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第五章 袁岳,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

 

------第五章 袁岳,进步一点,再进步一点------

发过传单,送过外卖,做过服务员,打扫过卫生,我想成为真正的“江湖版”的社会人。可是兴趣不明、自我认识不清、无核心竞争力、无明确职业目标,这样的我真的能成功吗?从现在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吗?

敬爱的袁岳老师:

您好!

大三第二学期时,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看到您在海洋大学的演讲。当时真的很振奋,一下子把我以前的思想完全颠覆了。

震撼的同时,也深感遗憾。如果步入大学之初就听到如此发人深省的演讲,估计我的大学生涯也就不会这么失败了。

我发过传单,做过服务员、送餐员,打扫过卫生,做过《英语辅导报》订单员、校园代理,也尝试过其他方面的实践,如家教、假期实习等,但这些实践大多以失败告终,整个大学过得真的很

失败。

您一直都非常强调实践及行动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我所缺乏的,我的这些实践基本上都无疾而终,黯然收常失败得多了,就不敢再尝试了,连原本的一点点自信都弄得所剩无几。

尽管如此,却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有想法,却没行动,或说是惧怕行动的人。也可以说我善于发现问题,却不善于解决问题。

我渴求改变、突破,现在我也在积极主动地努力当中,希望将这些问题各个击破,可是仍举步维艰。

2010年1月份,考研初试结束后,我试图寻找合适的工作,好好锻炼工作能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却发现,很多工作通常都要求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例如,我当初设定的职业目标是文员,认为这个职位门槛低,而且无工作经验限制,是入门的一个不错选择,但慢慢发现,一般公司在招聘文员时要求必须懂财务方面的知识,另外一些特定行业的公司还要求文员懂得制图、科技或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在那一刹那,我才强烈地意识到要想成功就必须学做多学科人才!

人才,我的理解就是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某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人。以前一直认为能成为“人才”应该就算是很成功的了,但踏入社会后,方知光成为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多学科人才。一方面能在某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能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从不同视角解读问题,从而融会贯通更好更全面地解决问题。

袁老师作为一个具有多重社会身份的多学科人才,应该对此深有体会吧!现实却是,想成为人才很难,想成为多学科人才更是不易。在朝这方向努力的过程中,我遇到了诸多困难,希望老师为我指点一二。

我最主要的问题有:

1.兴趣不明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历经多年的应试教育,我原有的那么一点点兴趣在一场场枯燥的考试中早已消失殆尽,都不知道什么才是该努力发挥的方向了。

2.自我认识不清

我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干什么,就觉得这也不会,那也不会,简直是一白痴。还记得《我们》栏目中,有一个学生说过,“最可悲的事情是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件错误的事情,人最难认清的就是自己”。对此我深有同感,我从来不担心自己毅力不够,最害怕的是持之以恒却是在死胡同内前行,而且自己还茫然不知。

3.无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在职场上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才必备的最基本条件。很难想象一个无核心竞争力的人如何在职场上生存发展。

我本科学习的是对外汉语专业,但普通话很不标准,语言敏感度低。另一方面,我没有任何才艺,为人又很内向、自卑,总认为文科类学生就业要么靠一张嘴(《骑驴找马》中有位中文系研究生的案例就是最好证明),要么就是一支笔。然而,很羞愧地说,我恰好两样都不具备。据我所知,很多文科类的学生也面临着跟我同样的困境。

4.做事犹豫不决反反复复,没有决断力、行动力

很多时候我都很有想法,知道要怎么做,但又畏首畏尾,害怕行动,有时终于鼓起勇气踏出一步,但一旦遇挫就马上退缩了,极其被动。前段时间我就在读研与否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

现在我虽如愿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但越来越觉得真正的学问在社会中,学校学不到真知识,不想读研,但又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什么都不会,希望能借两年读研时间多学点东西。我不打算以后从事本专业,我清楚地知道本专业不适合我,正如您所强调的一样,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并不一致。我希望利用这段时间结识更多新朋友,积累人脉关系,学习感兴趣并实用的知识,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我心里总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变相逃避,或者是对就业心存恐惧。

5.无明确职业目标

不知道兴趣是什么,也不知道以后想从事什么,头脑一片空白。

一年前我设想的职业目标是当中学语文老师,但现在这已经不再是我内心所想的规划了。正如赵雨润所说的,“编织梦想很容易,但真正走向社会时要修正你的梦想,原来编织的梦想是象牙塔里面的,这是跟社会脱节的,可以带着梦想一路前行,但梦想必须针对现实生活有所调整”。在最近这段实践过程中,我也慢慢发现当语文老师,根本就没那么吸引我。之前选择它,只是因为我离它最近,可以以较少的时间最快地解决生存问题。都这么大了,还要父母养着,真羞愧—我只求能早点解决生存问题,而后再谋发展问题。但这“发展”、这“修正后的梦想”到底通向哪儿,至今我也还不清楚。

6.学习效率有问题

因为害怕失业,渴求自立、自信、自强,内心常常处于极端焦躁的状态,不断地盲补知识,这也想学,那也想学,但最后什么都难以真正学进去,还是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

我知道有很多知识要学,在学习实用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升个人素质,但不知怎么的,比如很多书看的时候还心潮澎湃,觉得写得很好,但不久后,基本上什么东西都记不下来,看了跟没看差不多。除此之外,我根本就不知道要学哪些方面的东西,比如说我知道财务知识很重要,却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我总觉得现在做的一切都很盲目。

袁老师,我一直都很纳闷您怎么知道那么多的东西?您是如何成为多学科人才的?我现在从头开始,一切都还来得及吗?

在敬仰您的同时,有时我也会想,您以前浓密的头发是不是就因为里面富含的知识容量太大,所以不堪重负了?

“好为人师”的您能不能给我指点指点,我真的很希望能快点成为您所倡导的“江湖版”大学生,成为人才,并且是多学科人才!

此致

敬礼

汪芳、武汉大学

背景资料

来自农村,排行最小,在外一向自卑,参加实践均以失败告终,无核心竞争力并害怕改变,直到大三无意在网络上看到袁岳、徐小平等老师的激情演讲,才开始慢慢认清自己,激发斗志,渴望成为一个真正“江湖版”的社会人。

◆性格关键词:自卑、自尊、直率

◆职业关键词:迷茫、无经验、渴求

◆人生态度关键词:无尽围城、知足常乐、学习人生

◆困惑关键词:职业规划、认清自己、个人能力

汪芳:

你好!

谢谢你的来信。看到你的背景资料,我就像看到大学一年级时候的自己:来自农村、自卑、啥也不知道、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几乎没有任何的才艺。你说你做过的那些事情,我觉得那也是我做过的一些事情,事实上我大学时的假期都还要回家做农活。我是怎么样走出来的呢?我从大学开始的每个暑假都作社会调查,一次调查弄明白一件事情:农村妇女为啥会喝农药自杀、为啥农村沉溺赌博的人那么多、为啥农村里的有些人爱迷信,到后来我在学习法律专业知识的时候也会运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最后我还专门学习了我相对喜欢的社会学。实际上我后来还把社会调查作为我创业的方向。我们一般人中本来就有两种人,一种人比较具有战略与全局的目光,一种人比较具有微观与具体的目光,大部分人可能是后一种,也许前一种人要站在高山之巅,而后一种人则是站在一块砖头上。可不要小看那一块砖,有了这块砖你就有了自己的地盘,没有则下无立锥之地。在我的自我建立中,我站立的那块砖头就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社会调查项目。

前一阵我去以色列访问,听介绍说犹太人对年轻人的教育里面有两个关键,其一是对上帝的信仰,其二则是一项最起码的技能。我们知道基督教里面的耶稣其实也是学习过他老爸会的木匠活的。这个最起码的技能就是犹太年轻人站立的那块砖头。技能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行动,这个行动持续一定时间达到习惯性的程度就成为所谓的技能了—学开车、学写作、学软件编程都是学习技能。当然我们最好去学习我们有感觉的、爱好的技能,但学习技能的过程并不全是欢天喜地的,比如你学开车的时候会厌烦教练一遍一遍让你重新练习,但你不经过那个过程就可能掌握不了。站在必要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至少学到一个技能,因为那就是能够让我们站上去的那块砖头,那么你的那块砖头是什么呢?

博览群书、游历万国、成为博物学者,那也是一种能力—选书、快速阅读、精读、写读书笔记;选择路线、准备行装、处理旅行中的各种麻烦、发现精彩的景点、记录旅行的感受。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其实还有一句话隐藏着没说:在哪一行要成为状元,都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我给你的建议有以下五个要点:一是心态放轻松,多看看书,多看看景,用心地选一个你至少不讨厌的事情作为你的起点;二是要有心理准备,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个适应期,然后才可能学会与学出点名堂来,这期间要有忍耐力与投入性;三是在初步掌握了一件事情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可以再扩展点见识,就可以在同一件技能上比同学的人更优秀一些;四是就理想来说,我们最好成为一个T型人才—见多识广、有一技之长。

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从来向往高山之巅,但我永远关注我脚踩的那块砖头,因为甘于做“砖家”,所以我今天也多多少少被大家看成某些领域的专家,当然,我可以很坦率地说很多脚下没砖头的专家真的很垃圾。今天的大学生,留意脚下之砖的太少了。我期望你能去做一个找砖头的人。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

严旭

首先请听从你的内心

高考择校无意识、考研集体无意识、工作选择无意识……在“无意识”中长大的我如何选择即将成为我事业起点的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这一次,我不想再继续无意识。

尊敬的严旭老师:

您好!

能得此机会与您作直接交流,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希望您看到这封信后可以为我拨云见日,以您的人生经验为我指点江山,点亮前行道路上的启明灯。

我的人生已走到了第二十个春秋,想想我这个“90后”也开始从年少懵懂步入了该为自己人生作详细规划的时候了。从小到大一路走来,无不顺利,我一直是全市最好学校的特长班的尖子,专搞奥赛,只是在高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保送成功有些灰心丧气,连高考也没有认真对待,最后只进了并不理想的大学。想想这也是我现在为止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了吧。也许这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种历练。来到大学我经历了很多,慢慢地成熟了起来,面对抉择,面对诱惑,自己也算拿捏得颇有分寸,成绩不错,工作也较为优秀,这些都是为以后步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然而面对工作,我有着与大多数人同样的疑惑,我称其为“工作选择无意识”吧。

“无意识”一词来自以前新东方徐小平老师说过的“考研集体无意识”。我想,之所以称其为“无意识”,就是因为:1.具有盲目性;2.具有共性。对于职业方向的选择,我倒是持着什么都可以尝试的态度,但对于以下问题我还是颇有疑虑,希望能得到您的解答。

首先,我想了解工作城市的选择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您曾经在珠江啤酒工作,后来又到青岛啤酒任职,体验过一南一北两个城市颇为不同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个问题,想必有您独到的看法吧。人是以群居方式生存的,不同的城市多多少少会影响到一类“他”的性格,“他”的工作方式乃至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这其中有着些许共性。比如今朝首善之地,明日世界城市的北京;借助中国崛起,建设世界中心的上海;机遇优势集于一身,北方中心指日可待的天津;老树逢春发新花,迈向国际大都会的重庆……哪一处才是最适合我发展的地方呢?

其实长三角的苏州、杭州、南京,往北乃至东北的各大城市也都有着各自的历史,各自的传统、优势和潜力。我觉得在选择工作地点的时候,可能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比如说就我个人来讲,首先,我祖籍上海,老家天津,家里南北方的人都有,地域不同造成的文化观念差距不是问题;再来,四年大学在上海学的是工科,又是能源与环境这样的热门专业,并且工作之初我希望从事技术类的工作,故想要选择的城市应该具备下面几个要素:相对来说工业起点较高,但又需要某些环节的升级;城市环境较好,为了达到更高的目标需要出色的人才和高端的技术领先的企业;薪水与物价水平相对平衡,合理的收入和消费比才能带来幸福感。之后当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我更希望能够从事销售或管理,那么从偏实体经济工业化的城市转移到综合实力较强的金融中心类城市也是合理规划的一部分。

个人还是倾向选择一线城市,但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往往让人头痛,如果毕业时不考研不出国直接工作,而到时候就业形势又不是那么乐观,我也会考虑去二线城市发展。相对于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各方面的基础相对不成熟,比如生活质量,医疗水平,市民综合素质等,相对发达程度很难在短时间内赶超一线城市,但城市的绝对发展速度可能更快,在这样的城市中工作学习还是很能得到锻炼的。而当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二线城市的机会就可能不如一线的好。因此当经验能力都具备,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杀回一线城市也不失为一种“曲线救国”的方法,这样无论对于国家对于个人都是有利的。每个人都不应该眼高手低,时机未到时强扭的瓜一定不甜。很有可能刚开始工作时地点选择你,而等到职业技能素养较为成熟时你就可以选择工作地点。另外我认为在选择城市这个问题上,能否陪伴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对于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我们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知您对我的分析有什么样的看法,希望您能针对这些想法指出我的不足,以及对我提出更为完善和成熟的建议与指导。

其次,对于职业生涯,如何作出比较详尽的规划,从时间轴和行业方向轴两大方向出发,使之有可行性、指导性,这些都是我时常在思考的问题。下面是我的一些想法: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3~5年,能有一口饭吃,苦练基本功。在此阶段我认为应该是不求更高的效率而求更多金钱之外的收获,用大基数的付出获取较多的经验。同时与周围的人搞好关系,拓展自己的人脉。

第二阶段:中期阶段5~15年,在某一领域有较高的素养,可以称得上是专家,独当一面,凭借经验解决问题,当然仍要随着世界的变化不停地改进观念意识,以避免被淘汰。常和志同道合的人切磋,为自己下一步的发展作准备。

第三阶段:鼎盛阶段20年~退休或不退休,真正地做到做自己爱做的事,赚自己想赚的钱,可选择的余地增大,让人生游刃有余。当然凭我现阶段的年龄和阅历是想不到更详细的人生规划了,就此打住。

我认为职业规划和地点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一份方向明确的职业规划对我们事业的发展、家庭的迁移有着极重要的指导

意义。

最后,对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也希望您可以为我指点迷津。作为“90后”,这也是一个比较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家都希望在繁忙的工作和较大的压力下腾出时间建造一个和谐的家庭。这不仅是当今时代的需要,潮流的需要,我相信也是我们自身的一个基本需要,我们上一辈乃至上上一辈的需要吧。

很感谢您可以读完这封信,相信在您的指点下我一定会受益匪浅。

陈超逸、东华大学

背景资料

东华大学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系大二在读,现任零点访问中心负责人,曾担任院学生会文艺部部长,校红十字会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副队长。曾在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一汽通用哈尔滨轻型车有限公司实习。

◆性格:外向、开朗、冷静

◆职业:冷静、执著、有思想

◆人生态度:爱拼才会赢

◆困惑:地点、规划、家庭

超逸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来信,深感责任重大,我很想能为你指点迷津,不过我首先要说的是,你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任何人的意见都只能是参考,道理很简单,最了解自己的人始终只有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代替你行使权利。其实,在我看来,你已经开始理性地思考了,或许你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只是不敢确认而已。我相信,以你20多年的人生经验和阅历,由你自己来回答你的问题一点也不难。

我建议你不妨采用以下原则来破解你的困惑。

首先,回到你的内心,仔细听听它正在说什么,它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它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意思是说,在选择面前,我们固然要考虑现实因素,但为了让我们的人生能少些遗憾,首先要尊重内心的选择,记住,它是唯一的、仅从属于你的,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它的感受,一句话,要有随心所向的勇气。不妨现在拿出纸笔来,先写上“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闭上眼,静默一会儿,想出答案。当你抱着单纯的心思写下答案,并最终确认了之后,那么这个答案就是你的心愿所在了。

顺便提醒一下,在你吐露并写下心愿时,答案要尽可能清晰而简单,不能患得患失,也不能太过奢求,它是你的梦想,伟大的梦想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你需要找到那句话,我相信,你也一定能找到。接下来,你的困惑就好解决多了,因为你面临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去实现,或者说怎样能实现得更快一点。当你为自己设计路径的时候,请再次注意,是你自己设计,这就涉及决策人生的问题了。

其实,我并不觉得城市的选择是个问题,请你再问问自己,哪种选择离你的梦想更近?这就像一个痴心武术的人会去少林寺拜师一样,哪种途径最近就选择哪个,生活不可能十全十美,既然确定了梦想,就以它为尺度去考量,如果你觉得梦想离一线城市更近,那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呢?年轻的你还有的是时间。事实上,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不是先知,无法彻底看清未来。

关键是要听到内心的召唤,它不会欺骗我们,我们也有责任善待它,明心见性就是这个意思。

你在信中还提到了职业规划,我赞同你的基本想法,唯一感到有些不解的是,你说要在人生的鼎盛阶段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赚自己喜欢赚的钱,虽然我不知道你具体喜欢的是什么,但我还是建议你不妨把这件事提前一点。我知道做到这点不容易,但如果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了,那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就去追求呢?有一点可以肯定,你所喜欢的必定与心愿有关。如果无关,那就不是你真正喜欢的,我还是相信,一个人做自己擅长或喜欢的事情,在工作和生活中才会真正感到快乐。

很多人有一种想法,希望先有了现实的基础后再选择喜欢做的事,这固然是一种策略,但我想说,做喜欢的事,就意味着激情和潜能,喜欢做的事,就是你的天职,最后这件事就该是你的工作。

喜欢不是简单的喜好,它需要三个要点:第一,它要与你的梦想紧密相连;第二,它是你的长板;第三,对他人有价值。我的建议是,如果基本符合了这三点,不妨现在就开始考虑,找到你认为可以达到的平台。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不用担心拒绝,不用畏惧曲折,也不用计较付出,请相信,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候,选择太多等于没有选择,想得太多等于没有去想,关键是行动。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生总有一些不确定,这也正是我们的惊喜所在,我们选择了这条路,可能就错过了另一条路的风景,这就是人生。只要找到你心中的答案,自然柳暗花明。我知道,今天的人们都渴望成功,但我想告诉你的是,成功没有统一的标准。

那么,怎样才算是成功?或者说怎样才能达到成功?我的答案其实很简单:第一,你所选择的路径必须是符合潮流的,是有想象空间的;第二,这条路应该与你的内心和所喜欢的相吻合,只有吻合了,我们才会快乐,没有快乐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也是难以持久的;第三,就是全心投入,真情付出,遇到什么阻力都应该抱着天然的自信去实践,说到底,这是你和内心的事情,不是你和他人的事。

请原谅,我无法为你提供确切的答案,实际上,也没有人可以替你作答,但我还是愿意相信,你完全具备足够的心智去开启发现的力量。看到这里,我想你已经知道该如何思考了,那么就去做吧!

(青岛啤酒前全球营销总裁)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12007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六章 俞敏洪,出国正当时?------

人是群居动物,害怕被孤立,可是为了出国,我被逐渐边缘化,失去朋友、没有恋人、没空逛街,这些出国的机会成本,真的值得吗?

俞敏洪老师:

我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通过写信的方式,和您谈谈处于出国进行时的大学生的一些思考,向您咨询并希望得到您的指点。

我,一个有着出国目标并正为其努力着,却又有些迷茫、有些不确定的大二学生。刚进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体验了一下潇洒自如的大学生活:社团、学生工作、各种联谊游玩,逃课成了常态,被高考这个指挥棒禁锢很久的我,第一次远离了学习。这也许是一种洒脱,抑或是一种放纵,总之,没有了目标也就没有了对自身的要求。将近期末的时候,我跟很多同学一样,临时抱了佛脚,还好多年的学习能力还在,成绩没有很差。不过,相对出国的高要求来说,这样的成绩是远远不够的。

定下出国这个方向是在大一寒假的时候。我读的是金融学,但在中国这个金融领域刚刚起步的国家里,每天接受着以外国原版教科书为本、却采用着中国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作为学生的我着实有些无奈,所以我想出国,去金融领域已步入青年期(即使它偶尔还是会摔跤)的美国看看。我会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有来自父母的原因,他们和我探讨过个中利弊,向我灌输了很多他们的思想观念(例如,他们之所以没让我大学出国,首先因为怕我年龄太小,在他们眼中18岁仍然是个孩子,在外生活不便,而且大学的人脉对于将来的社会工作也很重要,既然我有能力进入一个还不错的大学,那就先在国内读好本科,等研究生阶段再出国,相信也有很多出国学子因此选择了相同的路径),而我,也逐渐地接受并顺从了他们的意愿。

于是,根据申请美国研究生条条框框的各种要求—GT成绩、GPA、社团工作经历、学术成就等,为满足这些要求我开始为自己量身定做一系列学习计划。首先开始着手准备TOEFL,GMAT也即将起步,抱着一本单词书变成了一种习惯。我进入了一种有点儿封闭的学习状态,只为在一个非英语母语的国度里创造一个良好的英语环境。有机会的话我就和学校里面的老外们聊聊天,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这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此外,美国的大学在招留学生的时候很注重申请者的社区服务经验,他们看重一种服务社会的精神。而我自身就很喜欢志愿者工作,这个工作圈子不像社会,少了份功利,多了份真诚。心很纯、目标简单的人能走在一起,是件很让人快乐的事情。

但是毕竟和老外的交流、从事志愿者的工作只是一时的,结束后大家都得回到自己原来的圈子。在为种种目标忙碌的过程中,我放弃了很多与大学室友交流的时间,渐渐地,和室友不如大一时那样亲密了。大家的目标不同,忙的事情也不同,交集也就少了很多。回寝室,我尽量融入她们的圈子,但离开寝室,还是得按着自己的计划走。少了很多温情的成分,也缺失了一种寝室所能带给人的安心、一种归宿感。人的精力有限,至少现在的我能力有限,在我专注于自己的目标的同时,忽视了很多感情方面的事,为什么我会变成这个样子,这难道是成熟的表现?有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我所想要的。如果哪天一个人真的功成名就了,但感觉累了,想休息一下,回过头来看看,却没有一个朋友对着他微笑,那他真的会开心吗?人是群居动物,最怕被孤立了,我却在忙自己事的过程中,逐步被边缘化,我不知道该如何平衡这两者的

关系。

此外,由于想要锻炼能力、提升自我,我竞选去做项目的组织者,要做的项目是我喜欢的,我也愿意做这件事情。但还是有很多事情我并不情愿,比如为了绩点需要与某个教授有良好的关系,我不是很喜欢出于很功利的原因去接近某个人,但在这个关系主导的社会,难免有一些所谓的潜规则。这是为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可我不喜欢,我还是一定要去做吗?我一定要去顺从“朋友不叫朋友而叫人脉”这种功利的想法吗?

看着别的女生围在一起聊聊天、上上网、看看电影……感觉她们的生活很轻松、很惬意。如果我没有出国这个目标,或许我也和她们一样,过着洒脱、开心、随性的生活。我本来只是个喜欢在QQ上聊聊天、逛逛格子铺、自己动手做做三明治的单纯小女生,但自从定好目标后,我很少再做这些事情了,或者说,我已经不习惯做这些事了,这难道也是因为成熟了吗?突然感觉我已经跟不上自己成长的步伐,就在这短短半年的时间里。也许是我害怕成长,害怕面对这个物欲横流、戾气纵横的社会,害怕竞争,害怕失去?我知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任何一个决定都是有它的机会成本的,那我为出国这个决定付出的机会成本,它到底值不值呢?

下学期我将被学校公派去美国交流一学期,这也是计划中的一小部分。我校只有我一人去那所大学,对于陌生的环境,有期待也有迷茫,感觉面前一下子充满了挑战,太多的未知,太多的不确定。也正是这些不确定,让我现在如此纠结,这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我到底要的是什么?我觉得人生最可悲的事情,就是一辈子就这么过来了,却没有找到自己真真正正喜欢做的事情。有的人一辈子平平淡淡,有的人一辈子跌宕起伏,有的人一辈子默默无闻,有的人一辈子功成名就。到底是什么决定了这些?

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大学这个人生的转折点,工作、考研、出国、创业,这是当今大学生所能选择的几条路吧。我选择了出国,既然已经决定了,我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有得必有失,如何能走得更稳,走得值得,在各方面寻得一个平衡,这是我很迷惑的地方。精力有限,做值得做的事情,那什么事才是值得做的事

陈曦同学:

你好!

首先要祝贺你能得到一个公派交流去美国的机会,这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你可以出去看看世界,开阔眼界,对你以后的学习、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你将来的留学生涯打下基础。

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这样的机会就很少,一直到后来我做成新东方后,才有机会真正出国去看看。这说明现在中国社会在飞速前进,也认识到了开放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出去看世界,增广见闻。另外一个表现就是现在出国留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相信不久的将来,你也会是出国大军中的一员。

我一直是赞成年轻人出国留学的,现在也是个出国留学的大好时期,理由有二:一是从未来发展看,在国外学习、生活过的学生会比中国学生在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的交流上更加如鱼得水,将中西方文化融合得更好,而未来世界发展重点还是在中国与西方国家上,因此,有留学背景的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二是中国现在正处在上升趋势,在未来20~30年持续走上坡路是必然的,那么懂得汉语和中国文明,同时对西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对于将来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两点。现在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只要不脱离中国的现实,再进入任何一个不同于中国文化的文化系统中学习,就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对于自身未来的发展都是大有好处的。

我觉得现在中国正处于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大交汇点上,在这样的交汇点上产生的任何人和物一定是伟大时代的伟大人物,我敢断定从现在开始到未来的三十年内,中国将成为最伟大的地方和最繁华的地方,而伟大人物就产生在你们中间。

当然,你现在也面临自己的一些迷茫,到底该不该为了出国而放弃目前的一些安逸生活,而由此怀疑到底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经常在演讲中说,如果我们在生命中不为自己留下一些热泪盈眶的日子,就是在虚掷光阴、挥霍生命。人的一生应该是奋斗的一生,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平庸,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砌起来将仍是一堆琐碎。

我们常说,生命是一条长河,可是面对缓缓溜走的时间之河,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坐在河边,呆呆地看着河水从脚下流走,自己慢慢变老,还是在和朋友一起去河里戏水,一起在河边钓鱼、下河摸虾。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河里游泳是多么畅快,从河里钓上一条鱼是多么快乐。和这么多的快乐相比,谁还愿意只是呆坐在河边呢。

生命追求什么?生命追求的是快乐和难忘,而不仅仅是活下去,欢乐是活在当下,难忘是品味过去。生命中要有真正的欢乐,就必须有所收获,不仅要收获具体的东西,还要收获心情,在时间的长河中,积极参与,努力收获,快乐生活,是我们能够采取的最佳态度。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12007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母婴育儿小说 《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

作者:蓝狮子
现有字数:11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1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112007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