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绣  指尖上的水族刺绣活化石

 

马尾绣以马尾为原材料,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将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然后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





诗曰:“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匠心者,指巧妙的心思。所谓“咫尺匠心难”,既在于“匠”,更在于“心”。

水族,一个生活在我国贵州、云南、江西、广西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有自己民族的历法、语言和文字,为我国同时拥有自己的历法、文字和语言的几个少数民族之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刺绣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有粗犷与精细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长。刺绣工艺有挑花、绣花、补花等,针法有马尾绣、平绣、十字、打籽、乱针刺。总体而言,马尾绣是水族刺绣中运用较多的技法之一,也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最负盛名的一种刺绣。



水族聚居区以农业经济为主,农忙之余,兼事手工业,织、纺、印、染、绣等无所不通,生活中的自然环境也造就了他们对色调欣赏的和谐统一。因此大自然的蓝色、青色等冷色调同浓荫、清泉等清爽柔和相一致,在他们心理上产生安定和平之感。



故而水族人崇尚蓝、白、青为主色调的冷调色彩,服装一般以青色和蓝色为主色,以白色作为装饰点缀,浅淡素雅、朴素大方是他们对服饰的主要审美和价值取向。



水族马尾绣是贵州省黔东南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主要在贵州黔东南州三都境内的水族村寨内传承,被称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如今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



马尾绣以马尾为原材料,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使之成为类似低音琴弦的预制绣花线。



将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然后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



马尾绣至今依然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马尾绣服饰多在节日里才穿戴,特别是在水族端节里。在过去,马尾绣被视为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和家庭是否富有的象征。



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采用此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绣品精致巧妙,立体感、艺术感强,每一件都堪称精美的工艺品。



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纯手工制作。水族人为了方便操作,人们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组成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品。



马尾绣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



马尾绣的另一个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马尾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水族马尾绣工艺的杰作制品是马尾绣背带(水语称为"歹结"),上半部为主体部位,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以丝线在彩色锻料底子上平绣出有严格数序规律的几何图案。下半部与主体部位相呼应,也绣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



"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往往要经过52道工序,历时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制作方法是,将两三根白线缠绕在马尾上(白色马尾最佳),然后用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



“马尾绣”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是一种翘尖布鞋,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制作方法是在鞋帮上先用彩色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通常以水族吉祥图腾的花、鸟、鱼、兽、龙、凤等为图案出现在服饰上,以蓝、青为底色的服饰配以纯手工马尾绣,色彩素雅,精美绝伦。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用丝线缠马尾,卷曲成各种几何形图案拼镶在鞋帮上,边缘镶补。其工艺十分复杂,但刺绣出的图案立体性强,精美别致。

方寸之间藏一缕灵秀之气
点击『阅读全文』进入正蹊堂官网
穿一双好鞋
探寻更多古典美的活化石


    关注 正蹊堂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