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序跋集》:第19章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

 

------第19章 《季羡林散文集》自序------

我从小好舞笔弄墨,到现在已经五十多年了,虽然我从来没有敢妄想成为什么文学家,可是积习难除,一遇机缘,就想拿起笔来写点什么,积之既久,数量已相当可观。我曾经出过三本集子:《朗润集》、《天竺心影》、《季羡林选集》(香港),也没能把我所写的这一方面的文章 全部收进去。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建议我把所有这方面的东西收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子。我对于这一件事不能说一点热情都没有,这样说是虚伪的;但是我的热情也不太高:有人建议收集,就收集吧。这就是这一部集子产生的来源。

集子里的东西全部属于散文一类。我对于这一种文体确实有所偏爱。我在《朗润集·自序》里曾经谈到过这个问题,到现在我仍然保留原来的意见。中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散文国家,历史长,人才多,数量大,成就高,这是任何国家都无法相比的。之所以有这种情况,可能与中国的语言有关。中国汉语有其特别优越之处。表现手段最简短,而包含的内容最丰富。用现在的名词来说就是,使用的劳动量最小,而传递的信息量最大。此外,在声调方面,在遣词造句方面,也有一些特点,最宜于抒情、叙事。

有时候可能有点朦胧,但是朦胧也自有朦胧之美。“诗无达诂”,写抒情的东西,说得太透,反而会产生浅显之感。

我为什么只写散文呢?我有点说不清楚。记得在中学的时候,我的小伙伴们给我起过一个绰号,叫做“诗人”。我当时恐怕也写过诗,但是写得并不多,当然也不好。为什么竟成为“诗人”了呢?给我起这个绰号的那一些小伙伴几乎都已作古,现在恐怕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其中可能包含着一个隐而不彰的信息:我一向喜欢抒情的文字。念《古文观止》一类的书的时候,真正打动了我的心的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归有光的《项脊轩记》等一类的文字,简直是百读不厌,至今还都能背诵。我还有一个偏见,我认为,散文应该以抒情为主,叙事也必须含有抒情的成分。至于议论文,当然也不可缺,却非散文正宗了。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所谓“身边琐事”这个问题。如果我的理解不错的话,在解放前,反对写身边琐事的口号是一些进步的文艺工作者提出来的。我觉得,当时这样提是完全正确的。在激烈的斗争中,一切涣散军心、瓦解士气的文章 都是不能允许的。那时候确实有一些人想利用写身边琐事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消灭人们的斗志。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对写身边琐事是无可非议的、顺理成章 的。

但是,我并不认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义正词严、疾言厉色地来反对写身边琐事。到了今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已经够多的了,我们对身边琐事应该加以细致分析了。在四人帮肆虐时期,甚至在那个时期以前的一段时间内,文坛上出现了一批假、大、空的文学作品,凭空捏造,很少有事实依据,根据什么“三突出”的“学说”,一个劲地突出、突出,突得一塌糊涂。这样做,当然谈不到什么真实的感情。有的作品也曾流行一时。然而,曾几何时,有谁还愿意读这样的作品呢?大家都承认,文学艺术的精髓在于真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如果内容不真实,用多么多的篇幅,写多么大的事件,什么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宇宙大事,辞藻再华丽,气派再宏大,也无济于事,也是不能感人的。文学作品到了这个地步,简直是一出悲剧。我们千万不能再走这一条路了。

回头再看身边琐事。古今中外都有不少的文章 写的确实是一些身边琐事,决不是国家大事,无关大局。但是,作者的感情真挚、朴素,语言也不故意扭捏做作,因而能感动读者,甚至能让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的读者在内心深处起着共鸣。这样写身边琐事的文章 能不给以很高的评价吗?我上面列举的那许多篇古文,哪一篇写的不是身边琐事呢?连近代人写的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的一些文章 ,比如鲁迅的抒情散文、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写的难道都是国家大事吗?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琐事,就没有真正好的散文。所谓身边琐事,范围极广。从我上面举出的几篇古代名作来看,亲属之情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亲属和朋友的生离死别,最容易使人们的感情激动。此外,人们也随时随地都能遇到一些美好的、悲哀的、能拨动人们的心弦的事物,值得一写。自然景色的描绘,在古今中外的散文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读了这样的文章 ,我们的感情最容易触动,我们不禁就会想到,我们自己对待亲属和朋友有一种什么感情,我们对一切善良的人、一切美好的事物是一种什么态度。至于写景的文章 ,如果写的是祖国之景,自然会启发我们热爱祖国;如果写的是自然界的风光,也会启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这样的文章 能净化我们的感情,陶冶我们的性灵,小中有大,小中见大,平凡之中见真理、琐细之中见精神,这样的身边琐事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大大地去写吗?

今天,时代变了,我们的视野也应当随之而扩大,我们的感情不应当囿于像过去那样的小圈子里,我们应当写工厂、应当写农村,应当写革新,应当写进步。但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个人的感受,我们的灵魂往往从一些琐事触动起。国家大事当然也可以写,但是必须感情真挚。那一套假、大、空的东西,我们再也不能要了。

这就是我了解的身边琐事。收在这一个集子里面的文章 写的几乎都是这样的身边琐事。我的文笔可能是拙劣的,我的技巧可能是低下的。但是,我扪心自问,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态度是严肃的,这一点决不含糊。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这也就是我写散文不多的原因。我决不敢说,这些都是好文章 。我也决不说,这些都是垃圾。如果我真认为是垃圾的话,当然应当投入垃圾箱中,拿出来灾祸梨枣,岂非存心害人?那是虚伪的谦虚,也为我所不取。

我的意思无非是说,我自己觉得这些东西对别人也许还有一点好处。其中一点,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我在《朗润集·自序》中已经谈到过了,那就是,我想把解放前后写的散文统统搜集在这一个集子里,让读者看到我在这一个巨大的分界线两旁所写的东西情调很不一样,从而默思不一样的原因而从中得到启发。可惜我这个美好的愿望格于编辑,未能实现。但是,我并没有死心,现在终于实现了。对我自己来说,这是一件非常可喜的事情。可喜之处何在呢?就在于,它说明了,像我们这些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不管是“高级”的,还是其他级的,思想都必须改造,而且能够改造。这一点,我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今天,人们很少再谈思想改造了,好像一谈就是“极左”。但是我个人认为,思想改造还是必要的。客观世界飞速前进,新事物层出不穷,我们的思想如果不改造,怎么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呢?这是我的经验之谈,不是空口白话。我相信,细心的读者会从这一本集子里体察出我的思想改造的痕迹。他们会看出我在《朗润集·自序》里写的那一种情况:解放前看不到祖国和人民的前途,也看不到个人的前途,写东西调子低沉,情绪幽凄。解放后则逐渐充满了乐观精神,写东西调子比较响。这种细微的思想感情方面的转变是非常有意义的。它至少能证明,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确实有其优越之处,确实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它能让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甚至像南北极那样的变化。现在有那么一些人觉得社会主义不行了,优越性看不出来了,这个了,那个了。我个人的例子就证明这些说法不对头。这也可以说是我的现身说法吧!

细心的读者大概还可以从书中看到一种情况:解放前写的文章 中很有一些不习见的词儿,这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在这一方面,我那时颇有一点初生犊子不怕虎的气概。然而在解放后写的文章 中,特别是在最近几年的文章 中,几乎没有什么新词儿了。事实上,我现在胆子越来越小,经常翻查词典;往往是心中想出一个词儿,如果稍有怀疑,则以词典为据;词典中没有的,决不写进文章 。简直有点战战兢兢的意味了。这是一个好现象呢,还是一个坏现象?我说不清楚。我不敢赞成现在有一些人那种生造新词儿的办法,这些词儿看上去非常别扭。但是,在几千年汉语发展的历史上,如果一个新词儿也不敢造,那么汉语如何发展呢?如何进步呢?可是话又说了回来,如果每一个人都任意生造,语言岂不成了无政府主义的东西?语言岂不要大混乱吗?我现在还不知道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眼前姑且把我解放前文章 中那一些比较陌生的词儿一股脑儿都保留下来,让读者加以评判。

我在上面拉拉杂杂地写了一大篇,我把自己现在所想到的合盘托了出来。所有这一些想法,不管别人看上去会觉得多么离奇,甚至多么幼稚,但是,我自己却认为都是有道理的,否则我也不会写了出来。不过,我也决不强迫读者一定要认为是有道理的。

回顾五十多年的创作过程,看到自己笔下产生出来的这些所谓文章 今天能够收集起来,心里不能不感到一点快慰。就算是雪泥鸿爪吧,这总是留下的一点痕迹。过去的五十年,是世事多变的五十年。我们的民族,还有我自己,都是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这种情况在集子中约略有所反映。现在我们的国家终于拨云雾而见青天,我自己也过了古稀之年。我还没有制定去见马克思的计划。今后,我积习难除,如果真有所感——我强调的是一个“真”字,我还将继续写下去的。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管目前还有多少困难,总的趋向是向上的、是走向繁荣富强的。我但愿能用自己这一支拙劣的笔鼓吹升平,与大家共同欣赏社会主义建设的钧天大乐。

1985年10月10日初稿于烟台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35085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第20章 《燕南集》自序------

出过《天竺心影》和《朗润集》两个散文集以后写的东西,有几篇已经刊印在香港出版的《季羡林选集》中。我曾经想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出一个集子,而且还给这一本始终并没有出来的集子想好了几个名字:首先是想叫《今昔集》,意思是把解放前写的东西——昔,和最近几年写的东西——今,集拢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子,用今昔对照的方式,给人以启发,给自己竖立一面镜子;其次是想叫《胜春集》,我已经忘记了“胜春”这两个字的来源,反正觉得这两个字不错,可以名吾集;最后决定叫《燕南集》,意思是援用《朗润集》的先例,借用我原想搬去住的燕南园这个名字;虽然我始终没有搬过去,想搬也算是一段因缘,“燕南”这个名字我也颇为喜欢;即使集子没有出,这一段因缘似乎不应当抹掉,现在出这样一本散文集,就让原来想集在一起的文字还保留在一个整体内,保留在一个集子内,连名字也保留下来吧。

收在这一个集子里的文章 ,最早的几篇是《朗润集》没有收的。其中之一是1979年在昆明写成的《春城忆广田》,是怀念我的老友李广田的,原来发表在云南出的《边疆文艺》上。我本来准备收在《朗润集》中的,可是不知道犯了什么忌讳,编辑没有取。我这个人有点牛劲:你不取,我偏要发表,而且尽可能广泛地发表,我首先就把这篇文章 收入《季羡林选集》;现在又放在这一本《燕南集》里面,作为一个纪念。

其余的文章 都是在1959年以后写的。其中有几篇是我在1982年回老家临清时酝酿写成的。我原想写成一本书,定名为《还乡十记》。但是,只写了几篇,就牵于杂事,搁笔不写。只把写成的几篇收在这里。至于其余的几《记》,今后能否写成,殊无把握。还有几篇文章 ,情况同《还乡十记》差不多,这就是《下瀛洲》、《唐大招提寺》等几篇。这些都是我在1980年漫游日本时写成的。当时记得自己也有一个想法,想写成一本《日本游记》之类的书。后来也格于他事,因循未能写成。这两本小册子,有朝一日,心血来潮,也许还会动笔写出来,——但那是以后的事情,现在就先不谈了。

所有这些文章 ,我并不全都喜欢。另一方面,我也并不全都不喜欢,正如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子女喜欢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那样。有个别的篇章 ,我原来不一定很喜欢,但是,它在无意中经历过一番坎坷,受过那么一点挫折,我反而对它有了偏爱,对它特别喜欢起来。我想举的例子就是《登黄山记》。1979年,我登上了黄山。山影雄奇巍峨,气象变化万千,迥非其他名山可比。五岳独尊的泰山,也只有南天门可称天险,相比之下,气象就显得单调平庸。“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确是实话。要想写这样一座名山,必须有相适应的文体。我常常想到,写游记一类的文章 ,应该根据游的对象而改变文体,利用文体来表现对象的特点。文体完全是形式,但形式如果能同思想感情的内容配合好,则更能起到相得益彰互相辉映的效果。文体决不能千篇一律。柳宗元描绘柳州景色的文章 小巧玲珑,与柳州山水完全适应。而苏轼写《石钟山记》等文章 ,就没有用柳宗元的笔调。因为对象变了,文体,文章 的格调也必须相应而变。这一点意思好像前人还没有明确说出来过,但是实践却正是这个样子。如果老是用一种文体和格调,则必然收不到好效果。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名文,但是我总觉得,它有点小家子气。原因是桐城派的文章 格局太小,写点小玩意儿,文采颇有可观。一碰到泰山这样雄伟的对象,他们就束手无策。归有光是明代散文大家,但是他的文体同桐城派差不多,只适合写《项脊轩记》等一类的文字。写的对象都是十分细微的“身边琐事”。文字虽生动可喜,但是格局也细弱无力。用这种文字来写泰山、黄山,必然是不伦不类,甚至滑稽可笑。因此,我在写黄山时,有意利用文章 的结构的凝重、复杂、多层次、多重点,来描绘黄山的山重水复、奇峰时出的景象。可惜的是,大概是由于我的写作技巧不足以表达我的用意,一个杂志的编辑部就写信教导我说:写散文不能这样去写。我没有读过《散文入门》这一类的书,不知道散文的标准写法。但是,我却知道,如果认为散文只有一个固定的模子,不按照这个模子去写,就算是离经叛道,这肯定是有问题的。我于是又来了牛劲。我在敬谨闻命之余,偏偏要偏爱《登黄山记》。我先把它收入香港出版的《选集》中,现在又收在这里,顺便还发一点牢骚。

我在上面曾谈到,《还乡十记》和《日本游记》都没有写完。不但成本的书是这样子,连一些单篇的文章 也是这样子。在我的纸夹子里可以找到许多只写了一两页还没有写完的稿子,甚至一些只写了几句的稿子,好像是没有肚子的蜻蜓。这些都是我想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写完的文章 。将来是不是准备写完了呢?这实在很难说。我过去也有过这种情况:有的文章 在很短的时间内,甚至短到半小时,就可以写完;有的则拖上几年,甚至十几年才终于写成。眼前这些没有肚子的蜻蜓的命运怎样呢?它好像是掌握在我的手中,又好像是不是这样子。这个问题现在先不谈了。总而言之,收在这个集子的文章 是颇为庞杂的。从整个来看,就好像是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 。按道理,结成一个集子的时机好像是还没有来到。但是,既然现在要出一本散文集,也就只好把这些似乎是残缺不全的东西收集在一起,形成一个集子。但愿我能够把上面没有完成的两个小集子完成,把那些没有写完的东西写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985年11月29日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35085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名家名著小说 《季羡林序跋集》

作者:季羡林
现有字数:42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5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季羡林序跋集”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735085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