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对话》:第二章 冷暖光阴 第一节 绝望中寻找希望

 

------第二章 冷暖光阴 第一节 绝望中寻找希望------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刚刚步入全新的时代。改革精神再度改变了这个国家。

高考,成了身在农村的年轻人们改变命运的最好途径。事实上,这何尝不是古已有之的传统呢?多少农家子弟为了美好的前程,夜以继日地苦读!于是,民间诞生了一个个励志故事,如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

这些故事让我们深知农家子弟的艰辛,也为他们改变命运的努力而感慨。俞敏洪也是这条路上的行者,他考取“功名”的道路却更加多舛。

屡败屡战的高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就。“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不知是多少读书人的理想人生规划。对于俞敏洪来说,也是如此。

俞敏洪的求学之路,充满了曲折和不可知的变数。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当地教育资源紧缺,一家只允许一个孩子读到高中。俞敏洪姐弟俩都到了考学的年龄,由于姐姐在读初中时成绩非常出色,老师在众多的孩子中选中了姐姐去读高中。

那时,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女孩子上学的权利仿佛是一种格外珍贵的恩惠。俞敏洪的姐姐能上到初中,已经大大好过了许多读了几年书、略微识得几个字,便被家里勒令辍学的女孩们。姐姐要继续读高中,也就意味着俞敏洪的学业只能止步于初中。

然而,俞敏洪的母亲对知识有着很固执的信仰,她坚持供女儿上高中。对于俞敏洪,她则心存侥幸,期盼5年后政策会有所转变。然而5年后,一切如故。俞敏洪读完了初中,依照规定,回到生产队里种田、开拖拉机。

正当俞敏洪享受着清新纯朴的田园生活时,母亲却为了这本应挑灯夜读的时光被浪费而大为焦急。1978年,俞敏洪的母亲打听到村里有户人家的女儿不去读书了,便费尽周折找到校长,请求他允许俞敏洪顶替那个女孩的名额。如此峰回路转,在母亲的努力下,俞敏洪从田野重新走回教室,又开始一心苦读书。

半年之后,副校长和俞敏洪的母亲商量,要让俞敏洪去葫桥中学当初中老师。在当时的乡村,虽然教师收入很高,但母亲却拒绝了。俞敏洪读书已经很是辛苦,一天两头跑,一心二用,如何能专心读书呢。可是在副校长的再三请求和百般解释下,俞敏洪的母亲也不好再拒绝,只得无奈地答应了。

经过十个月的复习,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年,俞敏洪填报了江苏省常熟师专。经过漫长的等待,焦急的俞敏洪等来了成绩,英语33分。虽然这个成绩很差,但是当时的考生成绩普遍比较低,照以往经验,这样的分数被录取应该没问题。

俞敏洪在家里悠闲地过了两个月,可是直到许多大学都开学了,他的通知书还是遥遥无踪。最后,还是他母亲去打听后才知道,原来这年常熟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5分之差,使得俞敏洪与大学失之交臂。

这一次失败并没有带给俞敏洪太大的打击。他不是争强好胜的孩子,差了几分是个可以接受的结果。他做起了手扶拖拉机手,这对身体单薄的他来说,是个很艰苦的工作。因为他不能坐着,只能跟在拖拉机的后面走,时间一长,他就跟不上节奏,在后面被拖拉机拖着走。一天下来,要在泥地里跑几十公里,他的身体像散了架似的。此时的俞敏洪才真正体会到农民劳动的艰辛。

李八妹看到儿子的疲态,也很心疼,于是再次做主,要俞敏洪开始复习,准备第二次高考。紧张忙碌的复习备考,让俞敏洪的眼睛近视了,不得不戴上眼镜。俞敏洪成为村子里第一个戴眼镜的人,好事的乡亲便戏称他为“大学生”,这让落榜的他既感到羞愧又很有压力。

很快又到了高考的时候,满怀希望的全家人等来的却又是一个令人失望的结果,俞敏洪的英语分数虽然提高到52.5分,但是1979年的分数线水涨船高,录取线是60分。

失败是弱者的地狱,强者的阶梯,智者的故乡,伟人的天堂。大凡成功之人,似乎总有一段刻骨铭心的失败之旅。名落孙山,让俞敏洪的未来一下子模糊起来。

这一次失败给俞敏洪带来的打击不小。俞敏洪整日将自己关在屋里,一言不发。他想好好静一静,想想自己的将来。或许,自己的将来,就和窗外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样,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安分守己地过着平静的生活。俞敏洪的心也渐渐安宁下来。

过了几天,待俞敏洪渐渐走出了低落情绪,母亲和他进行了一次交心的长谈:“这次考试你已经很努力了,边教书边读书,多不容易啊,不要这么灰心丧气。一件事情一次做不好,怕什么?还有机会。只要肯奋斗,晚一年考上好大学,也是一样的。好好准备,明年再考。”

人生的道路虽然很漫长,但关键之处却往往只有几步。在人生道路上,没有一个人的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这正印证了一句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虽然生活道路是如此的曲折、复杂,但我们应该坦然地去面对,遇事不惊,克服一切困难,以自己的勇敢去笑对人生,用自己的热情去创造人生。

于是,俞敏洪再次踏上边教书、边读书的征程。

忧伤的民办教师

1979年仲秋,俞敏洪第一次走进葫桥中学的大门,他的身份是该中学的民办代课教师。

葫桥地方虽小,但是环境优美,河流密布,曾被东晋诗人谢玄赞为“澄江静如练”的澄江贯穿全境。教师在这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地方地位不低,俞敏洪在葫桥中学的生活很舒适。

平日的生活简单平静,学校里很热闹。到了晚上,孩子们在操场捉迷藏,或是捉萤火虫,还有一些孩子总喜欢躲在黑漆漆的路边,忽然发出各种怪叫,把路人吓个半死,然后哈哈大笑。

日子如水般流走,俞敏洪的心也渐渐沉静下来。但是一到晚上备课时,常有一种无法言语的滋味涌上心头。这时候,俞敏洪会仰头看着窗外的树枝在微风里轻轻摇晃,光影流转,一尘不染。

逐渐地,俞敏洪已经习惯了代课教师的生活,以后的人生规划,是由乡村代课教师变成公办教师。在田园里当个普通的教书先生,农忙时候还能回家帮帮父母,也挺不错。

“人不轻狂枉少年”,俞敏洪想起这句话的时候,也会有些茫然和不甘。

他曾经的梦想是考入常熟师专,成为一名天之骄子,可如今这梦想却离他越来越远。曾经的雄心壮志,如今也只不过是乡间微风里的一声轻轻的叹息而已。他曾那么努力地让自己高高跃起,他曾那么相信自己可以一跃而成龙。但是,如果再来一次,他还有力气让自己逆流而上么?

东方风来满眼春

可以接受有限的失望,但是一定不要放弃无限的希望。

从山那边吹来的风,年复一年地在乡间穿梭,俞敏洪有时候觉得,自己是被这风给吹老的,一年一年,不知不觉,磨平了棱角,销蚀了豪情壮志,渐渐接受成为一名普通的乡间教书匠。

每个人都曾经以为自己与众不同,而随着时间流逝,最后会发现自己和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坚持去做一件事情。

有学生问哲学家苏格拉底,怎样才能学到他那博大精深的学问。

苏格拉底听了后并未直接作答,只是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最容易的事,每个人尽量把胳膊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

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人坚持了?”

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学生们:“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谁坚持了?”

这时,只有一人举起了手,这个人后来成为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的名字叫柏拉图。

俞敏洪的室友时兴才是一名语文教师,他俩关系很好。深夜里,时兴才经常看见灯下备课的俞敏洪将笔轻轻放下,仰头望着窗外出神,然后轻轻叹息一声。他知道,俞敏洪的叹息里有太多的渴望。他也曾如此,可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成家立业后,自己早已离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远。其实,人一旦有了牵挂,有了顾虑,就很难再有放手一搏的豪气了。俞敏洪还年轻,他还有很多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时兴才决定找俞敏洪的父母谈谈。

乡村的夜晚,宁静而温馨。时兴才从自己年轻时的梦想说起,说到俞敏洪正当年轻、机会宝贵,说到俞敏洪前途无量、不可耽误,句句切中要害,直说得俞母连连点头,直说得俞敏洪胸中如同燃起了一把火,昔日的梦想在火光闪烁中愈发清晰起来。

不要因为昨日的沮丧而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有句话说,是金子总要发光的。但时兴才认为,是金子就要尽早地发光。他从俞敏洪身上看见了自己当年的光芒。他知道,无论遇到怎样的曲折,金子都会从尘埃里发出金色的光芒来,他要做的,就是帮俞敏洪拂去尘埃。

不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应主动地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而非被动地等待结束。俞敏洪的母亲拍板决定:让儿子全心全意地备战第三次高考。也正是这一次考试,把俞敏洪送出了农村。俞敏洪是幸运的,在他还少不更事的时候,总有贵人相助。所谓贵人,不一定非要背景雄厚,财大气粗,关键是能看出你身上别样的气质,能在关键时刻推你一把,助你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在遇到时兴才之前,母亲是俞敏洪的贵人,一路为他拿主意、护航,在遇到时兴才之后,俞敏洪的贵人又多了一个。虽然只是一些劝慰的话语,却足以改变命运。

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决定原本就只在一瞬间。这个夜晚,成了俞敏洪一生的转折点。这次抉择,使他的生命从此沿着和大部分同龄的乡下人不一样的轨迹前行,越走越远,越走越辉煌。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12983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二节 青葱岁月初恋时------

讲述初恋的故事很多,大都令人神醉。尽管不是每个故事都如《山楂树之恋》那般刻骨,但又有谁能否认初恋的甜美呢?而那种独有的猜忌、多愁、纯真,也只有初恋的孩子们才能体会。

这爱情的启蒙课,让俞敏洪变得忧郁烦恼。青涩的初恋如此纯真美好,却总是在不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徒留遗憾。俞敏洪的初恋故事也无法逃离“开头动人、结局忧伤”的情节。

落花有意水无情

1979年的秋天,高考补习班还很紧俏,县里的班只招落榜的前40名,俞敏洪恰恰名落40外。但是他母亲并未放弃,她带着几条鲫鱼来到老师家,终于用诚恳和执着打动了老师,争取到一个宝贵的名额。

于是,俞敏洪进入江阴一中英语专业班学习,此时的他意识到,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向高考冲刺的机会,应该好好珍惜。不提父母苦心,单是面对老师网开一面的情义,自己也无法辜负。没料到的是,这一年,老实的俞敏洪竟然走了“桃花运”。

现在俞敏洪只是大约记得,那个女孩名字叫萍。但当时在萍的眼睛里,俞敏洪是那么与众不同。

俞敏洪比班里的人都长两三岁,看起来成熟许多。大多数时候他很沉默,可是有时候又很喜欢说话。俞敏洪的身上有一种睡狮的力量,一旦苏醒,就有无限饱满的热情。俞敏洪总在观察,总在思考,他脑子里的念头那么多,可是说出来的话又那么少,但字字有力,直击要害。

事实上,并非俞敏洪早熟,而是他身上那种特有的木讷和内敛让他看起来深沉如水。作为一个比同学们大两三岁的人,而且求学如此不易,他怎么也活泼不起来。

就是这种“无心之举”,却被萍看在眼里。那种暗恋,总是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年少的他们,不经意间恋上一个人,或者不经意间被一个人恋上,却始终无法让对方的内心明了。俞敏洪虽然木讷,但聪明如他,当然不会对萍的目光毫无察觉。

在熙攘的人群中,俞敏洪只是自顾自地走着,而他的身影却被萍习惯性地一眼认出来。俞敏洪不动声色,一方面他需要安心地学习,另一方面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对于萍而言,能够看见俞敏洪,然后安心低下头来读书,也是一种温暖。

终于有一天,俞敏洪收到了萍的情书。同样是农村出身的俞敏洪即便早已感觉到对方的心意,但真的收到来信的时候,还是有些措手不及。毕竟,他未曾情窦初开,一直埋头苦学。

这是萍在小卖部买来的一叠漂亮的信纸上写下的情意。萍的幸福在幻想中早已盛开,而俞敏洪拿着信纸,为这浓浓的情意感到些许紧张。

这是俞敏洪第一次感到茫然。他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面对女生的爱意,一向沉稳的他却乱了阵脚。他有些犹豫了,只是盯着信封发呆,这时候,一个调皮的同学抢去念了出来,引来哄笑声不断。

萍的自尊被打碎了,俞敏洪也恼得满脸通红。他责怪自己的不小心,还来不及反应,就伤害了一个人,也让自己无地自容。到了晚上,事情传到了老师耳朵里。陶老师愤怒地回到办公室,因为各执不同的处理意见和曹老师争执起来。一个主张要开除学籍,杀一儆百;另一个主张宽大处理,前途为重。争执没有结果,老师们不欢而散。

教室里,俞敏洪在沉默。他后悔不迭,陷落在年轻人特有的烦恼中,呆呆地坐在座位上,不时偷偷地看看萍,又偷偷地看看身边。在他的身边,是另一个女生,任红。俞敏洪的心里,其实早已有了一个人,那就是自己的同桌。

总有秘密难释怀

同桌,多么很温馨的字眼。朝夕相处,默契只在微笑间;一个眼神,胜过万语千言;一起抱着课本死啃着背不完的单词,一起趴着研究千奇百怪的题目,面红耳赤地争执,彼此相扶地进步。

同桌,可说是战友般的情谊。可是,在俞敏洪和任红之间,似乎比战友间多了那么一点难以言明的感觉。

傍晚时分,每当俞敏洪走在回家的路上,总能看到在溪边洗衣的任红。

待任红快洗完衣服了,俞敏洪才走近。任红回头见是他,微微一笑,将衣服都收拾进盆里,在衣襟上擦擦手,同他一起在溪边的柳树下并肩坐着。

夕阳穿过柳枝,在地上留下点点光斑,随风轻轻晃动。任红的脸上有些泛红,或许是夕阳映红了脸,或许是俞敏洪偷偷的一瞥,点燃了年少的羞涩。微风吹动溪水,泛起一圈圈细小的涟漪,也在俞敏洪心里泛起了止不住的涟漪。年少时的情意如此单纯干净,空气里带着莫名的清香,身边的世界,也变得月朗风清起来。

不知何时起,任红望着远方的神情里,夹杂了一丝忧伤。任红的父母离婚了,父亲离开了任红的生活,母亲带着任红过起忙碌的单亲家庭生活。俞敏洪有所耳闻,却不知如何开口安慰。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该用沉默和苦学来回答自己的内心,还是迈出一步,伸出手去牵住任红。

面对内心的情感,他前所未有地无助。更无助的其实是任红,尽管二人的无助并非同源,却都是青年时代独有的悲伤。

任红因家里的变故开始变得沉默,她不再是从前那个爱哭爱笑的活泼女孩了。她日益沉默,仿佛想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沉思,或者只是发呆。纵使在人群中,在人声喧闹里,她依然感觉彻骨的孤独。如同朱自清说的:“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唯有坐在俞敏洪的身边时,任红才会感觉到温暖。俞敏洪有坚强的臂弯,虽然她不曾依靠过,但她知道这个沉稳的男孩可以让自己依靠。他虽然没有喋喋不休地像亲戚一样慰问她,但她看得出他的眼神里有怜惜。俞敏洪却不清楚,自己默默喜欢的人,其实内心也同样关注着自己。

任红就像孩子般在俞敏洪的眼神里寻找力量,支撑她每日回家后面对母亲那忙碌的身影和日渐黯淡的容颜。

期末考试近了,这一天,曹老师说要换座位,要将坐在最后一排角落里的任红调到中间来。任红低头摆弄着衣襟,轻轻但坚定地说:“我不换。”她舍不得离开这个座位,在教室的角落里,她觉得安全;更重要的是,身边的俞敏洪,让她觉得温暖。

曹老师也发现,任红在同俞敏洪说话时,眼神里的戒备似乎放松了许多。她趴在桌上,侧头听俞敏洪讲解题目时候的眼神,满是欣喜与期待。曹老师静静地看着,心里微微叹息。因为任红的坚持,俞敏洪内心深处似乎也涌起一阵暖意,他知道,他们已经有了别样的默契。

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对于复读班的同学们,更是如此。

揭榜后,任红成了班里唯一落榜的学生,直到第二年才考上当地的师专。看着一批批到学校辞行的昔日同窗,任红心中有一种酸楚与凄清。“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看着窗外的他们神采飞扬,彼此交流着接到通知单的喜悦,任红只是在教室里看着熟悉的一桌一椅,听着老师熟悉的授课内容,但已是物是人非了。

俞敏洪来了。他考上的是北京大学,理所当然地成为众人的焦点。任红往外看,看见人群中的俞敏洪心不在焉地回应着大家的羡慕与夸奖,不时侧头往教室看,眼神里有些焦急和不耐。直到人群散去,余下俞敏洪一个人站在树荫下。他在等任红下课。

任红走出教室时,俞敏洪远远地看着她微笑,那微笑依然温暖,更多的是自信与欢喜。但任红望着前方的路,不敢与俞敏洪四目相接。

两个人在树荫下,微风将树叶吹出沙沙的声响,任红只是模糊地记得自己叮嘱俞敏洪路上小心,保重身体,诸如此类。俞敏洪灿烂而清朗的笑声在她耳边回响,而她的思绪一团杂乱。俞敏洪尝试着承诺些什么,温柔地望着她,而她却只是胡乱将话题岔开。她不知自己在逃避什么,又或者只是不愿意相信他就要离开,消失在她的生活之外,消失在她的目光之外。

俞敏洪也没想到,此去经年,所有的回忆都将成为不能言说的秘密。

少年情多终成忆

俞敏洪就这样走了,他期待着和任红的重逢,他幻想着再见面时的场景,那个时候,他们都有了可以大胆说出秘密的环境,他们将在大学校园里重新开始。然而他不知道,很多东西,如果错过,就再也无法挽回了。

分开之后,任红不曾落泪,似乎她所有的哭泣都已经给了双亲。从父亲离开的那一天起,她便只是在想起父亲心里发疼时,才会掉下眼泪来。母亲仍然很忙碌,忙着家务,忙着工作。任红有时候觉得身边的人都是陌生的,他们的言笑都显得遥远。如果俞敏洪还在,他或许会从那群打闹不休的同学里退出来,走回座位坐下来,陪她说话。

俞敏洪则在新的生活里愈发怀念自己的这位同桌,他希望自己的新生活能为任红带去希望,能够鼓励她踏上追寻的旅程。他何曾知道,女孩敏感的内心,已经日益疏离。现在,他们天各一方,俞敏洪贵为北大学子,而任红则仍在复读班中苦读。俞敏洪的兴高采烈,似乎背离了自己的初衷,给任红带来了无尽的压力。

渐渐地,任红明白,以前的俞敏洪不可能回来了。他们曾是同卧在一片大桑叶上的两条蚕,他破茧而出,展开斑斓的双翅飞向她到不了的地方,而她却还在茧里痛苦地挣扎,寂寞而无力。

俞敏洪还在日复一日地写着信,他希望把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告诉远在家乡的任红。而任红却越来越害怕收到俞敏洪的信,他已经变成一个她不认识的男孩了,他有光辉灿烂的前程,他在北京沐浴着城市才有的光华,她在他的阴影里,难以呼吸。他只比她先走了一步,而她却再也追不上了。

任红渐渐感觉到,曹老师望向她的眼神有些异样。任红知道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俞敏洪,一份曾经的纯净美好的情意,一个可能孕育着希望与幸福的未来。有时候,在某几个瞬间,任红会想起和俞敏洪在一起的时光,想起他沉稳的声音和深情的目光。

晚上,任红仰头看满天星光。两颗星看起来那么近,其实它们之间的距离何止千万里。任红心里一动,有些怆然。

一天,曹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里,要她做一个抉择。任红只能轻轻说一声,对不起。

或许,她和他,本来就是两个轨道上的行星,纵然相遇,也不会重合。

或许,他们曾经照耀了彼此的生命,也终究只是对方旅途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俞敏洪的星光在遥远的地方闪烁,她或许永远都等不到;又或许她等到的时候,一切就已经太迟了。

直到有一天,任红遇上了另一段感情。这段感情简单而平凡,没有天之骄子的陌生,没有遥远的距离,他就在任红身边。任红沉溺在这种被关注、被呵护的宠爱里。他是一个如此普通的大男孩,单纯地照顾着她,心疼她。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任红的感觉自然而轻松、真切而温暖。

多少年后,俞敏洪也曾唱起《同桌的你》,也曾回忆这份不算初恋的初恋,而这一切,都只能化作追忆,越来越远。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112983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经管职场小说 《与世界对话》

作者:郭亮
现有字数:13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1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与世界对话”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112983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