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道 |【微论】文化第一定律

 

「自雇者原创频道」...





文化就是让没文化的人花费的那个东西。

文化人都是问天问地问沧海的,高标出世。我们这个命题,一下得罪了文化人和没文化人,以及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文化的人。我们本想澄清文化是什么,现在却把“文化”的概念弄模糊了。

如果把文化看成商业之外的innisfree岛 ,那就过于天真了。新天地、三里屯、巴黎左岸……都是文化包裹着商业。甚至把文化看成一层包装纸也会招来它的嘲讽。大白兔奶糖换了法式包装后价格翻了九倍。其实你大部分在吃那层纸。

承认文化是一种经济行为,并非贬低了它,而是正确看待了它。千变万化的文化现象,背后有个简单的公式:把钱变成文化,文化才能变成钱。

比如民宿,这么一种现今的文化热点。几位建筑师,找几片农民房情怀一下,就标价上千。来投宿并能醉心于民宿的,自然是懂文化的人。但住民宿的就是文化人吗?我们得擦亮经济学的眼光。来住民宿的,毋宁说是没文化的人。因为没文化,他们才需要购买文化。反过来说,那几位建筑师,既然作为文化的供给侧,总是有文化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未必真会去住那些贵而不惠的民宿。如果运气好,成功地卖掉点文化,他们倒愿悄悄地去买套商品房。



我们提出一个看法:买文化的文化人是没文化人,卖文化的文化人也未必是文化人;但不管怎样,文化只有在有和无的交换中才成其为文化。

您可能对这个以偏概全的论点不以为然。因为显然,即使有一部分人购买文化是为了装点、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越性,但不能排除有人确实是为了享受才购买文化的。能享受音乐的人才是懂音乐的人,能享受文化的人才是懂文化的人。

对此我们怎么回答呢?关键在于,内心喜爱、懂得享受并愿购买文化的人是不是懂文化的人?

我们设想这么一位建筑文化爱好者,他周游世界,自费考察各地的知名建筑,对不同的柱式、壁画和流派了如指掌,甚至写了有关建筑审美和历史的书。他懂建筑吗?在建筑师看来,他仍然称不上真懂建筑。

为什么这么说呢?人们容易把文化看成是某种仪式、习俗或风格,或某种自由超浮于物质基层之上的诗情画意。但往深处讲,文化并不在于这些成形的东西,而在于当下的判断和选择。凡没有选择自由性的地方(如我们不能选择是否心跳),都不可能产生文化。

建筑无疑是一种创造。但如果我们只关注完成的建筑作品,而把建筑产生的过程看成无足轻重的流逝,那无论站得离建筑物有多近,我们还是被远远地隔在建筑之外了。建筑 (作为动词)如同下棋,每一步都离不开选择。持续的选择行为,连同在此过程中被淘汰和否定的种种可能,才使得建筑物有了立足此地的充分理由。文化并非现成的结果,而是艰难生长的经济学的过程。文化有此内在价值,才不会沦为表面包装或仅提供愉悦的东西,才能为一些有眼光的人所发现。

这样看,除了让大众花费的文化产品,也有让小众花费的文化作品。但这两者是否包含了文化的全部?

在我们的例子中,亲历创造的少数人似乎是更接近文化核心的。选择需要理由,理由需要衡量标准,而文化就起到价值评判体系的作用。作品的创造或是盲目、或是明晰地回溯到某个理由,某个具体理由又回溯到最高的理由。这个最高者称为理念(Idea)。对一般设计师来说,尽管他们自由行事,但未必会单纯地去关注理念。他们只是自觉不自觉地受现成理念的影响。如MUJI和IKEA的理念就是不一样的。没有理念的文化是如同没有灵魂的人。所以,即使亲自创造的设计师,通常也不能称为懂文化的人,因为他们仍在文化的外围。也正因此,追随大师才成为他们一生所不得不花费的事。

如柏拉图所示,能单纯关注理念的极少数人,是爱智慧的人(philo-soph-er)。哲学并非让人停止思考的济世药方,也非让人停止不安的心灵鸡汤。真正的哲学是打破宁静的寂静。而这种寂静就处于文化的内核。

如此看来,我们是否说哲人就是懂文化的人呢?是,也不是。因为真正的哲人,不是满腹经纶、站在文化顶峰、俯瞰大众的人。相反,他们是自觉使自己成为没文化人的那些人。只有不断去消解现成文化理念的缠缚,让自己回到一无所有的自由起点,才能从自身那里发现值得去花费的东西。所以苏格拉底——这位西方文化的奠基者——常说的话是:“我一无所知”。

文化(culture)的本源义是培植、耕种。只有当人们都不再去亲自耕种了,文化才成为一种要购买的东西。但总有一些人是自我耕种的。

所以,尽管文化是普遍的东西,它却根植于每个人的自我探寻和发现,说到底,根植于每个人的自我花费。

 
— 自雇者的家,通向自由的桥 —
联系我们:微信/QQ 77425116


    关注 自雇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