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5)、如何让我对你再燃激情--职业枯竭症

 

------5)、如何让我对你再燃激情--职业枯竭症------

【生活广角】

无论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还是工作多年的职场资深人士,都可能对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失去兴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觉迷惘,出现才思枯竭的情况,心理学家称之为“职业枯竭症”。

所谓职业枯竭,是指在工作重压之下的一种身心疲惫的状态。1961年,一本名为《一个枯竭的案例》的小说在美国引起轰动,书里描写了一名建筑师因为工作极度疲劳,丧失了理想和热情,逃亡非洲原始森林。从此,“枯竭”一词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974年美国精神分析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将它使用在心理健康领域,用来指工作者由于工作的巨大压力、持续的情感付出、身心耗竭的状态。

职业枯竭是工作重压之下的身心疲惫状态

日益加剧的竞争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使职场变成了“战场”,不少人刚参加工作时踌躇满志的冲劲渐渐被抱怨所取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许燕教授在自己《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的报告里说,人们--特别是中青年人--对自己长期从事的职业,会逐渐丧失创造力,并且伴随着价值感的降低,越来越感到身心俱疲。

殷路在一家公司做财务部经理,工作上经常受到上司的表扬,家庭也很美满,这一切看来都很好,但是背地里他却常常会失眠、难受,有时候甚至会一整晚都睡不着。殷路知道自己是心理压力过大,这几天来,他反复地想,自己做了十多年差不多同样的工作,却感觉不到进步,要转行又不舍得放弃积累多年的资本。殷路性格较内向,没有什么知心的朋友可以给自己参谋参谋,而和家人沟通又怕家人过于担心,结果自己越来越烦恼,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觉就更加迷茫,导致最近工作总是心不在焉,还出了差错。最后,他只好来求助心理咨询师,请咨询师帮他分析自己是否应该转行到自己喜欢的职业上去。

身居高位的私企老板们也是容易遇到职业枯竭症的人群之一,由于工作压力大、长期重复同样的工作,一些私企老板会对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产生厌烦,甚至会产生暴力倾向。

刘涛在二十几岁就从国企单位辞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一直以来公司的业务进展顺利,在业内有了一定的影响,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刘涛突然觉得自己的工作特别没有意思。他讨厌听到人们谈生意的声音,听到下属们说要签合同就会特别暴躁、易怒,而对于生意上的应酬更是觉得厌烦无比,但是这是他的工作,他又不能不去面对这些事情。不久后,他开始变得孤僻,喜欢一个人呆着,玩手机,不愿意搭理旁人,甚至不再敢回到他的公司,而他的家人每次和他说话都要小心翼翼,不敢和他谈论任何和生意有关的事情。

女性中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比男性更容易患上职业枯竭症,她们所面临的压力比男性更大。女性职业经理人就是在工作生活中压力较大的一群,因为同时还要担负着感情、家庭的压力,她们遇到职业枯竭症时反应更大,更严重。

从行业上讲,“职业枯竭”有其特定的高发人群,据国际心理学大会的资料显示,这些高发人群主要包括助人工作者、工作投入者、高压力人群以及自我评价低者。作为心理从业人员的心理咨询师,因其工作的助人性质,反而是最容易患枯竭的行业,占总比重的40%;其次是教师,占20%,此外还有新闻工作者、警察和医护人员等。

每年的2.三月份是辞职的高峰期,第13个月的薪水已经发放到人,姗姗来迟的年终奖也终于打到卡上,“熬下去”的动力已消失,而新的工作指标又排山倒海一样涌来,刚卸下一年的重担,马上还要面临新一年更大的压力,这让很多人顿生退意:我这样为公司丧失自我值不值?我的职业生涯,是否该有个停顿了?这个时候,一定要理性再理性!

【心理解读】

职业枯竭症

职业枯竭症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其主要症状是对工作缺乏热情、工作态度变化、工作效率不高。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最容易产生职业枯竭感。调查显示,中国每100人中就有12个人严重情绪耗竭,9个人严重愤世嫉俗;而且职业枯竭者呈现低龄化趋势,25岁以下员工职业枯竭的比例非常高,工作2至5年的员工则最容易产生职业枯竭。由于职业枯竭症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身心健康,因此应该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患职业枯竭症者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6个较为明显的特征:

1.生理枯竭

主要表现为感觉身体能量被耗尽了,总是精力不充沛,极度疲劳和虚弱,老是生病。

2.才智枯竭

它会让人有一种空虚感,一种被掏空的感觉,会觉得自己的知识已经没有办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3.情绪衰竭

工作热情完全消失、情绪烦躁、容易发脾气、容易迁怒于人、对人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没有爱心。

4.价值衰落

表现为个人的成就感下降,自我评价也在降低,觉得自己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工作效率低,容易出错。导致工作积极性的一再降低,形成恶性循环。

5.“去人性化”。直接表现为人际交往中的消极、否定、猜忌和不信任,这种态度既有对同事的,也有对家人的。

6.攻击行为

攻击有两个方向,一是对别人的攻击行为会增多,比如说人际摩擦增多,会极端地出现打骂无辜人的情况;另外一种攻击是指向自身,出现自残行为,甚至在极端枯竭的情况下出现自杀。

【幸福驿站】

国内多所高校的专家在2007年共同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职业枯竭症成为工作场所流行的心理性困扰问题,中国公司中20%的员工处于职业枯竭状态。

你的热情、潜能和才智,似乎统统“休眠”了,它们是永远睡去了,还是仅仅在假寐?先来做个小测试,看看你是否患上“职业枯竭症”?

1.做事总是患得患失,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2.最大限度忍耐工作压力,经常加班加点。

3.然而,精神集中的能力越来越差,觉得效率越来越低。

4.烦躁不安,频繁上厕所。

5.年纪轻轻,记忆力已经衰退,伴随脱发增多。

6.超时工作,睡眠不足,且常常失眠。

以上诸条,“是”或“否”二选一。“是”选中的次数同职业枯竭症的感染程度成正比。

即使是“职业枯竭症”找上了你,也不必着急,有滋补方法能为你唤醒工作的“第二春”,唤醒你的灵气与潜能:

职业枯竭要滋补

1.找一个发泄压力的渠道

长期做同样的事情积累到一定时间后会遭遇职业枯竭症,没有新的灵感,没有新的东西补充,自己会觉得更加没有进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瓶颈,把压力发泄出来,找到一个好的渠道,然后再重新出发,很快就会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2.以不变应万变

职业枯竭可能是间歇性的,在一件事情的某个环节打不通时,你会觉得自己很失败,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但是当这个环节迎刃而解时,你又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了,你对你的工作又重新充满了希望和激情,因此静观其变也是一种好的对付职业枯竭症的方法。

3.寻找伴侣支持

越是在婚姻内部崇尚独立的夫妇,各自面临“职业的枯竭感”的可能性越大。在职场上,位置越高压力越大越应该从伴侣那里寻求支持。如果伴侣一方可以支持一阵子,不妨先放下工作,充电学习一段时间,再找准方向工作。

4.竖立“为自己而工作”的信念

作为易感人群的女性“白骨精”更应该要认清自己的价值所在,自己不是为了家庭,为了别人而工作,不要用外面的价值观来判断自己,应该为自己而活,必要时重新对自己的生活、职业进行规划。

5.做一些帮助弱者的慈善工作

在假期时,完全可以找寻一些富于挑战性的新鲜事情来做,例如,成为聋哑学校的短期辅导员,或成为社会福利院的义工。有位一直萌生退意的女性高管,在聋哑学校做了两天义工后忽然觉得她所面临的困境都是可以克服的。“在这世界上,有人拿我二十分之一的薪水在做挑战性更大的工作,比如,教会聋哑儿童说话、唱歌,我这点困难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

6.换一种活法

换一种活法是治疗职业枯竭症的一个好办法,在面对职业枯竭时,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去旅游、或者休息,或者另外去做一份自己喜欢做的工作,重新开始,这样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

7.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

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可以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通过催眠的方法,来看一看你潜意识中,对这份工作是否还保有留恋。催眠音乐会诱导你一部分一部分放松,然后,在你进入催眠层次的时候,你就会非常“老实”非常简洁地回答咨询师的问题。心理催眠往往会说出表面上竭力否认的真相,如“这份工作其实我很舍不得”,“我和老板之间的冲突是因为我们太相像”,再如,“我觉得再找一份工作很难有现在的平台,毕竟重做新人,我会太老。”如何这些催眠术引出的意外结论,你是否有了“再坚持一年”的勇气?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11801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6)、“考证一族”小心患上知识焦虑症------

【生活广角】

在大城市里生活,感到很明显的就是人们对知识的饥渴。不论在上班还是下班的路上,在公交车还是地铁里,总能看到那些手捧着书本教材刻苦研读的人,或者耳朵上带着耳机,还在努力学习英语的人,要不就是手里握着手机,看电脑下载的学习资料的人。每个人都恨不得将自己的感觉器官都派上用场,用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知识焦虑是内心恐惧的表现

在拼命获取知识的同时,“知识焦虑症”也慢慢地笼罩了这些处于繁忙学习中的职场人,社会上各式各样的培训班,以及众多的热衷于“考证”的职场积极分子,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知识焦虑症”的滋生。

知识多当然没有什么不好,考证的过程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但是对知识的焦虑过于严重,就会对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由于考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我认识了丽娟。

35岁的丽娟在别人眼中是当之无愧的女强人,她在一家咨询公司做投资顾问,在工作中她遇到许多客户的咨询委托,有很多是她不熟悉的领域,为了扩大客户群,她就先把业务接下来,然后再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几年的时间里,已经是硕士的她还拿下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师、律师资格,如今又在攻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但她仍觉得自己的知识欠缺,很多东西还不懂,总觉得还要再学点什么。

虽然她拥有众多的资格证,也得到周围同事和朋友的称赞,但她背地里和我说,在丈夫和儿子的眼里,她却是个没有感情的“工作狂”。她把她的全部身心都用在获取各种知识和技能上,吃饭都是五分钟之内搞定,晚上当丈夫和孩子想让她多陪陪,她往往都是没有时间,每天晚上她都要在书房里学习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卧室睡觉。

参加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时,老师讲到发展心理学的时候丽娟忍不住哭了,她明白了对于刚刚2岁的孩子来说,母亲的陪伴对于他的心理健康来说是多么重要,她意识到与其周末到很远的地方学习心理学,不如把时间用来和孩子的玩耍上。

她来学心理学的初衷是研究如何掌握客户的心理,但最终这却成为了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讽刺:自己还没有研究好自己的生活却总是想去掌握别人。

学完发展心理学,丽娟就决心不再继续考这个证了,她要把更多闲余的时间用在家人身上,但是最后她还有些忧虑地说:“我同事们都在考这个证那个证,谁在这样的环境谁敢说自己没有危机感?除非我离开这个公司,但是那些发展快的公司哪个又不要求员工是综合素质的复合人才呢?”

丽娟的话代表了很多“知识焦虑症”者的心声,职场上竞争压力大,知识更新又快,总让人产生“不进则退”的焦虑感。从职业来讲,这种疾病流行于每天都要面对高度压力与挑战性的工作环境或职业中,如外企、淘汰率高的企业,而记者、广告从业人员、信息员、IT从业人员等都可能是该症状的高发人群,而且多集中在25~40岁的高学历者身上。

严重的焦虑会引发身体疾病

丽娟的心理素质还算不错,如果心理承受力差一些的人,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中,往往会出现更为严重的症状。

司健毕业于北京某名牌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如愿进了一家知名网络设备公司担任系统集成工程师。曾几何时,IT业多了许多证书,于是,他时时感慨IT知识更新的速度,偏执地认为只有拥有各类证书才能使他感觉良好。思科认证,微软认证现在都有了,还打算去考Java认证。虽然纠缠于各种证书之中,但又常常担心证书的时效性。他变得精神恍惚,晚上睡梦中出现的都是考题、证书或者程序。

尽管司健现在并不打算跳槽,但总觉得留着这些证书总会有用。有时司健也想是不是可以把精力放在别的地方,但无法放弃这种行为,只要看到别人考了而他没有考的某计算机认证,他总觉得莫名的惶恐。

近来发现自己这个行业又多了两个新的证书,是针对编程的更高领域,可是最近公司刚好给他的部门委派了很重的任务,需要加班才能完成。听说竞争公司的同行有几个已经报名了,司健有些坐不住,可是工作还不能不管,最后还是硬着头皮报了名,每天学习到后半夜两点,突然一天晚上开始恶心、呕吐,到医院没有查出身体上的问题,医生建议他去心理科看看,结果诊断是焦虑症。

焦虑不仅使人们心理压力增大,还会出现像司健这样的恶心、呕吐的症状,另外还会附带焦躁不安、神经衰弱、精神疲倦等症状,有的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

【心理解读】

知识焦虑症

知识焦虑症,也叫信息焦虑综合,是一种精神病学疾病。

在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呈平方数增长,但面对如此大量的信息,人类的思维模式远没有达到接受自如的阶段。由此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这种疾病流行于每天都要面对高度压力与挑战性的工作环境或职业中,知识成为焦虑的新来源。

人类的心理疾病并没有随着医学与心理学的发展而令人欣慰。相反的,科技与文明把人的心灵变得更为拥挤和孤独。所谓的知识焦虑症也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是一种焦虑症的异化形式。

由于身外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得许多人对未来无法确定,甚至充满恐惧。这就必然会造成心理紧张,急躁,严重的甚至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不断小解,不断洗手,失眠,厌食等。如果不懂得恰当地放松和调节,都会给你的精神及生理造成伤害。

【幸福驿站】

“考证一族”是现在社会上的一股庞大的人群,其中不乏已工作多年的上班族。他们或是为了考个证书换个理想工作;或是迫于岗位竞争的压力,先做好两手准备,并且为自己加点儿竞争的筹码。他们白天忙忙碌碌工作一天,回家后还要继续挑灯夜读,应酬、娱乐、家事等等一切,都与他们无关,他们要比其他人付出的更多。可是,就是这部分人,最容易患上“知识焦虑症”。

焦虑是人类很普通的一种情绪,对知识与未来的焦虑情绪,如果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成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动力。

但焦虑情绪一旦上升到焦虑症或者过度焦虑,情况又有很大区别,焦虑症不仅在主观上呈现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等症状,在客观上还要有一定的持续性,通常上述反应在2周以上才可能被诊断为焦虑症。与普通的焦虑情绪不同,焦虑症与过度焦虑都会对个人的身心有很大的伤害性,严重的还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沈阳曾经有个小伙子因为知识焦虑引起惊恐发作,突然撕掉了所有的书。

虽然过度焦虑有很大危害性,但正常的对知识的渴求与充实自我却不能放弃,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其实也随着社会的进化而逐年上升。考各类证书的职场人因为还要兼顾工作,有的还要照顾家庭,因此,对情绪焦虑程度的控制,绝对不容忽视,一定要注意张弛有度。

很多职场上的人不断考证也无非想更好的适应自己的行业和所在的公司,但是,有时候公司反而无法认可这种行为,一方面认为该员工可能想离开,另一方面精神疲惫难免带到工作中来。而长期封闭紧张的生活也使人容易失去了正常的娱乐和社交,这些都会给工作和生活蒙上了阴影。

另外,很多人学习都很盲目,大家都学什么他也跟着学什么。比方一个人根本不喜欢吃葡萄,但所有的人都在争先恐后地摘取,有时候也会带动这个人也不由自主付出很多努力去摘,这种行为其实并不表示葡萄对这个人实际有用,而是一种纯粹的思维定势,一种在不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别人的盲从。

因此,保持自知力是最重要的。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能力,对自己的职业有个中长期的规划,按部就班地实现就好了。我们身边的信息那么多,要尽量去选择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信息,去学习吸收,对那些无关的信息,要尽量克制自己去浪费精力。

“知识焦虑症”本身并不可怕,要学会放松(见以前提到的“自我催眠”),每天接受信息的媒体不超过两种;每天的工作要事先列出计划,尽量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每天睡觉前坚持锻炼15分钟;生活要有规律,减少娱乐,严禁喝酒等不良嗜好。只要坚持做下去,保持好现在的生活,你就能从混乱中清醒,对未来的恐惧也会降低。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11801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健康心理小说 《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

作者:李丽
现有字数:14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1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好心情离不开心理学”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111801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