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是最好的礼仪》:第四节 放屁的礼仪

 

------第四节 放屁的礼仪------

放屁的礼仪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时代。公元前6世纪的一份中国手册上讲,进餐的时候,严禁放屁。远在印度,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一位牧师宣告服务于国王的人“不可在没有玩笑话,亦无人放屁时放声大笑”。

在古罗马,这个问题变得更有戏剧性了。曾经流传过这么一种谣言,说是一位罗马人,在一次时间很长的宴会上尽量憋住不放屁,结果几乎把自己给憋死了。克劳迪亚斯国王听说这件事后,决定颁布法令,“视餐间放屁为合法行为——不管是小声放屁,还是大声放屁”,这是一位喜欢说闲话的历史学家苏维东尼亚斯说的话。

中世纪的医生确认,憋住屁不放出来是有害健康的。显然给许多人带来了舒服感。

可是,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一本极有影响的礼仪书才正式踢开餐间礼仪大门,声称在紧急情况下,有屁但放无碍。

“有很多人教导自己的孩子说,应该通过压缩胃部而存住一些气,”伊拉斯塔斯在他极畅销的一本书中这样说,“人虽然应该彬彬有礼,可是,为此而染上一些病却是不值得的。如果憋得住,一个人应该自己憋住。可是,如果实在憋不住,应该以高声咳嗽掩盖放屁之响声。”

该书一共重印了90版,还有很多译本,模仿的书不计其数。学校里也大量教授该科目。就此话题展开的辩论接连不断。有一所学校认为,悄悄放屁是一种美德,并以古希腊的一个警句作为旁证:“(伊索恩)得十分小心,万不可在圣殿内以爆炸性的声响放出屁来,他紧闭着两片屁股向宙斯祈祷。事毕,他终于可以放屁了。啊,他放出的屁声,真是恐怖极了,特别是在较高的(那种神圣的)地方。”

礼貌像只气垫,里面什么也没有,却能奇妙地减少颠簸。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08351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五节 礼仪拾趣------

左手礼

印度、缅甸和冈比亚等国,人们用左手干脏活、完成上厕所程序。平时端菜、接物、送客等,都不允许用左手。对不受欢迎的客人,主人送客用左手打发。

送鞋礼

尼泊尔山区民族对远道而来的客人,开始送一顶尼泊尔帽表示欢迎。告别时,还要送上一双尼泊尔鞋。男客送黑色,女客送红色,意为祝客人归途顺利,前途无量。

抹泥礼

新几内亚人在送别客人时会高声尖叫。还把道路上的泥土往客人身上抹,据说此举表示土地代表我的心,对你真心诚意。

白色礼

匈牙利人很好客,不管你带不带礼物到主人家,送客时他们都要送一份白色的礼物,表示祝你诸事顺利之意。

古代政治礼仪

①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咸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

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裸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譬等仪式。

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 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 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 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 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 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 ,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

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土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以士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

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 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

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在物质文明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传统的礼仪流传下来的已经所剩无几。甚至在很多人的眼中,已经没有礼仪的概念。我们都知道,历史上的韩国(南北分治前的朝鲜)曾经是中国的附属国。因此,在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很多方面,同中国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礼仪文化传承自韩国。但是如今有很多外国朋友说,甚至如今的韩国人更加像一个中国人,更加守礼有节 。我还听说,最近韩国设立了孔子学堂,专门提倡在新时代弘扬儒学。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我们是否应该深刻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应该重拾我们礼仪之邦的国誉呢?

没有礼貌的人,就像没有窗户的房屋。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08351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物励志小说 《微笑是最好的礼仪》

作者:冯志远
小说现有字数:6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2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微笑是最好的礼仪”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708351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