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序跋集》:第11章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序

 

------第11章 《中外文学书目答问》序------

列宁有两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共青团的任务》)。什么叫“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呢?顾名思义,内容一定是非常广泛的,生产斗争的知识、阶级斗争的知识等等一定都包括在里面。但我想文学作品在其中应该占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学作品能增长人的知识,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灵,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而没有这种修养是很难完成自己的工作的。

但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用上毕生的精力也决不会都读完的。因此就需要介绍。我们编的这一套《中外文学书目答问》就是为了给爱好文学的青年提供一些常识性的介绍,并做些阅读辅导。俗话说:“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青年们一定能够根据这些简单的介绍选出自己所喜爱的文学作品,再进一步阅读全书。如果只停留在阅读这些简单的介绍上,那不是我们的想法,也不是我们的希望。

阅读文学作品是不是只限于文学青年呢?不,不是这样。我在这里不谈理论,只举两个现实的例子,因为现实的例证最有说服力。一个例证是北京一所搞工业的学院。院领导给学生开了一门有关唐诗宋词的课。原意只不过想给他们增加点中国文学的常识,结果却收到了完全为始料所不及的效果:青年学生学了这些诗词大为激动,大为兴奋,他们原来不十分知道我们伟大祖国竟有这样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现在他们觉得祖国更加可爱了,无形中却成了一门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此外,在陶冶性灵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相信,这对他们以后搞纯技术的工作也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一个例证是一个钢琴家。他旅居国外,名震遐迩。外国的音乐批评家都说他的弹奏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优美深刻、从容大度的风格,是欧美钢琴家所没有的,使听者耳目为之一新。这种风格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位钢琴家自己说,这得力于他的父亲,他年幼时,父亲每天让他背一首唐诗宋词之类的旧诗词。积之既久,心中烂熟的那几百首旧诗词对他心灵的陶冶,不觉形之于钢琴弹奏中,从而产生让人赞叹的效果。

这两个例子生动地说明了,阅读文学作品不应只限于文学青年,其他各科的青年,不管学的是工程、技术,是自然科学,是房屋建筑,无一不需要读点文学作品。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学习理工的青年可以不必分心去读什么文学作品,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走进一个家庭,走进一家旅馆,只要看一看他们房中的陈设,就可以知道,这家的主人和旅馆的主持人或建筑师有没有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高还是低。至于园林的布置,建筑物的设计,更与这种修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用不着多说。有没有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之高与低,不但表现在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上,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应对进退上,有与没有,是高是低,给人的印象迥乎不同。

总而言之,我的用意只是想说,青年是我们未来希望之所寄托,他们的任务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由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进而走向共产主义。另一方面还要努力学习业务,除了自己专门的业务之外,一定要读一点中外文学作品,这同他们的终生事业有关,决不可以等闲视之。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是今天我们广大青年的抱负,但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光靠政治觉悟还是不够的,必须掌握“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

1983年4月14日晨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35085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12章 为《印度文学研究集刊》而作——代前言------

在中国,对印度文学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广义的文学,比如古代印度的民间故事与传说等等,在佛经译文中保留了不少。有的甚至通过佛经混入中国的民间故事中。

近六七十年以来,这种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有关学者做了大量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使中国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印度文学全面的情况,从而加深了我们两个伟大民族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最近二三年,印度文学的研究有了巨大的发展。翻译的文学作品增多了,语种增加了,队伍扩大了,质量提高了。我们曾举行过几次纪念印度伟大作家的纪念会和学术讨论会,并且成立了中国印度文学研究会,团结了全国研究印度文学的学者,老、中、青都包括在内,共同为了同一目的而努力。令人高兴的是,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又有了专门的学术刊物——《印度文学研究集刊》。现在编选的这第一辑论文就是我们共同做出的成绩的一点表现。

对我们已经做出的成绩和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读者可以自己去判断,我在这里不再去谈,而只想谈一点希望。

我总有一个感觉,我们研究东方文学,印度文学当然包括在内,继承有余,而创新不足。这种现象也表现在中国文学的研究上。

怎样来改变这种情况呢?我实在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万应灵药我自己是没有的。我只是有一些初步的想法,现在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

根据我所接触到的有限的材料来看,国外在文学批评、文艺理论的研究方面,如同在文艺创作方面一样,出现了不少的流派。有一些流派存在的时间较长,影响因而较大,也有一些流派生生灭灭,变动不息。有的竟是蟪蛄不知春秋,只有极其短暂的生命。有一些流派,用我们的眼光来看,有点荒诞不经,我们实在无法接受。但是,不管怎样,他们是在那里探讨,是在那里寻求,“吾将上下而求索”。即使我们对其中大部分的理论不敢苟同,但是这种求新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去了解他们的理论;了解了以后,经过自己的分析与判断,看看哪一些应该扬弃,哪一些应该吸取。不管是扬弃,还是吸取,总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使我们不能不进一步去思索。如果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可行的,我们也不妨在我们研究印度文学时尝试一下。在尝试中也就有了创新。只要有了创新,我们的研究水平自然可以提高一步。

这是不是一条阳关大道呢?我不敢说。即使是独木小桥吧,走一走这样一条小桥,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它是独木小桥,然后回头再走上阳关大道,就会更感觉到阳关大道的宽阔与易行。

在这样的考虑下,我就想建议,研究印度文学的同志们尽力了解一点当前国外流行的文艺理论的流派,学习他们的一些理论,如果认为有可取之处的话,就在分析印度文学作家和作品时,加以应用,看看能取得些什么成果。有批判地吸收新鲜理论与方法,是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1983年5月8日于合肥稻香楼宾馆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3508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名家名著小说 《季羡林序跋集》

作者:季羡林
现有字数:42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5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季羡林序跋集”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73508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