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书记》:第4章 喜结良缘

 

------第4章 喜结良缘------

1946年,郝延寿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46年,对于郝延寿来说是大喜的一年,这一年他与妻子高湘元结为伉俪。

他们是在4年前认识的。那时郝延寿在眼岔寺小学教学,高湘元的家就在离眼岔寺只有一二里路的高家坪村,她外婆家也在离眼岔寺很近的一个叫杏山的村子里。那天,高湘元按照父母的安排去外婆家,表哥领着郝延寿来了,虽然谁也没有明说,他们都知道那是相亲。

那时的高湘元只有16岁,一个乡下姑娘见了生人本来就羞涩,让她相亲,更是不好意思。郝延寿进门时,她偷看了一下,就再没敢抬头。但这一眼已让她满心喜欢。这个18岁的小伙子英俊帅气、儒雅风流,身上的衣服虽然破旧,却干净得体,更让她喜欢的是他是一个先生。她虽然没有文化,却喜欢有知识的人,他们能打算盘,能写书信,春节时还能替各家写写对联,真让人佩服,郝延寿装入了她的心中。

郝延寿虽然比高湘元大胆些,敢于用审视的目光直直瞭几眼,但也不好意思将目光长久地停留在一个姑娘的脸上。不过,有这几眼也就够了,高湘元在他心目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这是一个朴实无华的少女,虽然个头不高,也不算十分妩媚,却很中看,特别是那双明亮的眼睛,透着聪颖与善良,更让他喜欢的是她身上闪现出的那种纯朴、温存的个性。他在心中说,这就是他的媳妇,一个穷人的家需要的媳妇。

那天,高湘元外婆用面条招待了郝延寿。

婚姻,人生命运的航船,它可以让你在快乐幸福地航道上扬帆远征,也可以将你拖入痛苦不堪的苦海,让你在苦难的旋涡中沉溺。高湘元满心欢喜,她以为她就要踏上这只命运之舟。而让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父母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理由是郝延寿家太穷,他们不能让女儿嫁过去就过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婚姻之事,父母定夺,这是那个时代的规矩。令父母惊异的是高湘元铁了心,非郝延寿不嫁。

其实,高湘元的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是可以理解的。在延川儿女婚嫁有许多讲究,一要讲根底,就是结亲的对方祖宗三辈亲属没有狐臭;二是讲门第,有钱有势的讲门当户对,一般家庭则讲面子,不与外地人、吹鼓手、轿夫和唱戏的人家联姻;三是讲门风,对方父母的为人处世要好,人品要正;四是讲究光景,对方应该是富裕人家,最起码也应是有吃有穿的殷实人家;五是讲八字,让算命先生掐算,联姻的双方出生年月日是否合婚,有无“犯月”和“相克”之说。这一切,高湘元的父母已找人了解过了,没啥说的,就是一个穷字让他们犯难。看着女儿一付执拗劲,夫妻俩退却了。女儿多次相亲,哪里都不中意,怎么就看上那个穷小子,也许这是命里注定的,那就依着她吧。

郝延寿与高湘元举行了定婚仪式,但郝延寿有孝在身,三年内不能结婚。这一等就是4年。

1946年古历2月19日,郝延寿与高湘元举行了婚礼。婚礼由叔父主持操办。

这是一个贫困潦倒的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铺排,这是显然的,但延川人的习俗是不能更改的。主要亲戚在婚礼的前一天下午就到达了,他们提前到达,为的就是与族人一起张罗各类事项。按照乡俗,这天下午是应管大伙一顿饸饹面的。大家知道郝延寿家底薄,除亲戚外,户家人全回自家吃饭。吹鼓手是这天晚上到达的,这吹鼓手一动乐,喜庆的气氛便有了。

迎亲这天是个难得的好天气。郝延寿的心中充满了喜悦,他听人说过,迎亲这一天如果能遇上好天气,被迎娶的新人肯定贤惠善良,性格开朗,他想这是不会错的。

迎亲队伍出发前,要吃一顿炸油糕,这也是俗定的规程。鸣炮三声,吃过油糕的迎亲队伍就出发了。

迎亲队伍由7人组成,一名妇女骑在马上,由一名男孩子牵着。其余5个男子赶着三头毛驴跟在后边,毛驴上驮着为新娘准备的衣服被褥、首饰器物及按乡俗要带的物品,包括10个大馍,1块用红纸包了的猪肉、2卷离母糕、半瓶清油、1把红筷子、1小包白面及揣怀钱、坠箱钱,这一切除了食品外,几乎全是借人家的东西。为此郝延寿心里很是自责,他觉得亏待了高湘元。

迎亲队伍一出发,村上的人就全部聚拢而来。硷畔上,街道旁站满了人群。人们的兴趣不光是看热闹,更在看迎亲媳妇。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穿得华贵不华贵。在众目睽睽下,迎亲媳妇显得得意非凡。因为在乡下,迎亲和送亲是件极为光彩、体面的事,一个女人如果一生不迎送一次,那就像少了尊严一样觉得自己枉活一世人。而在迎与送上又有极大的差别。延川有句俗语:“迎人的(媳妇)是只虎,送人的(媳妇)是拉尾巴狗”。这众人渲染的气氛极大地刺激了这位迎亲媳妇的虚荣心,她高昂着头,脸上一付洋洋得意的神态,她相信她长得是漂亮的,她的红缎袄、绿缎裙是引人注目的,尽管这些衣服都是借来的,但毕竟让她风光了一回。

高湘元家也在忙碌着。备酒席,约亲朋,组织送人队伍,窑里窑外忙成一团。

迎亲队伍的接待是在院子里进行的。在一张桌子前,女方管事人向迎亲队伍领头人敬酒。迎亲队伍的领头人向女方“表礼”。男方带来的礼品摆满了一桌,双方交接后,女方对应礼品的数量回礼,并退回男方带来的礼品。

吃过饭,迎亲队伍又出发了。

整个迎亲过程,要说热闹,只有在娶到新娘以后,这支队伍壮大了,由来时的7人变为16人。迎亲队伍讲究个双数,7人加上娶到的新娘,算是8人,送人队伍至少得有8人,这样这支队伍就变得浩浩荡荡起来。这种浩浩荡荡渲染着一种热烈的气氛,也激励着人们的情绪。走在最前边的是吹鼓手吹打得更欢了。紧随着吹鼓手的迎亲媳妇真可以说是雄纠纠气昂昂,兴奋的满脸红光,新娘身穿红装,头上顶着用红被面搀结成花朵的盖头,脚上是一双绣花鞋,显得分外妖娆。紧跟着新娘的是两位送人媳妇,她们衣着艳丽、仪态大方,颇引人注目。随后那些赶着或者牵着牲口的男人们倒是显得十分沉稳,甚至从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来。

婚嫁之事是需要营造一种热闹喜庆的氛围的。陕北的许多风俗恰恰有利于这种氛围的营造。

浩浩荡荡的迎亲队伍出了村,慢慢悠悠地向前走着。春天的风柔顺、温情地轻拂着人们的脸庞,让人有一种舒坦而惬意的感觉。走出村庄一段距离后,吹鼓手停止了吹打,整个队伍只有马蹄的嗒嗒声。

在一个村庄,迎亲队伍被几条长板凳拦住了去路,板凳上摆放着烟和酒,一群村民迎风而立。这是陕北的乡俗,人们拦路恭候只是为了热闹一番,迎亲人是不应计较的。吹鼓手又吹打起来,众多的围观者鼓舞了他们的兴致,他们吹打的很是起劲,人群中不断发出喝彩声。

吹鼓手的吹打是一种付出,厚道的村民们为每人递上一支烟,敬上一杯酒,算是酬谢。

迎亲队伍走出不远就与另一家迎亲队伍相遇了。婚嫁总要择一个好日子,同一个好日子往往被许多人选中。这是不足为奇的,但乡下人有讲究,迎面相逢的两位新娘必须相互交换针线包,然后各自用圪针耱路而行。陕北的许多讲究都有说法,为讨吉利,人们都会循规而为。

延水关快要到了,迎亲队伍速度慢下来。吹鼓手像赏了元宝似地卖力地吹打起来。一会是《得胜令》牌曲,一会是《将军令》牌曲,一会是《大摆队》牌曲。这是吹鼓手最能显摆能耐、最能引人注目的时机,他们是不会放过的。果然,大批大批的村民出来了,硷畔站满了,道路堵塞了。村民们一个个伸颈顾盼,都希望一睹新娘的芳容。

在郝延寿的家中正在做着一个决策。按照乡俗,在新郎新娘入洞房前,新郎的父母要坐在新房里“抱孙子”。所谓“抱孙子”就是将枕头当作孙子抱在怀中,这是体现乡下人传宗接代急切愿望的一个俗定程序,只是因为郝延寿的母亲去世不久,大家议定免去这道程序。在院子里几个亲戚正忙碌着,他们用红布盖了石碾、石磨,因为这些被称作青龙白虎的东西是会“冲喜”的。

迎亲队伍进入院子,吹鼓手的吹打进入了最高潮。唢呐声、锣鼓声、礼炮声渲染出一个热闹喜庆非凡的场面。院子四周站满了人群,墙头,窑硷上也黑压压一片,多嘴的妇女们纷纷议论着,“新娘可漂亮哩”。“送人婆姨也不丑!”有些手快的妇女还揭开新娘和送人婆姨的衣服一层一层地看着。

新娘被扶下马,她与郝延寿一起踏着毛毡进入洞房。

新房布置的很简单,除了被褥外,几乎没有任何陈设。郝延寿与高湘元刚入洞房,一小孩子就端来了洗脸水。这也是一道程序,高湘元象征性地洗洗,拿些小钱送给小孩。洞房内还有一道程序叫“踩四角”,在新人入洞房前,有人就在炕席四角压上针线、核桃、红枣、钱币之类的东西。新娘只须将这些东西收起来,就完成了这个程序。

款待宾客的宴席开始了。窑洞里、院子里摆满了餐桌,亲戚、朋友、族人按辈分高低依次上席。看客的招呼声、端饭的吆喝声、孩子的笑闹声组成一曲交响乐充斥在空间。郝延寿被人领到一张餐桌前,这是送亲人的专席。郝延寿为每个人倒上一杯酒,然后恭恭恭恭地施上一礼。送亲人喝过酒将一些小钱送给郝延寿,主持人告诉他“折席口”这道程序就算完成了。

上头仪式是在晚饭后进行的。由郝延寿的姑夫主持。他让郝延寿和高湘元背靠着背坐在炕上,将二人的头发拢在一起,一边梳一边说:“一木梳青丝云遮月,二木梳两人喜结缘,三木梳夫妇常和气,四木梳四季保平安,新女婿好像杨宗保,新媳妇好像穆桂英。荞麦根儿,玉米芯儿,一个看见一个亲。养小子,要好的,穿长衫,戴顶子;养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铰的。双双核桃双双枣,双双儿女满炕跑,天作良缘配好的,夫妻恩爱一辈子。”随即,姑夫将一些核桃和红枣从夫妻俩头上倒下,两人争相拣入自己的衣袋内,接着姑夫将新娘的头发盘髽髻,意为结发夫妻白头到老。

闹房是接着上头仪式进行的。这是最烦人的一道程序。婚礼进行过程十分劳人。新娘迎进门,新郎也就累得差不多了。这洞房一闹起来,不是半夜,就是通宵,让人实在承受不了。然而郝延寿不烦。他是个爱热闹的人,他在闹中取乐,在闹中感受那种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知识的拥有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处处留心皆学问”,这是父亲传承给他的观点和经验。婚礼是繁缛的,却溶浸着浓浓的民俗文化。他要感受这个全过程。对于他没有参与的程序、仪式,他一定要去看看。在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前,还有两道程序,一道叫“撒帐”,一道叫“冲帐”。他没有参与,却去看了。原来所谓的“撒帐”就是一个人一边唱着,一边将麦叶、小钱、五谷之类的东西撒入新房内。所谓的“冲帐”,就是吹鼓手用长号在新房内吹奏一阵子。看过了,了解了,郝延寿有一种满足感。

参与闹房的人除了姐夫、姑夫之外,大多是本村和亲戚朋友中的年轻人。他们先是在空中吊了一颗红枣让夫妻俩去咬,这种咬法是有条件的,只能动口,不能动手,夫妻俩咬来咬去,谁也咬不住,最后还是将头碰在一起,惹得大伙一阵哄堂大笑。闹房的人不乏聪明者,他们出的表演题目往往难度很大,也很能逗笑,让新房内一直充满了热烈欢快的笑闹声。这种闹腾一直延续到深夜。

闹完房,一婶娘将儿女馍从窗口撂进去。郝延寿与高湘元这才得以安静下来。他们确实需要休息,连续几天的操劳确实累了。

洞房的灯是彻夜长明的,这也是规矩。郝延寿躺在炕上,尽管乏困得要命,却怎么也无法入睡。母亲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他的面前,他的心沉沉的,要是母亲能看到这一天该有多好!要是母亲还健在,他决不能让她再吃苦头,他要让她幸福,他要让她快乐。

让郝延寿和高湘元没想到的是,最费神费精力的程序还在后头。

他们不知道这最隆重的仪式是在婚礼的第二天进行的,这个程序叫“拜人”。这一天,所有参加婚礼的人全集中在这里,加上看热闹的人,院子里、窑硷上、硷畔上站满了人,热闹非凡。

拜人,同样是按辈份高低分先后进行的。

事实上这所谓的拜人,是以上礼和拜人同时进行的。上礼人递上礼金。主持人像唱票一样大声喊出他的名子和礼金数量,再为上礼人敬上一杯酒。随着主持人的声落,郝延寿和高湘元行礼,若是长辈行叩头礼,若是平辈只须作个揖。一般来说,这种仪式要进行大半天。好在郝延寿家的来客并不算太多。倒没有让郝延寿和高湘元吃太多的苦头。

婚礼结束了,郝延寿满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总管却告诉他还要发客。发客就是送客,郝延寿和高湘元站在大门外一批一批地送客、行礼。傍晚时分,客人送完了,郝延寿和高湘元这才感觉双腿很是痛疼,乏困也一齐袭上身来。

婚礼的第三天新郎新娘要回门。吃过早饭,郝延寿带着认亲礼品,与高湘元一起来到岳父母家。回门,对于新郎来说是与新娘的家人、亲戚相识的一个机会。对于娘家人来说也是考验新郎、了解新郎的一个机会。郝延寿到达岳父母家的第二天,全村要挨家逐户地请一对新人吃饭这个习俗。郝延寿听说过,也知道吃这种饭得留肚子,每家只吃一个饺子,或者几根面条,等吃过十几家或几十家的饭,胃也就撑得差不了。有些新郎就因为没有这个经验撑得实在吃不下去了,就采取逃跑的办法对付。郝延寿明白,这个俗规虽然不好,乡亲们却是一付热心肠,不去哪家,哪家就没了的面子。郝延寿事先就向高湘元打听过村中的户数,他按照户数安排自己的肚子,倒还能应付下来,也没有在吃饭中丢人出洋相。因为他事先就知道,这回门饭还有许多的文章可做。在请新郎吃饭中,那些能开玩笑的人,如姑夫,妻侄、妻嫂、姐夫、妻弟等,往往会想办法整治新郎,以示热闹,也考验新郎官机灵的程度。这种考验就在饺子上作文章,比如说饺子馅全用盐或辣子代替,让你吃在嘴里吐又不能吐,咽又咽不下去,十分整治人。最能整治那些没经验的新郎的办法是在饺子内包冰块,煮熟后的饺子里边全是水,用嘴一咬,嘴唇口腔马上就会被烫起水泡,让新郎官既受疼痛,还大丢其人。郝延寿早有提防,他吃饺子时,先用筷子夹开,如果是盐或辣子馅,他倒掉馅只吃皮。如果是冰块,滚烫的饺子水早已流在碗中,肯定不会烫着人。倒是有一招让郝延寿没有提防住,那是中午时分,他正在吃饭,门里进来几个年轻人。他一边吃一边招呼人家,没料到这几个年轻人一齐窜上来在他的脸上一阵乱摸,一下子把他的脸抹得五麻六道。郝延寿知道,抹在他脸上的黑是锅底墨灰加油而成,一旦抹上去很不容易洗掉的。这是一种玩闹法,也是对新郎官机灵程度的检测。郝延寿觉得很丢面子,不过这种善意的、充满了友情的玩笑,让郝延寿感受到了一种温馨。

郝延寿夫妇在岳父母家住过一夜后,岳父母又送新郎、新娘回家。岳父母在女婿家再住一夜,这叫做送回面。婚后的半个月内,高湘元还要进行一道程序——对七对八,即在夫家住8天,在娘家住7天。这道程序完成后,婚礼的全过程就算结束了。

结过婚,郝延寿和高湘元才算真正回到生活中,真正能够面对他们的现实。送还结婚时借别人的家具、器皿和衣物,落在高湘元眼前的全部家当——半条水缸、半个盆、一个小锅,家徒四壁对于这个家来说一点也不夸张。要过穷日子,高湘元是有思想准备的,然而如此一贫如洗的状况她是没有想到的。好在郝延寿教学一月还有一石二斗米的报酬,要不这个四口之家就连口也无法糊住了。

日子久了,高湘元才知道这个家庭贫困潦倒的真正原因。阿公(公公)还是一个劲地抽大烟,债务越垒越高。讨帐的人走了又来,几乎不曾断头。那一天,又有一户债主登上了门,高湘元让郝延寿躲藏起来,自己去应付。讨债的是一对老年夫妻,一进门就摆出一付吵架的架势,高湘元客客气气地把他们让坐在炕上:“你们不要怕赖帐,有我哩,我说话算数”这个新媳妇(即新娘)尽管过门不久,人们对她还不太了解,但她把话说得如此抗硬,老俩口还是相信了。高湘元果然不失信,几天后就将欠帐全部还清了。这种承诺的兑现,让信誉再次回到郝家,信誉重塑着郝家的形象。
未完待续......欲知下回,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回复 xsd767867 获取完整内容!
----------
本小说内容节选自:生活时尚小说 《平民书记》

作者:刘风梅,刘亦群
现有字数:22万字
最后更新于:2016年08月04日
----------
温馨提示:如何阅读完整内容?
方法一: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链接去读小说“平民书记”后续完整章节!
方法二:关注微信公众号: xiaoyida_com (优美小说节选),回复 xsd767867 阅读后续完整章节!


    关注 小意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