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18.赵州从谂

 

------18.赵州从谂------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778—897),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拜南泉普愿为师,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戒后,仍回南泉。八十岁左右,众僧请往赵州观音院做住持,所以世称赵州从谂禅师,因道行高洁,有“古佛”之称。他以深湛的智慧,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了一代学人走向真正的自我。

赵州从谂是历代禅师中的高寿者,昭宗乾宁四年寂,寿一百二十,敕谥“真际大师”。曾有人问他:“师父高寿多少?”他很诙谐地说:“一串念珠数不尽。”他的法嗣有严阳善信、光孝慧觉、国清院奉等七人。

赵州从谂自幼出家,他去见南泉时,南泉正躺着睡觉。南泉问道:“你从哪里来?”

赵州答道:“我从瑞像禅院来。”

南泉问道:“你可曾看见瑞像吗?”

赵州答道:“没有看见瑞像,只看见了躺着的如来。”

南泉便坐起身子,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赵州答道:“有主沙弥。”

南泉问道:“哪个是你的主人?”

赵州就往前进了两步,躬身施礼道:“隆冬严寒,愿和尚您安享万福。”

从此,南泉就十分器重他。

赵州从谂问南泉道:“什么是道?”

南泉答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问道:“是否有目标可循?”

南泉说道:“有目标就错了。”

赵州又问道:“没有目标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说道:“道不属知的范畴。知是一种妄觉,不知则是没有智慧。得道之人虚怀若谷,无滞无碍。”

赵州当下大道。

赵州从谂曾经担任伙房的烧火僧,有一次,他关上伙房门,烧得满屋是烟,在里面大声喊道:“救火啊!救火啊!”不一会,许多僧人都跑了过来,从谂对他们说道:“你们说得出,我就开门。”

众人都无以应对。

这时,南泉禅师把钥匙从窗户递了进去,从谂这才打开门。

有一天,赵州从谂在佛堂前扫地,有僧人问赵州道:“你是得道高僧了,怎么还扫地?”赵州答道:“尘埃是从外面飞来的。”

那僧人又问道:“这里是清净圣地,怎么会有尘埃?”

赵州说道:“瞧,又飞进来了一粒尘埃。”

赵州悟道后,就到各处云游,拜访了当时的许多禅师。有一次,拜访到茱萸和尚。茱萸见到他,便对他说道:“你也该定居下来弘法了。”

赵州问道:“我该定居在什么地方啊?”

茱萸笑道:“哈!哈!哈!你居然连你自己的住处也不知道?”

赵州说道:“我三十年来在马背上驰骋,想不到今天被驴踢了一脚。”

众僧请赵州住持观音院后的一天,赵州上堂说法:“比如明珠握在手里,黑来显黑,白来显白。我老僧把一根草当做佛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做一根草来用。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

有僧人问道:“不知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

赵州答道:“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

那僧人又问道:“怎样才能避免?”

从谂说道:“避免它干什么?”

有僧人问赵州道:“如果能做到内心里一丝都不挂,是否就契悟了禅理?”

赵州反问道:“不挂什么?”

这僧人说道:“不挂一丝。”

赵州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

一名女尼问赵州道:“佛门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

赵州就用手掐了她一下,说道:“就是这个。”

女尼说道:“没想到你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忙说道:“不!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有个新来的和尚对赵州说道:“我从长安来,横扛着一条拄杖,却不曾碰着一个人。”赵州答道:“不是因为没人,是因为你的禅杖太短。”

和尚顿时就傻了眼。

有一天赵州禅师到桐城县去,途中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赵州便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理睬他,自己快步走到寺庵,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个油瓶到了庵中。赵州看着大同禅师手中的油瓶,挑衅地说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但是我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卖油翁。”

大同不甘示弱,回敬道:“我也久闻赵州是禅师,却原来是个俗人!”

赵州禅师问道:“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大同禅师说道:“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赵州便问道:“如何是投子?”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喊道:“油!油!”

一名官吏问赵州道:“和尚会进地狱吗?”

赵州答道:“老僧第一个进!”

官吏不解地问道:“你是得道高僧,修行这么好,怎么还会进地狱呢?”

赵州答道:“我不下地狱,谁来教化你?”

又有一次赵州禅师看到弟子文偃在佛殿拜佛,便用拄杖打了一下,问道:“你在做什么?”

文偃答道:“我在拜佛!”

赵州斥责道:“拜佛干什么?”

文偃说道:“拜佛也是好事呀!”

赵州淡淡地说道:“好事不如无事!”

拜佛虽是好事,但却不要执著于“好事”——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一天,有僧人问赵州禅师道:“狗有无佛性?”

赵州禅师答道:“无。”

那僧人又问道:“上自诸佛,下至蝼蚁小虫,均有佛性,怎么狗却没有佛性呢?”

赵州禅师答道:“因为他有语言、行动和意识。”

又有僧人问道:“狗有无佛性?”

赵州禅师答道:“有。”

这僧人又问道:“既然有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囊(指狗的躯壳)里?”

赵州禅师说道:“因为他明知而故犯!”

在这则公案中,赵州禅师借狗的佛性以打破学人对有无的执著。这里所说的“无”是指超越存在的佛性实态,并非指物的有无。自赵州从谂禅师以来,“狗有无佛性”一直是禅僧们为了破除执著有无的一桩公案,也是难以参破的问答。

一天,有僧人问赵州禅师道:“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的用意是什么?”

赵州禅师答道:“庭前柏树子。”

那僧人又问道:“大师莫不是以境示人?”

赵州禅师答道:“我不是以境示人。”

那僧人又问道:“到底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干什么?”

赵州从谂禅师仍然答道:“庭前柏树子。”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对这则公案评道:“如果能从赵州从谂禅师的答话处领悟得分明透彻,即是前无释迦牟尼佛,后无弥勒佛!”

有僧人游五台山(今山西省五台县境内),见一老婆婆便问道:“五台山的路向什么地方去?”

老婆婆答道:“一直朝前走。”

那僧人便照老太婆说的方向去了。

老婆婆说道:“好个师父就这么去了。”

后来,有僧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赵州禅师。赵州禅师说道:“待我去勘验一下。”

第二天,赵州禅师便去问那老婆婆:“五台山的路向什么地方去?”

老婆婆仍然答道:“一直朝前走。”

赵州禅师便照老婆婆说的方向去了。

老婆婆依旧说道:“好个师父就这么去了。”

赵州禅师回到寺院后,对那僧人说道:“五台山那老婆婆,已被我勘破了。”

“台山婆子”这一公案,后来成为被历代禅家所参的一个主要“话头”之一。宋代宏智正觉禅师颂道:

年老成精不谬传,赵州古佛嗣南泉。

刳龟丧命因图象,良驷追风累缠牵。

勘破了,老婆禅,说向人前不直钱。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道:“听说您是南泉普愿禅师的真传弟子,他传了什么禅法给您吗?”

赵州禅师答道:“镇州盛产大萝卜头。”

赵州从谂禅师是南泉普愿禅师的法嗣,曾随南泉普愿禅师学禅达四十年之久,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因此,赵州禅师也以众所周知的“镇州出大萝卜头”来回答。既然是广为人知的事,那僧又岂不知道,而知道还要问,这当然是有其用意的。所以,这则公案的意思是听说乃是一种传言,传言毕竟是传言,如果自己没有亲自看到,则不可信。然而相信与不相信,又与风声传言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把握。

学僧请示赵州禅师道:“老师,修行的人像什么样子呢?”

赵州禅师说道:“我正在认真地修行。”

学僧问道:“怎么?连老师也要修行吗?”

赵州禅师说道:“当然。我要穿衣也要吃饭呀!”

学僧不解,问道:“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琐碎事情,我要知道的是什么叫修行?”

赵州不答而问道:“那你以为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 温馨提示: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58669 在手机上阅读完整章节!

------19.鸟窠道林------

唐代鸟窠道林禅师(741—824),浙江富阳人,俗姓潘。九岁出家,初随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学《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后学禅,参谒径山国一禅师得法,并成其法嗣。南归后,因见杭州秦望山有长松,枝繁叶茂,盘曲如盖,便居于此,时人称他为“鸟窠禅师”。又因鹊巢筑于居侧,人们又叫他“鹊巢和尚”。

唐元和十五年(820),文豪白居易拜访鸟窠道林禅师,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道:“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

禅师答道:“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

白居易听了大惑不解:“我乃朝中重臣,权倾朝野,我有什么危险呢?真是无稽之谈!”

道林禅师反问道:“身居官场,如薪火相交,可是人在其中又往往意识不到,这难道还不够危险吗?”

白居易听后连连点头称是。

两人喝了一会儿茶,自居易才想起自己此行的目的,便问道:“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道林禅师答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满意这个回答,接着说道:“三岁小孩都知道这么说。”

道林禅师说道:“虽然三岁小孩也知道这么说,但八十岁老人也不见得能做到啊。”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58669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生活时尚小说 《拈花微笑》

作者:明空
现有字数:16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3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拈花微笑”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758669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