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田书院】 记住那一片家园,留住一丝乡愁

 

摆放在我案头上的这一部书稿,是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民间文艺家们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







编者按: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有不少传统村落消失了。村庄消失了,但乡愁不会消失!为了记住乡愁,保住文化,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开展了“调查消失村庄,留住文化根脉”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终于编纂成这部珍贵图籍《记住那一片家园》。下文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曹保明先生为该书写的序。



摆放在我案头上的这一部书稿,是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民间文艺家们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徐州地区所“消失的村庄”进行普查、记录的成果。他们用一年多时间开展“田野作业”,克服缺乏经费、人力不足等困难,对每个县区、每个乡镇都一一排查,并填写“消失的村庄”调查表,绘制原址简图,终于完成了这项对地方文化建设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实属不易。我相信,支撑他们工作的是一种时代责任、文化自觉,而绝不是什么金钱和利益。

徐州风光
徐州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其历史文明与华夏文明同步。原始社会末期,帝尧命彭祖在此建立大彭氏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徐州为九州之一。据考证,徐州有超过6000年的文明史和2600年的建城史,是著名的千年古城。徐州又因为是汉高祖刘邦及汉代功臣萧何、樊哙和周勃等人的故乡,而被视为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作为地级市,徐州现辖三县(丰县、沛县、睢宁县)二市(邳州市、新沂市)和六区(鼓楼、云龙、泉山、贾汪、铜山和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029万。徐州有自然村10375个,因为水利建设、采煤区塌陷、城区拓展和新农村建设“小村并大村”等原因,截止2016年8月,共消失668个,占总数的5.8%,而近10年来消失的村庄又占其消失总数的78%!一般而言,迁出一代、两代,人们还可能有老村庄的记忆,时间愈久,记忆愈淡,老的村庄连同它们的文化就会彻底消亡。记住乡愁,保住文化,刻不容缓!
冯骥才先生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三年前曾发出呼吁:“传统村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但近年来村落大量消失,其中包括大量的古村落,应该加强古村落名录的出台和对古村落保护。”他还说,“我们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在村庄,少数民族文化也基本都在农村里。如果我们农村的文化遗产没了,农村没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将遭受损失。”本书编者的忧虑可以与冯骥才先生的倡导相呼应,而本书的编纂,则是用一个局部的例证,折射出中国村庄的生存危机。
抢救消失村庄的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什么要抢救消失?是因为它们不应该消失。当孙子不知道爷爷叫什么名字的时候,这一个民族的精神就要失去了。没有精神的民族就没有未来。为了未来,我们必须抢救消失。

在记录村庄消亡的时候,要注意给人类留下什么,不是单单给徐州,不是单单给江苏,也不是单单给全国。因为人类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村落,正如冯骥才先生所说,村落文化当中,人类一面前行,一面把他们创造的文化遗产留在村落里。而就村落里的文化而言,我们不知道的要远远多于我们所知道的。村落就是生命,就是人类文化的总和;村落到底是什么,真的很难概括。
徐州风光


徐州是全国首家开展消失村庄整理记录的城市。当前,大家都在谈论怎样保护现有的、如何记录存在的。我认为,徐州才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找准并抓住了关键点——“消失”,是他们用消失启发了如何保护,记录消失才能真正彻底保护并探索未消失的。他们所做的记录消失应该叫文化发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文化发现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能力和综合的文化视野,要不然就发现不了。所以,徐州的民间文艺家们所做的工作应该得到人们的肯定,我希望徐州成为全国的一个典型,希望他们从记录消失开始,推广成全国村庄文化保护的一个点。



记录消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今后不消失。我们记录消失,从而引发一个故事、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的历史再现,假如这些还存在,将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上升一个高度讲,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必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进而有影响世界的意义。世界的意义,就在于,西方国家在一百年前就有专家提出一个社会的转型与进步必须和传统连接;现在,出现了我们如何对待传统的迫切问题。中国社会的转型是沉重的转型,如果不与传统相连接,很难实现转型。农耕文化向工业文化、城镇文化的转变,工业革命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同样也和西方国家是相同的。回头看看西方国家,他们很早就实践了真正意义上的保护,有理论指导,也有制度保证。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国家除了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外,还需要有一批热爱文化的人去做。徐州的民间文艺家们就是这样一批热爱文化的人,他们有文化自觉,文化先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是因为他们爱徐州这片土地,爱当地文化,是想记录中华民族久远的历史,感动他人对自己文化的认知。
冯骥才先生曾说,传统是生动的。一定要找到传统的生动,才能实现更好的记录。村庄虽然消失了,但不能让故事消失,在全民没有保护传统村落意识的时候,仅仅靠少数人是保护不住的。但是,通过我们大量的工作,可以留下很多的记忆。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当地重要人物和发生的故事、事件,采取自然对照、历史对照的方法开展工作;要挖掘人物和时代、和岁月的命运,挖掘村庄内涵和故事。通过这样的挖掘和整理,即使村落消失了,但人的记忆不会消失,并成为一种永恒。我认为,徐州的民间文艺家们下一步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挖掘,找准经典、找出精彩,消失的和未消失的村庄,都要发现它的传统。挖掘的方式有自然挖掘、文献挖掘和传统挖掘三种,有了这三种挖掘和发现,才能使村庄不致消亡。
徐州风光


这种抢救消亡的方法是抢救存在时都未曾使用过的,是一种非常大的贡献。通过抢救消亡,推动了保护现有的存在。徐州的方法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他们印证了国际上在保护村落方式上的理论——文化人类学,即按照存在或者曾经存在,把消亡恢复到存在。恢复,包括自然、历史和人文恢复。还要提出的就是遗产描述,遗产描述就是要写得生动感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风光
这本书将是抢救消失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读本,是徐州民间文艺家们重大的文化发现和文化贡献。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记录了消失,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中国当代文化的转型上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离不开广大民间文化工作者特别是基层工作者的努力,因为他们始终站在抢救工作的最前沿,不计名利报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对于徐州民间文艺家们的创造性劳动,我们表示钦佩,并引以骄傲。

是为序。

2016.11.28

作者曹保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记住那一片家园》文图并茂,史料翔实。其中,撰文40万字,配图105幅,表格152张。全书共分五个篇目。为徐州全市消失的村庄汇总表,也是一种文本速查检索表,既为读者了解故乡渊源提供了方便,也为专家学者研究有关课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编著者简介:殷召义,男,1972年生,江苏邳州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自2003年主持徐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以来,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并以普查结果为基础,策划出版、发行了《徐州民间文化集》(3卷)、《徐州民间歌谣集》(3卷)、《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徐州卷》(7卷)、《徐州民间音乐集成(4卷)》共四部具有较高文献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民间文化丛书,均被中国民协列为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指定刊物。其中《徐州民间歌谣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江苏徐州卷》分获第八、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5年被中国民协授予“个人贡献奖”。2007年创办民间文艺双月刊《乡风》。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联系小编(微信号:xz100sf)
推荐


    关注 砚田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