自己的“小天地”被一个小小的行政助理“取消”时,他们的反应会是什么样的。如果杜拉拉事前没有作好相应的准备,在经理们向她发难时,她岂不是会很狼狈?当她焦头烂额地急于“摆平”此事时,装修还能顺利地进行吗?

正是因为杜拉拉在装修前不仅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还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并且想到了解决的方案,在关键时刻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这种能力就是日本学者吉山勇树所说的“工作预测力”。也就是说,在你进行任何一项工作之前,都要预先思考工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是面对的困难,并提出解决办法。唯有如此,你才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不能预先设想工作中的困难及其解决方案,当工作计划突然因外界因素发生变化的时候,你就会措手不及。轻者,你多日的心血会付诸东流;重者,你会给整个公司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而你的职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这就给了我们两点启发:
1.工作前,要对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

在着手进行一项工作前,要对工作内容进行“发散性思维”,想象这项工作是由哪些细节组成的,并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意外状况,都详细地列在纸上。然后,针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状况,想出应对的方案。
2.把纸面上的应对方案具体化

工作不是“纸上谈兵”,只是列出一些方案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这些方案变成具体的、实际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让工作进展得更加顺利。

但是,预想困难并不等于把困难无限放大,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工作障碍。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02538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军规2 勇于创新,定会笑傲职场------

军规2
勇于创新,定会笑傲职场

曾看过这样一则新闻,说的是北汽福田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确立了诸多新理念,其中之一就是“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创新成员”。

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先进的理念。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不断创新;而企业要创新,离不开员工的创新思维。无数事实告诉我们,那些卓越的、总能出色完成任务的员工,通常会在工作中的每一步寻找创新点,并把这种思维不断拓展,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职业习惯。

想要成为能得到领导赏识的员工,并不是朝九晚五简单地上下班就可以了。相反,你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做事之前多想一想“怎么做最好”,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到位。很多时候,做事之前是否认真思考,是否在工作中的每一步寻找创新点,决定了最终的工作效率。

那一年,他拿到了一张印着“成人”字样的大专文凭。虽然25岁的大专生有点“老”,但他还是凭着主持经验与实力,进入北京电视台实习。

然而,半年过去了,他都没有得到上镜的机会,只能对着本子和话筒抑扬顿挫地配音。他熬着,没事的时候就去看别的主持人怎么主持。

1999年6月20日,北京电视台要进行一次跨省直播,现场报道山西农民青年朱朝晖骑摩托车飞越壶口瀑布的壮举。为了准备这次报道,电视台把转播车开到壶口瀑布现场。带队的是当时的副总编辑王惠,现场共有5位主持人,分担不同角色,他的角色可有可无,直播时也只需说一句话:“朱朝晖嗖地一下就飞过去了!”

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他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当时,电脑还没有普及,在来现场之前他就仔细查阅了壶口的资料。到了现场,他立即与实际情况进行核对,然后进一步考察,定出方案。为了寻找一个最佳角度,他穿上救生衣爬到瀑布下面,找消防部门借了一根粗缆绳把自己捆紧,终于发现一个角度,能够拍出瀑布的险峻。

直播的前一天晚上,小组开会。王副总编辑说:“镜头过来时,可能说30秒,也可能说5分钟,你们都说说看。”

别人都只说了一两分钟,而他一口气说了十几分钟,中间一点都没有停顿。他说到了历史故事、当地的风俗民情,还有拍摄角度。

在正式的直播中,安排给他的镜头最多。回台之后,他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个大转折。他被调到了“公益歌曲大擂台”,做大型节目,每年主持北京台的春晚,成了台里的一哥。2006年,他参加了央视的《魅力新搭档》比赛,获得了第三名。从此,他的舞台变得更加宽广,2010年他成为“央视优秀播音主持人”。

他的名字叫赵普,在播报汶川大地震、西南大旱和玉树大地震时,他率真的主持风格感染了亿万观众。

现在,赵普成功了,为这份成功他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在北京电视台时,他下足工夫去琢磨别人的主持风格;在参与现场直播前,他也做足了功课,也正是这样才有了他后来的精彩表现。

倘若赵普只因是一句台词而不把它当回事,他还能获得后来的晋升机会吗?倘若他对工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领导安排什么就做什么,做事前既不主动思考,也不用创新的思维去工作,我们还能看到后来的“优秀播音主持人”赵普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们常说,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人。同样,一个随时准备迎接挑战、遇事不断思考的员工,才是一个卓越的员工。

冷静的思考、准确的判断,是成为一个卓越员工的必备基本素质。因此,无论你身处公司的哪一个职位,无论你手里的工作是重要还是普通的,你都要学会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怎样做才是最好的。做事之前,你要多想想怎么做最好,如何以最小的付出,为公司谋得最大的利益;做事的时候,你要多看、多问、多想,敢于实践新的想法。这样一来,最大的受益者,非你莫属。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我的建议有以下三点:
1.开会的时候,积极发言

在团队进行讨论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听从认可,点头做笔记,要独立思考,勇于发言。因为发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而领导也会因为你精彩的发言注意到你。
2.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

做事情之前先思考,三思而后行,仔细研究手里的任务,想想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这样,正式执行任务时就能少走很多弯路,避免一些疏漏,不仅节约了自己的时间,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3.排除干扰

如果你还活在为别人改变自己想法的观念里,那么你永远也不可能获得成功。那些人云亦云的想法不但不能让你获得成功,还会扼杀你的思考能力。要想把事情做好,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和想法,努力搜集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工作岗位上有苦劳没功劳,是因为我们习惯了一成不变地去工作,懒得思考,也不愿意多思考。而企业中那些出色的员工,正是勇于在这一点上突破自我,才能取得让人羡慕的成绩。

34岁时,她进入了惠普(中国)公司,在财务部工作。那个时候,员工没有工资卡,每次发工资都需要两个人手工完成。同事负责点钞,她则负责核对。300多人的工资,厚厚一沓钞票,一张一张核对,数得她头晕眼花。

又到发工资的时候了,又是紧张忙碌的一天。下班后,她疲惫不堪。走在回家的路上,她想:“每年每月都如此发工资,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有什么好办法吗?”路过一家银行时,她突然灵光一闪。次日一大早,她找到银行的负责人,表示希望为公司的300多名员工开户。

“我把每个月的工资直接存到银行,员工凭存折领取工资。”她对银行的负责人说。

“这能行吗?”听完她的要求,银行负责人有些犹豫。

“为什么不行呢?这样一来,你们每个月都会有一笔数目不小的存款,当然是好事啊。”

负责人经不起她的再三劝说,终于同意了。发工资的日子到了,她兴奋地在财务部外面贴了通知,告诉大家以后再也不用排队领工资了,直接拿着存折去银行取就行。然而,大家领到存折后,并没有表现出高兴的样子。相反,都在财务部外面围站着,互相议论着。

见此情景,她心里开始打鼓:难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后,虽然部门领导不认可她的做法,但公司的外方领导肯定了她的创新之举:“你改写了公司5年来手发工资的历史,这种勇气和创新精神非常值得嘉奖!”

这件事成为她的职场生涯的转折点,她也因此被评为惠普公司的年度优秀职员。接下来,她在工作中勇于创新的精神为她赢得了更多的精彩:38岁,出任公司中国区财务经理;41岁,出任公司中国区首席财务官和业务发展总监;44岁,离开惠普进入亚信;47岁,当选亚洲最佳CFO。

她,就是韩颖。2000年,她成为英国著名杂志ASIACFO的封面人物,并被该杂志评为“亚洲CFO融资最佳成就奖”,而且,她也是此奖项设立以来获奖的中国第一人。

韩颖不仅改变了惠普(中国)公司员工领取工资的方式,也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一个小小的想法,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改变,成就了韩颖的职场人生。倘若当年的韩颖只是被动、消极地完成手里的工作,那她还会有今天的成就吗?我想,恐怕她一辈子也当不上亚洲最佳CFO。

韩颖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过程中多动动脑筋,好的点子可能就会在下一秒钟出现。在工作中你需要做到的就是:努力克服自己思维的惰性,让大脑充分地运转起来。如果能够做到下面的几点,也许你就会发现,在工作中寻找创新点其实并不难。
1.全面观察,把自己置身问题之中

遇到问题,全面观察,问题就会逐渐清晰、明朗,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浮现在脑中。只有身处问题之中,你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大脑才会时时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久而久之,你的思维能力就能慢慢培养出来。
2.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时,你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多问自己一些“为什么”,多想想是不是还有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提升工作能力的好习惯。做销售的人在拜访顾客之前,开店的人在进货之前,编辑在修改稿件之前,都不妨静下心来,喝杯咖啡或者整理下仪容。这样一来,在你真正进入工作状态之前,都有思考的机会。不要满足于已经找到的解决办法,要相信事物的答案不只一个,在行动中思考,你将收获更多。

当你得到一种解释之后,再次问自己“为什么”,以此类推,不断发问。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冲破惯常思维的束缚,避免走入思维的死角,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而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3.勇于改变

很多时候,好的想法都被我们内心的恐惧及外界的压力扼杀掉了。而想要在工作中找到创新点,我们必须拥有改变现状的勇气。要想在职场上获得比别人更多的优势,就要在工作中多问问自己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怎样做才能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一旦拥有这样的勇气与力量,你就会受益无穷。

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处在什么岗位,总结—提高—再总结—再提高,都是一个普遍的规律。但是,现在的大多数员工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只求快速做完,只要完成就觉得“万事大吉”,不会再花时间来进一步思考。很多企业都要求员工作日报、周报、月报,详细记录自己的工作情况,但员工对待这些报告都只是抄抄写写,随便敷衍一下。其实,如果员工不改变自己的认知,不在工作完成之后积极主动地思考,这项工作就会繁重而又丝毫没有效果。

一个卓越的员工,既会在做事之前开动脑筋,积极想办法;也会在做事之时努力寻找创新点,琢磨新的对策;还会在做完事后,不断地问自己“还有没有改进的可能”。

那么,一个任务完成之后,还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呢?答案当然是“有”。因为,完成任务的方法不只一种,谁都不能保证自己选择的就是最快捷高效的那一种;即使选用的方法比较得当,谁也不能保证执行时就不出现任何差错。有的时候,因为任务来得紧急,我们往往没有时间多思考,埋头就上,任务固然完成了,但总是免不了会有缺憾。这个时候,问自己一句“有没有改进的可能”,就非常有必要了。

2009年,国家电网下属的无锡供电公司开始推进“管理创新”的活动,领导们带头行动,员工们积极地响应。在这次活动中,变电检修中心的班长华建锋发明的“环保组合箱”,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环保组合箱”是什么样的呢?前去采访的记者找到华建锋,要求一睹这个箱子的“真颜”。华建锋拿给记者的是一个不起眼的长方形箱子,里面有大小不同的格子,格子里整齐地摆放着酒精瓶、牛油袋、白布、漆刷等物品。

“这是做什么用的呢?”记者不解地问。

华建锋回答:“我们在进行变压器检修的时候,都会带一瓶500毫升的酒精、一袋约1公斤的牛油、少量白布以及漆刷等耗材。一般情况下,工作结束时我们就把酒精和漆刷扔掉了,把没用完的牛油、白布随意地放在车上,时间一长车上的东西也就找不到了。这样一来,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会污染环境。所以,我就一直在琢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我们班的共同努力之下,就有了现在这个‘环保组合箱’。”

华建锋带着这个问题,与班组成员共同努力,积极思考,针对耗材的具体使用情况,按操作、工种需要设计制作了这个组合箱,把每种耗材放在箱内指定的位置。这样,在检修的时候,箱子随车到现场,各种耗材随用随取,没用完的就放回原处,用完的就按量补充。

这个箱子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便于高处作业。检修人员在高处作业时,要用到清洁松动剂、机油壶、酒精瓶等多种材料,因为放在支架、设备上容易掉下来,所以他们不得不爬上爬下来取这些东西。现在,只需要把这个箱子就近挂在梯子、闸刀或支架上,在高处的检修人员就能随意取用箱中的材料,省时、方便又安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供电工人在高处作业时,爬上爬下取用各种工具。相信他们也会觉得这样很麻烦,但大家都这样工作,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习惯,不把这当回事了。而这位华班长,却能在工作完成之后开动脑筋,不断地想办法,用创新的思维来优化工作方法。

别看只是一个小小的箱子,却承载了华建锋班长的努力与智慧,他理应得到其他人的称赞。从他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1.工作完成,及时总结

按时按量地完成工作后,你还差一个环节,那就是对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做得不足的地方,思考可以改进的地方,并想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办法。在这个总结与反思的过程当中,你的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而你的灵感也往往能在这个时候不请自来。
2.用变革性的思维关心企业

当今社会,国内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创新的巨大潜力。

留学国外的那几年,我发现我们之所以与国外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就是因为我们在思考、处理问题的时候太过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如果我们不能培养起创新意识,总在不断模仿,就只能等着被他人超越。

假如你是一名老员工,你要懂得所谓的“资深”并不代表优秀。有些人总认为自己“经验丰富”,但那只不过是经验在不断重复罢了。真正的优秀员工,总能用创新的思维看待、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假如你曾为企业作出过贡献,也不可过于安逸,习惯性地躺在“功劳簿”上睡觉。相反,你必须以变革性的思维去关心企业,才能跟上企业前进的步伐,才能让领导看到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一面。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02538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职场小说 《完美执行的12条军规》

作者:丁聪
小说现有字数:5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2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完美执行的12条军规”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102538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