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激励:影响20世纪人类的励志文献》:简评一

 

------简评一------

“普通人一生只是运用了10%的人生潜力,人完全可以通过改变其思想而改变其生活。”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1842-1910)如是说。人是可以改变的。世上没有绝望的路,只有对路绝望的人。只要诚然有心,天下没有改变不了的境遇;如不自我设限,世界没有创造不了的伟绩。然而,人的改变也是困难的。平庸、怯懦、惰性和奴性似乎是大多数人的恒常命运。但是,即使是那些庸常乃至卑俗者,究其一生,又有谁的内心不曾点燃过渴望成长与卓越的希望之火?身处一个转型变革的大时代,在各类形形色色“排行榜”的示范下,人们对于成功的需求似乎更加迫切和浮躁。但是,成功的基因究竟在于何处?成功只是外在的数字标准吗?怎样的成功才能够持久延续、和生命的本质相一致而不是相冲突?二真正卓越的人生,必少不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就是品德。美国成功学大师柯维为了“确定地找到成功的钥匙”,曾经对1776年美国建国后200年间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论著加以研究。他发现,前150年中的作品强调“品德”为成功之本,包括正直、谦逊、勤勉、朴实、耐心、勇气、公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品德成功说”认为,圆满的生活、恒久的快乐、真正的成功与基本品德不可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功学转向强调个人魅力,即成功与否取决于个性、社会形象和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圆熟技巧。由此出发,“看重人际关系和公关技巧”与“倡导积极进取心态”成为20世纪成功学的两大思潮。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大趋势,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际交往与市场交易来繁密,而价值的实现也必须通过交往与交易;二是在大众传播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性资源,赢得注意力与彰显个人魅力密切相关。
我们注意到,在“品德成功学”的年代,成功的榜样几乎都是先哲领袖(如富兰克林、华盛顿、林肯),屈指可数。那时成功学在社会经济中的应用和普及也很有限,更类似于道德教化和对伟人的研究。而20世纪成功学转向后,普通人尤其是商界人士,开始成为接受成功学教育的主体。20世纪的成人教育和终生学习运动中,成功学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在组成部分三成功学在20世纪之所以能变成“大众之学”,拜社会经济需求之所赐,也与它成为一项产业有关。
在美国20世纪上半叶的成人教育中,除了技术性、功能性的教育,戴尔·卡内基(1888-1955)的“人际交往”和安德鲁·卡内基、拿破仑·希尔、沙利·文斯通而形成的“思考致富”,花开两朵,双峰并峙,蔚为两大潮流,都形成了巨大的产业,通过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推广和传播。前者信奉:“人的成功,15%在于专业知识,85%在于人际关系和处事能力。”后者推崇:“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idea)。”前者着眼“外向传播”,后者立足“内向传播”(自我传播)。回首20世纪的成功学激励运动,在“人际交往”的方向上,戴尔·卡内基流派枝繁叶茂,衍生出“演讲学”“谈判法”“推销术”等分支;而在“思考致富”的方向上,更是英雄辈出,八面来风,流派层出不穷。
倡导发挥内在意念力量的这个成功激励方向,之所以呈现多元之势,乃是由于这个领域更为广阔,更为深邃,和心理学、神经学、医学等领域关系密切,一变俱变。究其大者,有以下几个分支:
其一,是以拿破仑·希尔为代表的“积极心态”。《羊皮卷》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其二,“维也纳精神治疗学派”。这一大派又分三支,即弗洛伊德的“快乐原则”,阿得勒的“权力意志”,和在纳粹集中营煎熬过的弗兰克的“意义治疗法”。在目睹了集中营里的种种罪恶苦难后,弗兰克意识到,“人在自身中有两种可能性,为恶与为圣,选择什么并非由环境决定?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其三,以马斯洛(1908——1970)第三思潮”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它彰显人的价值,认为人不是外部信息的“靶子”,而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
其四,潜能理论与潜意识。威廉詹姆斯意识到发挥人类潜力的重要性,“潜意识大师”加德纳·摩菲关注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提出“潜意识如土壤,意识如种子,种子种下去,不断灌溉,不断重复,就能在土壤里生根”;
其五,由外科整容医生马尔兹开启的“自我意向”理论。当马尔兹发现“内心的整容比外表整容更重要”时,他以20年之工,研究“心理信息传播学”,证明人的快乐与否,乃是基于其内心世界的“自我形象”(selfimage);
其六,“神经语言学”(NLP)NLP由约翰·葛林德、查理·班德勒创建,提出“地图显示的不是确切的疆域”,人的内心记忆也不是事物的真相,而是经过个人独有的信心、态度、信念、性格过滤后所呈现的内容。
由于成功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的实践,NLP在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风起云涌,鼎盛一时。四以上的勾勒,远不能涵盖20世纪世界的成功学激励教育,只能说大致归纳了美国成功学的面貌。以全球视野观之,日本的成功激励运动也极其蓬勃。以激励资源来说,除了上述各流派大师以外,诸多政治和宗教领袖、商业巨子、推销大师、社会名流、传媒明星、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也常常参与激励教育。在20世纪末期,由于新经济浪潮极大提升了科技的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作用,更由于在企业里,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管理、团队和知识的重要性,远大于单纯以个人为主体的心态与人际关系培养,所以全球成人教育的主流不再是激励,而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系统学习和团队学习。
“学习型组织”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起来的。不过,和西方国家不完全相同的是,由于中国企业和员工长期缺乏以个人为中心的激励训练(这与我们传统文化的自抑性、内敛性有关),更由于保险、销售等行业的带动,激励教育在中国正方兴未艾,生机勃勃。在中国的成人教育中,成功激励和知识学习,两者都不可偏废。五柯维在评述20世纪两大成功学思潮时认为,“态度定成败”、“有志者事竟成”、“微笑比皱眉赢得更多友谊”这都是金科玉律;但是,也有些支流毫不避讳地鼓励利用甚至欺骗他人,虚张声势,伪装自己以赢得好感、获取情报等等。在这些支流中,品德只是为了装点门面,要紧的是速成的技巧和捷径。他对此持批判态度。柯维坚持,品德乃是成功之根本,“个人魅力”、“积极心态”等,“有时是成功的要素,但却不是最根本的而只是次要的优点”。
在21世纪,中国面对着经济发展与文明崛起的两大命题。相应地,中国人也面对着双重的挑战,一方面是创造财富,力争上游,出人头地;另一方面是内心充实,喜乐幸福,能够体会并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前者是要追求急功近利,近功速效的;后者是要追寻内在满足的。由于这种“双重性”,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中国人需要借鉴的激励资源就不应该只局限于“心态”和“技巧”,还应该包括“品德”这一根本。为此,在编选影响20世纪人类的成功学励志文献时,笔者特别搜寻了包括因斯坦、马丁·路德·金、德兰修女、海伦·凯勒、斯·茨威格在内的一些文字资料,以求弥漫在书中的气氛,除了商业性、功利性的激励,还能有一些对我们生命本体的探究。
我想,世纪中国的成功学,应该是复合性的、全面的成功学。国家的进步,基于个体的进步。国家的成功,离不开国民个人的成功。本书中编选的文字,尽管绝大部分来自西方(这大概与我们文化传统中比较缺乏个体主义有关,也与20中国的时代主题有关),但其指向,却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明复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由内开启的改变之门。谁都不能替他开门。不过,假如有一些伟大的、深刻的、直抵灵魂深处的敲门声传来,也许他会早一点、快一点给自己开门吧。把这些敲门声汇合在一起,传递给更多的国人、更多的读者,就是此书的编选目的。“世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在每个人的身上也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安东尼·罗宾)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80353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把信送给加西亚------

艾尔伯特·哈伯特艾尔伯特·哈伯特的这篇短文,最早发表在1899年的杂志上,后来被收录在戴尔·卡内基的《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几乎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翻译过这篇文章。纽约中央火车站曾将它印了150万份分送出去。日俄战争的时候,每一个俄军士兵都带着这篇短文。日军从俄军俘虏身上发现了它,相信这是一件法宝,就把它译成日文。于是,在天皇的命令之下,日本政府的每一位公务员、军人,都拥有这一篇短文。1995年,《南风窗》杂志在内地最早转载了这篇文章。
7年后,《把信送给加西亚》在内地出版,热卖一时。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物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当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带信给他。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怎么办呢?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能找得到。”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那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封好,挂在胸口,消失在丛林里,3个星期之后,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像他这种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导,而是要加强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间,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凡是需要众多人手的企业经营者,有时候都会因一般人无法或不愿专心去做一件事而大吃一惊。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态度,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叫属下帮忙,或者,除非奇迹出现,上帝派一名助手给他,没有人能把事情办成。
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实验:你此刻坐在办公室里——周围有6名职员。把其中一名叫来,对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某某的生平写成一篇摘录。”那位职员会静静地说:“好的,先生。”然后就去执行吗?我敢说他绝不会,相反,他会满脸狐疑地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他是谁呀?他过世了吗?哪套百科全书?百科全书放在哪儿?这是我的工作吗?为什么不叫查理去做呢?急不急?你为什么要查他?我敢以十比一的赌注跟你打赌,在你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怎么样去查那个资料,以及你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找另外一个职员帮助他查某某的资料,然后,会再回来对你说,根本查不到这个人。真的,如果你是聪明人,你就不会对你的“助理”解释,某某编在什么类,而不是什么类,你会满面笑容地说:“算啦。”然后自己去查。
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这种心灵的脆弱,这种姑息的作风,有可能把这个社会带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危险境地。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动自发,你又怎能期待他们为别人采取行动呢?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之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不认为这些是必要条件。这种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吗?在一家大公司里,总经理对我说:“你看那职员。”“我看到了,他怎样?”“他是个不错的会计,不过如果我派他到城里去办个小差事,他可能把任务完成,但也可能就在途中走进一家酒吧,而当他到了闹市区,就可能会完全地忘了他的差事。”这种人你能派他送信给加西亚吗?近来,我们听到了许多人,对“那些为了廉价工资工作而又无出头之日的工人”以及“那些为求温饱而工作的无家可归人士”表示同情,同时把那些雇主骂得体无完肤。但从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一直到年老,都无法使有些不求上进的懒虫做点正经的工作;也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长久而耐心地想感动那些当他一转身就投机取巧的员工。
在每个商店和工厂,都有一个持续的整顿过程。公司负责人经常送走那些显然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引新的进来。不论业务怎么忙碌,这种整顿一直在进行着。只有当公司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时,整顿才会出现较佳的成绩——那些不能胜任、没有才能的人,都被摈弃在就业的大门之外,只有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我认识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没有自己创业的能力,而对别人来说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价值,因为他老是疯狂地怀疑他的雇主在压榨他,或存心压迫他。他无法下命令,也不敢接受命令。如果你要他带封信给加西亚,他极可能回答:“你自己去吧。”当然,我知道像这种道德不健全的人,并不会比一个四肢不健全的人更值得同情;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情那些努力去经营一个大企业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下班的铃声而放下工作。他们因为努力去使那些漠不关心、偷懒被动、没有良心的员工不太离谱而日增白发。如果没有这份努力和心血,那些员工将挨饿和无家可归。我是否说得太严重了?不过,当整个世界变成贫民窟,我要为成功者说几句同情的话——在成功机会极小的情况之下,他们导引别人的力量,终于获得了成功;但他从成功中所得到的是一片空虚,除了食物外,就是一片空无。
我曾为了三餐而替人工作,也曾当过老板,我知道这两方面的种种甘苦。贫穷是不好的,贫苦是不值得推介的,但并非所有的老板都是贪婪者、专横者,就像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善良者一样。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的问题,也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文明,就是焦灼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远过程。这种人不论要求任何事物都会获得。他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都会受到欢迎。世界上极需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680353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人物励志小说 《最伟大的激励:影响20世纪人类的励志文献》

作者:秦朔
现有字数:7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12月21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最伟大的激励:影响20世纪人类的励志文献”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680353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