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孝相作品展示【设计之都.第156期】

 

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凡注明为其他来源的信息,均转载...




承孝相(Seung,H-ang)生于1952年,曾就读于首尔国立大学和维也纳技术大学。1974—1989年间供职于著名的韩国建筑师金寿根事务所,并于1989年成立了自己的履露斋建筑事务所。他是对韩国建筑学会有着深远影响的“4.3小组”中的核心成员,并参与创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系统——“首尔大学建筑学院”。

他著有《贫者美学》(1996 Mikunsa)、《建筑,思维的符号》(2004 Dolbegae)、《地文》(2009 Yoelhwadang)、《纪念卢武铉总统》(2010 Nulwa)、《旧物无限好》(2012 Culturegrapher)等书。同时,他也是北伦敦大学建筑与室内设计学院名誉客座教授,并曾在首尔国立大学和韩国国立艺术大学任教。

所获荣誉及影响

承孝相的作品是基于他对20世纪以“贫者美学”为主题的西方文化的批判性思考展开的。他的建筑项目与作品屡获殊荣,并曾担任“坡州出版城”协调员。

2002年,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他为荣誉会员。同年,韩国国家当代艺术博物馆推选他为“2002年度艺术家”,这是该奖项首次授予建筑师,并举办了盛大的建筑个展。他的建筑成就享誉世界,其影响力也通过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东京间美术馆、柏林阿依达斯画廊等地的各种国际展览蔓延至亚洲、欧洲乃至全球。

2007年,韩国政府授予他“韩国艺术&文化大奖”。

2008年,在他完成威尼斯双年展韩国馆设计后,被委任为“2011光州设计双年展”总负责人。

2012年,他作为唯一受邀的韩国建筑师,出席2012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履露斋工作室简介

履露斋来源于一部古老的中国文学作品。它的意思直译过来就是“一间踏着露珠而来的房子”。中国古典文学里的故事原本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穷苦的读书人,独自侍奉着自己的老父亲。每天清晨他都身披大衣去父亲的住所,等待父亲从睡梦中醒来。当父亲出门时,这位读书人就把用自己的体温捂暖的大衣递给父亲。通往父亲住所的路在清晨时分还满是晨露,因此履露斋的真正含义可以被解释为一位清贫的读书人的房子。

履露斋工作室的建筑师和规划师在探寻“如何定义当代人的设计身份”的过程中完成了多样化的项目。履露斋人相信自身的建筑哲学将使我们理解环境的真谛,并将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不仅如此,履露斋人坚信一个更加明智的社会即将到来,而这也成为履露斋本时期的功绩。

年表

2002年

物流港口城市主体规划,中国北京

2002年

济州岛4.3和平公园,韩国济州岛

2003年

东山教堂,韩国安山

2003年

M-City主体规划,中国北京

2004年

自然保健研究中心,韩国洪川

2004年

朝外SOHO,中国北京

2005年

韩国非军事区和平与生命之谷,韩国江原道

2005年

清州国家博物馆,韩国清州

2005年

光州亚洲文化综合体,韩国光州

2006年

Guduk教堂,韩国釜山

2006年

Euni高中,韩国首尔

2006年

永登浦区主要道路设计,韩国首尔

2006年

Artisan大楼,韩国首尔

2007年

柏林Pfefferberg博物馆,德国柏林

2007年

金地四惠住宅,中国北京

2007年

前门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中国北京

2008年

济州岛和平纪念公园,韩国济州岛

2008年

Chungang Gospels教堂,韩国忠州

2009年

360°地水花风乡村俱乐部,韩国郦州

2009年

茶室,韩国大邱

2009年

光州双年展服务中心,韩国光州

2009年

绍兴住房总体规划,中国绍兴

2009年

重庆住房总体规划,中国重庆

2010年

庆州大学外语中心,韩国庆州

2010年

三洋办公楼,韩国首尔

2010年

平度住房,中国平度

2010年

韩国文化中心,奥地利维也纳

2011年

首尔国立大学斗山人文馆,韩国首尔

2011年

济州岛艺术别墅,韩国济州岛

2011年

锁博物馆,韩国杨平

2012年

如美地植物园,韩国济州岛

2012年

妇女保健中心,韩国首尔

2012年

大学路主体规划,韩国首尔

2012年

庆山纪念博物馆主体规划,韩国庆山

2012年

平度样板房,中国平度

大田大学30周年纪念堂

项目名称:大田大学30周年纪念堂

建筑师:承孝相 / 履露斋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地点:韩国 大田

建筑面积:20 325.15㎡

设计时间:2007—2008年

建造时间:2008—2010年

建成时间:2010年

2010年10月大田大学迎来了自己的30周年校庆。作为一个仅仅成立30周年的私立学校,大田大学克服了这一不利条件,在短短的三十年间已经一跃成为大田地区最重要的文化机构之一。这一伟大成就的实现不仅得益于全校员工的不懈努力,更与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息息相关。校园的氛围因为惠化文化中心和新宿舍综合体的建造而悄然变化;而在之前,学校建筑物仅仅是随意散落在人工夷平的山坡上。Ki-o-hun设计工作室重新进行主体规划和校园重建,为学校建筑注入新的活力。经过循序渐进的努力,校园风景和面貌焕然一新,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好去处,彰显了好的建筑设计的伟大力量。

成立委员会将30周年纪念堂视为校园发展计划的重中之重,从物理尺度到象征意义而言都是如此。因此,尽管负责主体规划的建筑师Min Hyunsik持怀疑态度,但纪念堂还是被设计为纪念式的双子塔;而这种纪念性已经受到公众的广泛欢迎。

不利条件在于场地位于一块被人工夷平的区域内。但是,根据主体规划,场地很显然可以充当强有力的轴线,直通西门和始于南门的人行道。建筑位于校园图书馆的正后方,构成了校园的脊柱

尽管南侧山坡覆盖有高大茂盛的树木,但看上去依然满目疮痍。人工夷平的土地和朝西门倾斜的缓坡需要修复。“象征性的双子塔”并不适合场地环境,对于将“普遍性”限定于某种象征性形态的社会而言也是不合理的。此外,相对周边建筑而言占据统治地位的双子塔对于一个强调民主的大学来说似乎是一种讽刺。

建筑师意在透过建筑修复场地景观。因此,经过分析,功能项目被放置在个体单元中,出于对原有景观的考量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之后,主体规划中设计了入口坡道,偏离西门,直通形成人造山谷的建筑内部。山谷成为最拥挤的广场之一,连接了建筑两侧。建筑设计营造了充满韵律感的风景。行政大楼高10层,被精心设计为小型体量,与相邻的大型图书馆体量形成制衡,而不会影响对项目的整体感。

屋顶成为另一种地面类型,与庭院相连。球形和矩形的屋顶体量激发人们对于这些建筑空间的好奇心。

形式本身并没有任何含义,激励人心的空间才是推动建筑师进行创作的动力来源。今后将发生什么是不可知的,但是只要在这片土地上有这样一所集浪漫气息和学术特色于一身的大学存在,对于未来就应该积极面对。这一信念使建筑师可以全身心投入以恰当的体量和场地位置组织排列不确定空间的工作中,并最终成就了这一建筑。通过模拟,建筑师获得了焕然一新和纯正的景观。因此可以说场地本身创造了建筑。







朝外 SOHO

项目名称:朝外 SOHO

建筑师:承孝相/履露斋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地点:中国 北京

委托人:SOHO中国

建筑面积:153 320m²

设计时间:2004—2005年

建成时间:2007年

摄影:JongOh Kim

北京正经历着翻天巨变。转变的规模和速度都是惊人和具有革命性的——甚至可以说,北京在瞬息之间就完成了其他城市奋斗百年才能获得的成就。这种令人始料未及的转变自然引发了已经维系很长时间的生活方式的骤变。然而,在这一巨变的浪潮中,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深思的,那就是北京的身份认同问题。

大规模的城市建造和新的生活方式正在北京上演,而该项目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此外,它仅仅占据了快速改变北京天际线的CBD经济开发区的一个街区。

但是在进行该项目的设计时,建筑师将北京的身份认同纳入了考量范围,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周边地区典型的西方模式的设计方案。项目探寻的是不可能存在于任何其他地区的“北京建筑”。

为实现这一目标设定了以下若干概念:

首先是“城中城”的概念。该建筑本身就是城市的象征。小巷、林荫大道、广场和公园、商店和各种大小不一类型各异的工作场所实现了建筑的内部组织和连接。颇具城市风情的建筑肌理欢迎游客和居民的到来,重新唤起公众对被遗忘的巷弄的美好回忆;同时鼓励新的生活方式。建筑被打造成“小北京”。

第二项概念是关于新的建筑类型,打破常规的由高低部分共同组成高层建筑的过于简单化的建筑理念。该项目的建筑设计类似于自然地形,某些部分被抬高,某些部分被降低,并穿插着重复的型态设计。建筑整体就如同人工打造的大自然,河谷、平原和山脊等地形共存。

但应该注意的是外部的物理形象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意义在于外壳定义了内部的虚体空间,这其中,“空虚结构”的理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建筑整体呈环形,外围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墙壁。和中国南方当地的土楼建筑类似,坚固的外墙赋予了内部空间以一种内省的氛围和强烈的团结感。林荫大道连接了西北部的十字路口和位于街区对面的半圆形绿色广场,而建筑内部也通过林荫大道朝向外部城市无限开放。

第四,重新研究建筑功能和项目单元。内部的功能单元不是简单的购物设施或办公空间;不同于通常的设计,在该项目中,功能设施并没有严格的分区。多种多样的购物和办公设施乍看上去似乎显得杂乱无章,但如同计算机刨花板一般,项目单元都经过了细致的组织和巧妙的排列组合。这种策略有效地融合了多种生活形式,并将确保小城内富有活力的生活的安全开展。

最后,小城的外部材料为灰岩石。深灰色是北京的传统颜色,也使建筑成为色彩斑斓的市民生活的低调的背景。另一方面,灰岩石将使人们对于建筑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加深刻和浓烈,如同在谱写一段美妙的神话。

当黄昏降临,不均匀的光线从厚重的墙壁中雕刻而来的开口和橱窗中散射开来,从基底向上延伸的透明塔放散发出耀眼的史诗般的光彩。

建筑师希望该作品可以超越简单的商业建筑的理念,或“新”建筑的理念,而作为“小北京”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一座在新时代背景下植根于历史名城的土壤之中的小城。







大田大学惠化文化中心

项目名称:大田大学惠化文化中心

建筑师:承孝相/履露斋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地点:韩国 大田

委托人:大田大学

建筑面积:103 218.6㎡

设计时间:2000—2001年

建造时间:2001—2003年

摄影:Osamu Murai

现有大学的场地是从一处山坡中开辟出来的,这意味着场地内缺少平坦的地块。新的文化中心的基本平面设计意味着又一项大型的土方工程的开始。负责位于文化中心场地下方的宿舍设计的建筑师Min Hyun-sik和承孝相达成共识,共同保持倾斜的地理形态。

项目名称“文化中心”暗含了该设施是为学生聚集一处、开展社会和文化活动所用。多功能剧院、俱乐部房间、餐馆、会议室、展览空间、咨询区和语音室都是必备空间。这些空间的功能性如此多样化和独立,因此很难将其设置在同一个屋顶下。当然,某些功能空间需要紧密的联系。但通过一个入口调控这些各种不同的功能空间是不可能和不必要的,因此在不同的场所同时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此外,将追求自由和个性的学生们容纳在有限的室内空间似乎也是不恰当的。

建筑师敏锐地感觉到了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因此决定沿着通道开辟一块新的“土地”。这对于一个缺乏平地的学校来说是关键一步。由于建筑师尽力避免土方工程,因此需要依赖新建筑的台式屋顶获取新地块。由于场地内存在10m的高度差异,项目中的功能单元被划分到两个区域:一个位于露台下方,包括展览空间、餐馆和其他会议空间;另一个位于上方的露台层,容纳私人语音室。要到达这一新地块必须经由较低楼层上方的楼层,不会与较低层的流线混为一体。为了增强露台的存在感和赋予新地块以鲜明的空间特性,建筑师采取了倾斜设计。

露台深54m,宽62m,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开口。开口向下倾斜10m,延至入口通道。倾斜的开口空间可以充当1 000名学生的聚集区。该空间的舞台与多功能剧院位于同一楼层,可以促进相关活动的开展。平时露台可以被用作小型的学生聚集和放松空间,直通下方的宿舍。

露台面积3 000㎡,两个玻璃体块分立两侧。在这些柱体之间有长凳、树木和小型的聚集空间。它既是一个广场,又是一个公园和韩国传统的住宅院落。从某种视角来看,它仿佛通往天空的道路。通往露台的路线是多样化的。其中之一是沿限定户外空间的倾斜路径,穿过餐馆阳台到达;或从街道上穿过楼梯井到达。新的地块看似在是浮动的。它没有特定的项目单元,但将成为学生或游客创造个人经历的场所,使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韩国非军事区和平与生命之谷

项目名称:韩国非军事区和平与生命之谷

建筑师:承孝相/履露斋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地点:韩国 江原道 麟蹄郡

建筑面积:3 304.35㎡

摄影:JongOh Kim

“韩国非军事区和平与生命之谷”的名字非同寻常,它所属公司的标语是“以生命的钥匙开启和平之门。”该组织关注非军事化区(DMZ),作为战争遗迹是如何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完成生命重建的,它的建立是为反思时代和保护生命的圣洁而战。来自江原道的广泛支持和由满腔热血的学者们组成的团队确保了该机构的成功建立。

该设施是DMZ调研的大本营,但同时它还可用于举办讲座、研讨会、冥想和为推动生命重建而举行的农业运动。因此,该设施本身必须保持与大自然的紧密关系。从一开始,项目就拒绝采取和自然相敌对的姿态或试图控制和征服自然。

场地位于仁济的一座山上,邻近DMZ。山脉中部为一处面向西的高原。该区域将自然山脉与车道连接起来,故而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建筑作为连接所有因素的媒介,需要具备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感。从山上看去,土地看似呈现四分五裂的形态;从路上看去,山间风光通过裂口映入眼帘。因此,建筑在这里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换而言之,建筑与场地和景观融为一体。








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凡注明为其他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微信赞同其观点及其真实性负责。


    关注 设计之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