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得影响力(三)【第二版】

 

在今天的正式分享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微博大V李叫兽前一段时间接到了一个营销项目的请求:一个...



在今天的正式分享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例子:

微博大V李叫兽前一段时间接到了一个营销项目的请求:

一个传统的照明公司的CEO希望能够做一个APP,进军互联网,并且希望通过APP推广自己的产品。

“这次公司是下了大决心的,可以投入很多的资源去做。而且我们有那么多经销商,都可以帮忙去推广APP,肯定能推出去的!”

——他说。

“那么这款APP你打算放什么内容进去呢?或者想要让用户在上面做什么呢?”

“这个啊,其实可以放很多啊!既然我们是照明公司,可以放很多和照明相关的东西啊,比如最新的照明知识、公司最新款电灯的介绍、公司最新的促销信息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的确很有可能成功——毕竟有钱、有推广体系、有内容,这样的APP怎么会不成功呢。

不过既然人们为了获取电灯新产品信息和优惠信息等而下载一个APP,那么必然也需要专门下载一个牙膏APP、插座APP、水杯APP、书架APP、椅子APP甚至椅子上专用螺丝钉的APP。

这样一个正常的消费者估计需要下载2000多个APP。

但是这可能吗?这种现象会出现吗?

应该不会出现——消费者可能并不像照明公司的人一样关心电灯,估计不会专门为了了解电灯资讯而下载APP。

既然这样,怎么可能会成功呢?

而且这谁都知道,估计95%的APP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嗯,公司的团队能力低于APP界的平均水平,而且也几乎不存在用户需求,但是为什么他仍然觉得自己能成功?

很奇怪是不是?

其实这个CEO的坚定信心从这件事情拍板的那一瞬间就决定了:既然我我已经拍了脑门决定要其做这件事,那么我一定人认为这件事会成功的。

这个有点像有些赌徒下注之后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一定会赢:既然我已经做了这个决定,那么我会把这个决定坚持到底,我甚至会为这个这个决定加注。

简单的说,就是一个人有保持和之前决定相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某个决定,选择了某个立场,就会有一种压力迫使我们(或许是外部,或许是内心)让自己接下里的行为和之前的决定保持一致。我们会维护我们之前的决策,即使那个决策在现在被专家告知不怎么明智。

这种效应叫做一致性原理。

我再举个例子你感受一下:



我在初三的时候我妈为了奖励我所谓的好成绩,决定给我买一只MP3。

在逛第一家店的时候,我看中了一直金属外壳的播放器,感觉是挺不错的,不过要价是160。在还价的时候店主分文不让,我妈觉得这个太不会做生意,所以就决定去别的店看看。

蛋疼的是看了好几家之后,最后发现:还是那家店的播放器好。

那个叫一个郁闷啊!







实在话是真的不是在乎那点钱,但就是拉不下去那张脸,就是难受。

因为我要保持我的言行和之前的选择一致,即使知道了原来的自己放弃的选择是最优的而现在再次选择最优的机会。

不过这些事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让人警惕的是一致性原理还会产生一个立场偏差:

我们会为我们的立场争辩,不管我们的立场是对还是错,我们会倾向于说服别人,打败别人然后维护自己。

关于立场偏差我父亲戒烟的那件事情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又见一个栗子):



我父亲去年把烟戒了。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八九月份的时候我父亲胃疼(其实之前已经不舒服了好长时间了,一直以为是小毛病,直到八九月份病情变得严重)然后检查出来是得了胃炎。

医生说了一句话,就让他把烟戒了:你现在即使吃再多的药一支烟的作用就回去了。

然后我父亲就把他抽了三十多年的烟给戒了。

事情还没有完——自从父亲戒烟之后每次和人聊天都说戒烟好,不仅把自己戒烟的经历讲了一遍又一遍,还细数香烟的各种好处:对自己的肺好,一年到头可以节省很多开支,家人也不必承受二手烟的危害。。。反正他可以说上一大堆,简直是比专家还专家。

有一次他在吹牛的时候我看不过去了便打趣到:我说爸,你当初没戒烟的时候这些好处你也是知道的呀,怎么没见你戒烟,反倒是得了胃病把烟戒了后到处去鼓吹戒烟的好处。

然后他不说话了,打趣成功。

然后过了一会儿后他又开始吹了。

这件事其实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我爸没有早就因为知道抽烟有很多坏处而戒烟会有很多好处而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反而是因为戒烟成功后去认同了戒烟是对人对社会甚至是对整个宇宙有好处的。

他之所以会为戒烟鼓吹,是因为他戒了烟。他砸在戒烟之后为了保持和他戒烟这个行动的一致,所以他的言论和思维会偏向于戒烟,而在之前,他绝对不可能去干这些事。

他会为了他的立场辩护。

自然这种事是无害的,但是在有些场合这个偏差就有害了:一个人会就坚持他的观点(尤其是在有外部力量否定他的时候),即使那个观点是有害的——甚至会说出“我就是要这样,你想怎么样哦”的话来!

一个人的行为或者观点被反驳或者指出错误的时候,这个人的第一反应不是认真思考你给出的评价,而是在第一时间反驳你,甚至是对你进行人身攻击,以此来维护自己的立场于观点。

你买了一部苹果手机,他买了一部安卓手机,因为这,两人就能在网上用恶毒语言相互诅咒;而且,如果手机是不能退货的,那么人们在接受厂家回访调查时就会表示对它更多的喜爱。

上一代中有许多人,红卫兵时代冲锋在前被抛弃在后,上山下乡在农村一掷十年青春,现在回忆当年却充满温情与留恋,似乎那是最美好的年代,甚至情难自抑,穿上绿军装,背上绿挎包,抹上腮红,集体上街发作一场癔症。从这个视角,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种思维偏差是极其不不理性的,甚至是又有害的,不仅于己,而且于人。

日军偷袭珍珠港之后,美国政府将几十万在美日裔搬离家园,集中居住,严加看管,担心他们搞破坏。可是,直到二战结束,这群人也没有搞过破坏。

他们显然是无辜的,不是吗?

不。负责此事的德威特将军说:“没有发生破坏,恰好是将会发生破坏的令人不安的证据。”

事实和历史一再证明,不管是出现正面证据亦或是相反证据,都会强化当事人的原有偏见。

所以警惕这种立场偏差就成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当别人对你进行反驳或者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克制自己反驳对方或者直接从对方人格方面丑化对方的冲动——接着才是要认真分析对方的观点:

对方的观点是否正确?

如果部分正确,哪一部分是可以接纳的,哪一部分又是值得商榷的?

他错误的部分是由又可以改进的可能?

不接纳也不反对,对对方的观点进行中肯的评价。

自然,别人对我们提出的意见也可能是源于立场偏差而来攻击我们的,所以,认知对别人意见进行考量就成了意见重要的事情。

我们将花费一生的时间来对抗我们的大脑。


    关注 呐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