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桥上迎接宾客 苏家祠堂设宴行令

 

迎亲桥上迎接宾客

苏家祠堂设宴行令

南中国画里乡村苏家围再现客家人传统迎客仪式,欲发展“做客”旅游...





迎亲桥上迎接宾客  苏家祠堂设宴行令
    南中国画里乡村苏家围再现客家人传统迎客仪式,欲发展“做客”旅游项目!

客人乘着竹排,带着丰盛的“等路”,来到苏家围做客。主人站在迎宾桥上,燃响80万头的鞭炮迎接客人,在苏家老祠堂设宴,用客家人的九大碗款待客人。客人回去的时候,送上同样丰厚的“回篮”,一直送到竹排码头,宾主才挥手依依不舍地道别。





广东河源第二届乡土文化节11月4日、5日同时在佗城、苏家围与林寨古镇举行。在节日期间,素有南中国画里乡村之美誉、苏东坡后裔居住的苏家围复原了客家人传统的做客、接客习俗。欲通过复原再现这个民俗,挖掘客家人历史悠久、民俗浓郁的做客文化,带动文化旅游,以后游客来苏家围就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做客,做客家人的客人。
苏家围迎亲桥沉淀了客家迎客接亲文化


客家人,顾名思义是最热情好客、注重上门做客礼仪、家里待客风俗的民族。“上家过来下家客”,也就是说,上家人到下家来,就会被当作客人一样对待。亲戚朋友之间,每遇喜庆,都会登门相贺。这是客家人自古以来热情好客、注重礼节的体现。



苏家围位于广东河源市义合镇,距河源市区约26公里。东江和久社河在它的南面交汇,整个村子山水环绕,绿色相拥,环境优美,有“南中国的画里乡村”的美誉。苏家围还是苏东坡后裔聚居地,在这里,不但可以欣赏到秀美的乡村风光,还能亲身体会苏氏家族和客家人七百多年的历史文化。



如同黄山的迎客松一样,迎亲桥是苏家围的第一个景点,同时也表示苏家围人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朋友们的到来。客家人素以“多礼好客”著称,这一淳朴民风体现在做客与待客的人际交往中,就是特别“多下数”(多礼数)。而苏家围的迎亲桥则沉淀着客人悠久的迎客文化、浓郁的迎客民俗。
客人乘着竹排而来,主人在迎亲桥放鞭炮迎接


在河源第二届乡土文化节举办期间,苏家围复原了客家人做客迎客的礼仪与习俗,重现苏家围当年客如云来,主宾把酒行令,客来带“等路”,客回有“回篮”的盛景。



客家人做客一定要在上午,下午去会被认为不礼貌,称之为“驼背客”。上午8:30时,2艘竹排从河边驶来,穿过古桥洞,泊在苏家围码头。竹排上放着客人带来的“等路”,客人心情喜悦地站在竹排头。



挑着礼物的客人从码头上岸,踏上了迎亲桥。主人早已经列队站在迎亲桥的那头,长长的“茶菇饼”鞭炮已经挂好。客人一上桥,主人就点燃了鞭炮。万炮齐鸣代表了客家人的热情好客。



鞭炮响过后,客人走过来了,主人连忙迎上去,宾主中的男子抱拳行礼,同来的“堂客”则牵着手拉起了家常。主人从客人肩上接过礼品担子,主人在前面带路,客人在后面,沿着古老的村巷走向村祠堂。村里的孩子则围着客人打转,客人掏出糖果派给孩子。路上每遇到老人,主人就大方地将“等路”给老人给品尝。



祠堂的门柱上,早已经换上了新的迎客对联。门口外,木屑煨着香醇的客家娘酒,酒香四溢。主人将礼物担子放在祠堂边,请客人上坐。桌子上摆着客家山茶,炒好的自种的花生,烤好的片糕,让客人先喝茶吃点心。



一道茶喝完了,主人邀请客人去村里游玩,看看村里的风光与村容村貌,拜访一下村里的老人家。在村里河边的大榕树下,主宾10多人坐在榕树下的石板凳里,愉快地拉起了家常。



吃饭了,主人按照传统的习俗,做了丰盛的宴席款待远方来的客人。在上座时,宾主发生了“争执”,你拉我,我拉你,就是不肯入座。原来,这一切缘于客家人的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辈份高、年龄大的才能坐上席,只有等上席入座后,其他人才依次入座,一点也不能乱。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



宴会开始了,香浓的自酿客家美酒已经筛满了酒杯。上菜开始了,是客家传统的“九斗碗”。先上开胃菜,最后上鸡与鱼,代表“雄鸡鸡”与年年有余。每道菜上后,大家都不动筷,你推我让,坐上位首席的长辈动筷了,其他的人才依次动筷,这也体现了客家人的礼仪。



宾主相互劝酒,主人给客人夹菜。宴席间第一回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筛酒,筛酒的人最后才给自己筛。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



敬酒时,敬酒的人站了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先喝表示敬意。酒过三巡,宾主开始行客家行酒令,“来哥呀!一品高升,两家和好,三星高照,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六顺心,七巧成图,八仙庆寿,九久长长,十全十美,一句句吉祥语在酒席上飞扬,席间气氛热烈,宾主尽欢。



猜拳输了可要喝酒,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酒席结束了,宴上的男子继续喝茶聊天,妇女则按照传统的客家人勤俭节约的习惯,将剩菜打包带回家,可以给孩子吃。

下午1时多,客人要回去了。主人再三挽留,要客人留宿,拉着客人不让走。客人再三告辞,主人才同意。按照习俗,主人要“回篮”,给客人。



主人挑好回礼,将客人的礼篮堆得满满的,然后挑着礼篮,送客人出村,一直将客人送上竹排。竹排划动,主人与客人依依道别。非常有“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情真意切。

挖掘客家做客文化,发展文化民俗旅游
客家人作为古代中原人的后代,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可集中概括为艰苦奋斗、热情好客、尊师重教、爱国爱乡。早期客家人作为移民,居住在人烟稀少、落后偏僻的山区,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的意识也就特别强,虽然生活艰苦,但养成了热情好客的文化传统。

客家人做客文化深厚,民俗浓郁,礼节众多。青年结婚、孩子满月、老人寿诞、建房迁新居必定要请客,每年的端午、中秋、春节也一定要去亲戚家做客,做客与待客是客家人一年的大事。



除亲戚之外,客家人有“进门就是客”、“上门到下门就是客”、“上村到下村就是客”、“一家是亲戚全村是亲戚”等传统习俗,即便是邻居,你上我家你就是客,就要好茶好酒好菜款待你;邻村的人到另外一个村去,也是客,那个村子的人也要热情款待你;如果你是一个村一户人家的亲戚,那么你就成了全村人的亲戚,全村人都会按照辈份尊称你,你可以去任何一家吃饭喝酒。



苏家园一名老人说,他小时候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在迎亲桥上,主人提着“回礼”送客送到门口,客人却一再推辞,往往是几个来回地推让,最后才“盛情难却”地收下。少了这些礼节,似乎便少了一些热情。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这一些繁文缛节了。



文化界人士认为,客家人的做客就是走亲戚,这是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亲戚之间交流感情的活动与习俗。它是亲戚间联络感情,互相慰问的一种亲情大交流。古代人交通、通讯、资讯不发达,亲戚间的联络靠做客,距离远的,一天不能来回,往往还要留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普及,现代年轻人更流行于网上的沟通交流,很多家族、亲戚还建立了微信群,逢年过节问候、派红包都在微信上搞定,线下的走亲戚就变得越来越少了。如今的走亲戚已经慢慢成为了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了。

苏家围拥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资源,可以将客家人做客的历史文化变为旅游资源。消失越久,离我们越远的历史文化,其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越大,越有吸引力。让游客来苏家围不是来旅游,而是来做客,来到这里,看得见山,亲得到水,品味得到乡土文化,记得住骨子里的乡愁。


    关注 河源旅游全攻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