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百样苏东坡》:第18章 少年东坡得天砚

 

------第18章 少年东坡得天砚------

苏东坡自小就与砚结下了缘分,他十二岁时曾得到一块“天砚”。东坡作《天石砚铭(并序)》记载了这件事。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译文: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窄沟里,和一群少年作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温润晶莹,为浅绿色。外表和里层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能发墨,只是缺少贮水的地方。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然砚,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他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而且为它写了篇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上多有。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家属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次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当涂,打开书箱,忽然又见到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刻的得到此砚的地方,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57282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19章 东坡传于后世的砚台------

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伊秉绶,曾获得一方东坡的砚台,奉为至宝。他在砚底左侧亲笔题刻两行文字:“嘉庆五年,修白鹤峰东坡故居,得此砚于墨沼,汀州伊秉绶记。”白鹤峰是东坡被贬惠州时居住的地方。从砚铭可知,此砚是伊秉绶在惠州上任得到的。伊氏得砚后第二年带着砚进都城,请当时负有盛名的古物鉴识家翁方纲鉴别。翁方纲验证确认此砚确实是东坡遗砚,翁在砚盒上题铭:“东坡先生德有邻堂之研,先生书名在焉。惠州守伊公得之,盖去先生寓此七百有五年。辛酉四月翁方纲铭。”此砚成伊氏传家之宝。这方砚石呈紫色,长21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面沾饰纹古朴,削端有一方形小水槽,研磨处微凹。砚底边缘作弧状,四角有略为突起曲形砚脚,中间刻有行草“轼”字和阴文篆书“德有邻堂”的字。砚盒是红木做的,十分精美。

苏东坡曾经用过的端砚还有一方遗留到今世,这方端砚长22厘米,宽13.5厘米,呈瓦形状,色泽如猪肝,中有冰纹,敲击有铿锵之声,犹如石磬。正上方雕有一独角兽,面如狮,下巴有须,五爪登云,二目观日。正面左侧镌刻东坡亲书的行楷“金声玉质,卉垂于瑖”,左下方落有苏轼两字,并有藏宝篆书小印一方,背后上方为“后朵阁瓦”。时间为元符三年(1100)仲秋,宋微宗赵佶即位之年。

北宋熙宁年间,太原王颐赠送苏东坡一方“凤咮砚”,这方砚“涵清泉,闼重谷。声如铜,色如铁。性滑坚,善凝墨。”东坡对其爱不释手,作《凤咮砚铭》砚铭说:“残璋断璧泽而黝,治为书砚美无有。至珍惊世初莫售,黑眉黄眼争妍陋。苏子一见名凤味,坐令龙尾羞牛后。”

元大都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紫金砚,呈风字型,背面刻有米芾铭文,“此琅琊紫金石制,在诸石之上,皆以为端,非也”。苏轼得到米芾的这方藏紫金石砚,嘱咐其子将此砚作为他的随葬品入棺,可见东坡对此砚厚爱至极。后来米芾又得到此砚,说“传世之物,岂可与清静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此砚现存故宫博物院。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57282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物励志小说 《风情百样苏东坡》

作者:王伟
小说现有字数:15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风情百样苏东坡”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657282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