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角落》:第10节 丑男纪晓岚的悲哀

 

------第10节 丑男纪晓岚的悲哀------

之所以说纪晓岚“悲哀”,是因为乾隆对他的评价:“朕以你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真不知道纪晓岚当时听到这句话是何表情何心态?

乾隆对纪晓岚说这句话的背景是这样的:内阁学士尹壮图指陈弊政,称各省督抚“声名狼藉,吏治废弛”。而晚年的乾隆早已陶醉在自我美化的怪圈里,再也听不进忠言,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奏议将尹壮图拟斩。纪晓岚与尹壮图之父尹松林为同年进士,因这层关系,纪晓岚为尹壮图求情,乾隆勃然大怒骂出他心中的真实想法,称纪晓岚“不过当作娼妓一般豢养罢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千八多年之前,汉朝司马迁也是因为为他人讲情,因而惹得汉武帝暴怒之下对其施以惨绝人寰的宫刑。司马迁以自己血淋淋的教训总结出:“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这一幕在纪晓岚身上重演了。幸运的是,乾隆比汉武帝温情多了,训斥一顿之后放过了纪晓岚。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材,他与乾隆这对君臣的关系是贤明的君主能干的臣子,相互间充满信任、调侃和幽默。纪晓岚正直、机智、英俊、洒脱,他与和珅针锋相对,时时伺机捉弄对手,出他洋相;自己又每每能够成功避开和珅的报复,整的假亦真时真亦假。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这些故事情节都是人们想当然善意美化的,全属子虚乌有。据有关资料记载,纪晓岚真实的形象和民间传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指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这位大学士不光有这些缺点还要加上口吃的毛病,朱珪曾有诗描述纪晓岚,“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但客观地说,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长相也绝对不是“对不住观众”,应该能“过得去”,但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在乾隆以貌取人的标准下,这些先天不足让纪晓岚吃了大亏。

清史家邓之诚先生说乾隆用人“颇以貌取,文达(纪晓岚)貌寝短视,且江北人,故不为纯帝(即乾隆)所喜。一时若翁覃溪、朱竹君、王兰泉、邹一桂皆不得朊仕,际遇颇相似,纯帝所许为明敏之才,率外擢督抚。若于文襄、梁文定、董文恭,皆以弄臣蓄之。”乾隆对身边近臣的用人标准不但要求这些人机警敏捷,聪明干练,而且要相貌俊秀,年轻帅气。和珅、王杰、于敏中、董诰、梁国治、福长安等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因此,即便纪晓岚再才华横溢,他相貌一般般、近视眼、口吃这些“毛病”,是乾隆和纪晓岚一辈子貌合神离,得不到真正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纪晓岚难以做乾隆的宠臣、重臣,难以参与重大的政治决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只能做乾隆的词臣。

纪晓岚曾出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判案不力,部议本应受罚,乾隆却说:“这次派任的纪晓岚,本系无用腐儒,只不过是凑个数而已,况且他并不熟悉刑名等事务,又是近视眼......他所犯的过错情有可原。”一个堂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学士,在他的主子心中竟是个“凑数的腐儒”这般田地,怎能叫人不再说他一次悲哀。纪晓岚一生中两次任乡试考官,六次任会试考官,三次任礼部尚书,这些都是一些无实权的官职,只是大清朝廷花瓶般的摆设而已,是他做词臣真实际遇的体现。

乾隆皇帝让纪晓岚总纂《四库全书》,只是为了给自己多抹点脂粉,为自己的“文治武功”多弄些噱头。让纪晓岚当总纂,这是因为纪晓岚在这方面确实有他人无可比拟的才气,乾隆认为他只能做一些这类的工作,而并不是把他当成独当一面的重臣。总纂《四库全书》时纪晓岚五十岁,他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以自己博大精深的学识、惊人的意志力,对保存和整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纪晓岚在《四库全书》上经营十三年,亲自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还编写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他一生的荣耀和辉煌在此达到了顶点。

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纪晓岚和许多同僚都饱尝了文字所带来的窘迫、艰辛甚至家破身亡,后人很难从其中看到“爬格子”的那种愉悦。总纂纪晓岚、陆锡熊和总校陆费墀等人都因差错而多次遭到乾隆的呵斥、交部议处、罚赔等处分。最后,总纂陆锡熊在前往盛京校书途中,连吓带冻一命呜呼;总校对陆费墀因无力负担修改费用而被革职,郁郁而终,死后仍被抄没房产祖业。纪晓岚也多次受到训斥和处罚,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库全书》复校完成后,又发现许多讹误,乾隆又“令纪、陆两人一体分赔”。同僚和自己的亲身遭遇带给纪晓岚更深的感触,也使他真切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的险恶。纪晓岚腾达始于笔砚,以文字走上仕途,在他所生活的乾隆朝也正是“文字狱”达到顶峰的时期,这也一定使纪晓岚噩梦缠身。

纪晓岚为后世留下一本《阅微草堂笔记》。这部笔记流传甚广,鲁迅说此书“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孙犁认为这部笔记“与《聊斋志异》是异曲同工的两大绝调。”纪晓岚之所以也写了这样一本笔记,实是无可奈何之举,他目睹了太多的人由文字而丢了自己的脑袋。这本书完成时,他不无遗憾地吟咏到,“平生心力作消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因说鬼似东坡。”以纪晓岚的渊博博闻,著书立说应是举手之劳。可是好多的话好多的事,不是不可写,实是不敢写。除了这本《阅微草堂笔记》,我们没能看到纪晓岚传承下来的更多文字,这对后人来说绝对是一种遗憾。“瑟缩不敢著一语”,反映了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存状况和心态。

晚年的纪晓岚,常以弈道为喻,言其心志,他起了一个别致的号“观弈道人”,他在下棋时从中体悟官场、世道、人心。纪晓岚久居官场,能够在官场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为官之道。他追随乾隆吟诗作对,阿谀奉承之作居多,也可见其为人“世故”的一面;再者他为官是各不得罪,尽量保持中立的身份,从来不去意气用事赌气要强,这也是纪晓岚从官场摸爬滚打多年积累出来的经验。

纪晓岚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给亲家卢见曾通风报信而卷入盐政亏空案。和珅抓住时机给了他最致命的打击,他被发配到新疆乌鲁木齐。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大儿子病亡,爱妾郭彩符也撒手人寰,家破人亡。但纪晓岚依然坚定地从悲痛中走了出来,两年后他又回到朝堂。

纪晓岚一生做过翰林院编修、日讲起居注官、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内阁学士、总理中书科事务、兵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官,诰受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兼文渊阁直阁事,赐紫禁城内骑马。

纪晓岚具有阿Q般自我安慰的本领,表现为豁达开朗和幽默乐观。清代笔记中提到纪晓岚记载最多的就是他的诙谐。牛应之《雨窗消意录》说:“纪文达公昀,喜诙谐,朝士多遭侮弄。”钱泳在《履园丛话》中也记载:“献县纪相国善谐谑,人人共知。”纪晓岚这种豁达向上的心态,使他在遭受到各种打击中能及时愈合自己的伤口,积极面对。

纪晓岚在69岁那年自题一首挽联如下:“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把自己比作在官场中起落浮沉的鸥鸟;又说自己如生死书中的蠹鱼。这其中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喟叹,也包含了对自己一生的认识,这也是他毕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从这一自挽联中也可以看出纪晓岚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久在官场浮沉的纪晓岚并没有体会到多少飞黄腾达的快感,他虽然修炼成了超然世外的态度,可称得上是看破红尘,但他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孤独、凄苦的感叹。

纪晓岚也并非一味地糟蹋自己的人格,他也有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有史料记载,和珅发达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纪晓岚作为一个文人,不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这本身就很难得。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当时朝中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和珅。纪晓岚在官场上沉浮了半个世纪,夹缝中走钢丝,以老道的处世经验保全自己求生存,从这一点说纪晓岚是一个成功的世俗人物,是“大隐隐于朝”的典范。

嘉庆十年(1805年),82岁的纪晓岚死于京城,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有“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句,故谥号“文达”,这是对他文学才能的最高认可。另外还有“满清第一才子”、“风流才子”、“幽默大师”和“一代通儒”等称号,每个称号后面都为后世留下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我们不能要求纪晓岚也去效仿陶渊明那样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或者去学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就是历史的多元性,人性的多元性。从另一方面说,司马迁受辱乃有《史记》;纪晓岚忍辱负重才有《四库全书》。

纪晓岚做不成乾隆的宠信之臣、重用之臣,充其量不过是皇帝养起来的一个文学词臣而已。每每看到纪晓岚的故事,就想说一句:“悲哉,纪晓岚。”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57291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11节 敢向和叫板的芝麻官------

和珅民称二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天下,声势显赫,争相巴结他的人趋之若鹜。可天下就有一个不怕的主,公然向和珅叫板,他是一个七品芝麻官。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军机大臣和珅把持朝政,权倾朝野,派密探四处寻找一个聚众谋反领袖王伦的下落。密探以杜成德、曹君锡为首的十三人狐假虎威有恃无恐,每到一处,横行霸道,恶事做尽,无人敢拦,地方备受滋扰。当这伙人来到山东博山县时,照样横行霸道。该县新上任不久的知县武亿,性格正直豪放,见外来的衙役在他的地界为非作歹,勃然大怒,马上将飞扬跋扈的这伙人扣了起来。

在武亿的县衙里,衙役要求杜成德等人跪下,这伙人不仅不跪,反而更加嚣张,疯狂咆哮。杜成德拿出自己的令牌,恶狠狠地往堂上一扔,瞪着眼睛厉声对着武知县叫嚣道:“我等遵奉九门提督府牌,出京缉拿要犯,你是个什么官,敢阻挠我等行动。”

武知县扫了一眼令牌,大声叱斥杜成德说道:“令牌令你到地方后,报告有司衙门,求得协助缉捕。你等到博山已有三天,不来拜见本官,这不叫违令,又叫什么?而且令牌上写着只有差役两人,其他十一人都是干什么的?”这个杜成德走南闯北耀武扬威一马平川,根本没想到这天下还有不怕和中堂的人。他仍是桀骜不驯嚣张不减。武亿一声喝令,对仗势嚣张的杜成德重杖数十。当地百姓闻讯,无不拍手称快。

事情惊动了山东巡抚,这些官老爷深谙官场的游戏规则,武亿的做法令他们感到恐惧。他们纷纷怨恨武亿行事鲁莽,给地方惹了大祸,实际是怕和珅怪罪下来连累了他们的乌纱,连忙舍卒保车。于是,巡抚吉庆以杖责九门提督差役的罪名,上疏劾奏武亿,并将奏折副本抄呈和珅。

和珅是谁呀?用一个“老奸巨猾”实在是委屈了他。这山东巡抚吉庆的马屁没拍对地方。和珅收到弹劾武亿的折子副本后,怪这个吉庆多事。他往外派的这些人,是不符合大清法律的。和珅的想法是,吉庆这样张扬这件事,这不是揭露我和珅私自派谴差役的不当吗?这不是暗地里表扬武亿是个耿直县令吗?于是,和珅不动声色地命人把折子副本退给山东巡抚。吉庆等没办法,只好再上折子,煞费苦心地避开这件事,以“任性行杖,滥责平民”的罪名弹劾武亿,摘了武亿的乌纱帽。

虽然武亿在山东仅仅做了七个月的县官,但由于他为官清廉,敢为民请命,得到百姓的高度赞誉。当他被罢官后,博山一千多民众自发组织起来,到巡抚大堂为之请命。吉庆被感动,亲自进京为其翻案。大学士阿桂斥责吉庆道:“朝廷条令禁止番役出京,你怎么这样糊涂,竟然隐去真相,将依法行事的县令弹劾,何也?”吉庆深为悔恨。但由于和坤的压制,驳回了让武亿复职的请求,冤案终未得申。

此地不养爷,自有养爷处。武亿于是回籍专于著述。他博通经史,精于考据,一生著述颇多。他是乾嘉之后“新洛学”的主要人物,尤好金石之学,亦工于书法,著有《授经堂诗文集》、《金石三跋》、《授堂诗钞》、《授堂诗文》、《偃师金石记》、《安阳金石录》等10余种,还编修了《偃师县志》、《鲁山县志》、《宝丰县志》等凡数百卷,均在《清史列传》载传于世。其著述皆广引博征,学术价值极高。

嘉庆皇帝亲政后,和珅被正法。嘉庆皇帝令朝臣推荐委任各地方官员,条件是“品学端正,有真才实学,政绩可考。”武亿在被推荐之列。嘉庆派人召其进京,准备重用,然而当差役到武亿家里的时候,他已于一月前去世。清姚鼐为其作《博山知县武君墓表》,事迹收入《清史稿·武亿传》。

武亿(1744-1799年),字虚谷,一字小石,自号半石山人,河南省偃师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中进士,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授山东博山县知县。武亿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畏权贵。勤于政务,对县里的案子秉正处理,随到随办,决不拖延,且能对行贿者严加斥责。其到任不久,博山大治。

降年有永有不永;廉吏可为不可为。——翰林院编修洪亮吉集经史句挽武亿。

武亿虽仅仅是个“七品芝麻官”,却不畏权势,严明执法,展示了他做人光明磊落的一面。他因杖责和珅爪牙丢了乌纱帽,使得清朝的历史上少了一个勇于为民做主刚正不阿的清官。为此,我们又给和珅记上一笔公报私仇的罪状。但这也因此激发了武亿另一方面的潜能,使他有充足的时间为后世留下了100余卷翔实的著作。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57291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历史军事小说 《大清的角落》

作者:王伟
小说现有字数:15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3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大清的角落”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657291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