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怎么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写一个好故事

 

不少人应该有类似的困惑,就是说我的生活太平淡无奇了,所以不能像某个大作家一样写出那么有生活底蕴的故事来。这个...



不少人应该有类似的困惑,就是说我的生活太平淡无奇了,所以不能像某个大作家一样写出那么有生活底蕴的故事来。这个表述看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最近看的一本书《开发故事创意》的作者迈克尔•拉毕格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如果你年龄大于10岁,可以说已经几乎把生活的各个方面看了个遍了,你已经直接或者间接体会到了胜利、失败、爱、恨、死亡等等。所以你缺的不是经历,而是怎样辨别、珍视、塑造这些经历!

那么问题来了,要怎么辨别、珍视和塑造这些经历呢?迈克尔•拉毕格讲了很多,他的这本书专门用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我认为如果你足够用心,真的可以尝试按照书里的方法来思考你的写作。

如果你写作想往影视剧方向发展,那么建议尽量放弃文学性的写作,因为文学写作有时候不容易逃脱自我中心主义。你想想大部分时候,你是不是总是通过主角的年龄、性别和人生观来认同他们,然后从主角的想法、感觉和人生观写起,你总是用自己代入故事,这个写法就太文学了。要知道影视剧是拍摄出来,给读者看的是画面。摄像机是一个旁观者,观众只有眼睛和耳朵,所以影视剧作品必须通过言行来阐释角色的感受和需求。因此,如果你写作的时候,能够运用画面、事件和动作表达,就不要用内心独白这样的方式,这样的作品就容易和影视剧联系起来,也容易变成一个电影剧本。

很多作者朋友,有一个特点,独来独往,或者至少是那种不愿意社交的人。这样的人挺好的,但是这样的人也容易陷入一种闭门造车的地步。按照迈克尔•拉毕格的观点来说,一个人要能写好一个故事,应该能在作者、分析者、故事讲述者、听众和评论者这个五个身份中自由转换。开始写作的时候最容易犯的忌讳就是作者角色和批评者角色不分离。此时批评声音会淹没直觉和个人特色。你要首先摆脱自我审查的束缚,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那怎么摆脱呢?方法非常简单,就是与人沟通和交流。与人沟通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将那5个角色中的4个交由别人来代理,这样写作者就会明白自己的故事是不是一个好故事,或者至少知道你的目标读者是否可以读得下去。

是不是说你借鉴了电影剧本的写作方法,尽量逃脱自我中心主义,并且多沟通就能写出好故事来啊?肯定不是。如果你仅仅只是展示那些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典型的,平淡无奇的事情,那只是现实生活的复制品。迈克尔•拉毕格说:你必须发现只有你自己才能看到的,能够展示给别人的东西。所以,你的创作要有独特性。
保持独特性的方法,除了第二条的多沟通之外,还要学会收集资料。从杂志,报纸剪下任何吸引你的图片广告或者文字。记录你的梦境,这需要一点点技巧,要准备本子或者录音笔给梦到的东西记下来。看新闻,收集合适的故事素材。随身带记事本,有灵感就记录一些。

有人可能会说,那记录下来这些我怎么用啊,作者介绍了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叫做CLOSAT方法。这个单词的每一个字母都有自己的含义:

C=character,这是某个人物;

L=location,这是地点;

O=object,是让人好奇或者能够引起共鸣的物件;

S=situation,充满矛盾或者揭示性的情境;

A=act,某种不同寻常的行动;

T=theme,主题。

这个方法就是将我们收集的资料,按照这个标准进行分类。举个例子来说,你在豆瓣上感觉某个友邻很有意思,你觉得这个人值得以后写一写,那就标记它为C卡。然后你某天上班感觉路上有一个地方很有特点,觉得可以是某个电影的场景,你就拍下来,给这张照片标记为L卡。以此类推,一个印有豆瓣网字样的T恤,就可以标记为O卡。某个人约炮结果被爆并且发生了很多戏剧性的事情,这个事儿就可以简单记录下来作为S卡。某某人最后注销了豆瓣帐号,这就是A卡。你结合以上,可以将之延伸为一个与交友啊孤独有关的事情。那么青春或者孤独就可以算作是T卡。你看,经过这样的分类以后,相信你的资料本里搜集的东西,肯定有很多是能整合在一起的CLOSAT素材吧。

当你写作的时候,要写大纲,这个我的经验是有时候你写起来,事情好像和设想不同,但是如果你彻底抛弃大纲,写作会有一种无所凭借的感觉,所以尽量要有大纲。有了大纲就剩下一件事了,那就是just do it。你只有非常刻苦去钻研写作这门技术,你最有力量也最流畅的故事才可能会被挖掘出来。

我们写作一个作品,搜集那么多素材,不是真得要照搬写,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基本的写作伦理,也算是一个基本功,就是置换。你需要对真实事件进行改编和虚构。这不但对创作有益,从品牌运营的角度来看,你写的越丰富,置换的可能性越多,你也就越不容易被读者定型。
创作一部小说,塑造一个人物的时候,切忌自以为讲清楚了。这种情况比如说我们置换某个认识的人,将他作为一个角色来写的时候,由于实际的人你十分清楚,所以有时候你会混淆了你以为的和读者感受到的这两重形象。你感觉写清楚了,但实际上并没有写清楚。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还是运用工具。这个工具呢就是一个人物清单。大致的清单项目如下:

姓名:名字或者昵称。

意志力:他在做什么事情或者要完成什么目标。

外表:他长什么样子,长相何种特点,穿着怎样。

血统:阶层,家庭情况,早年经历,自我评价等等。

风度气质:情绪如何,有什么癖好,性格怎样等。

口味:是否有特殊爱好啊,比如吃的啊娱乐等等。

演讲:他声音好听么,喜欢用什么感叹词。

人际关系:有性伴侣么,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如何?

工作:他是干什么的

资源:朋友都是什么人,有什么特别的本事。

缺陷:不善于干什么,敌人是谁?

偏见:观念上有哪些问题。

你通过这样的一个项目,将一个人展示出来,那么这个人就立体了。写作的时候,最怕你觉得说清楚了,但是实际上还差很多,运用这种清单工具,你塑造人物就更加有画面感了。
你的人物创造好了,你还需要讲故事。讲故事要有冲突,你要设置一些意愿受阻的情节,这样才有矛盾。而且呢你要尽量控制好时间,这样的文字读起来就会有节奏感。你可以绘制一个情节的推进表,将故事的起承转合都设计好,大约多少字要发生什么事情。这个推进表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好的。都要根据你的故事本身来设计。比如你要写的是车祸后面对人们的影响,那么你的危机设置就可以弄在前面,着重写后面的。如果你要写的是一个需要铺垫发生逆转的故事,那么你大可以把危机放在靠后的位置。

关于故事的结构设置,作者推荐了新的工具叫三幕结构:

第一幕:建置

第二幕:复杂化

第三幕:对抗危机和解决

这个三幕结构其实可以把故事分为多个功能性的板块。首先就是情境、人物和冲突。这就是建置内容。比如一群人出海,劳工们被骗了,那么劳工与船长之间就产生了冲突。这就是建置,通过这部分内容我们一下就明白,接下来会有故事发生。

其次就是复杂化。主要人物面对发生的变故会如何呢?他们做了什么行动使得故事更加复杂了呢?你就可以详细将是什么人的什么行为,或者发生了什么意外,让一件有解的事情慢慢变得无解了。

接着就是对抗、危机和解决。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描写将故事引向最终爆发点的因素,一开始的对决是复杂化,那么最后的对决就是决定性的,这个就是第三部分的东西。

如果是一连串的故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那么每一个故事,你都可以按照这种三幕结构来写。通过这样的架构,你的故事自然而然就有了节奏感。我看过有的作者说他们喜欢给自己挖坑,然后再填。这实际上就是在推进复杂化。下的功夫是在三幕结构的第二部分里。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评估你的人物和故事。是情节推进型的,还是人物推进型的呢。这又是不一样的。从创作的角度看,情节推进相当于解应用题,把你逼到这个份儿上了,接下来怎么办?读者就会关心。人物推进就相当于玩RPG游戏,这个人贪婪,那么她就会在接下来找事儿。这个人小心,那么他就会避免很多尝试。但无论是被环境所迫,还是主角主动去做事,对推进情节来说都是有用的。


    关注 浙传电视艺术学院新闻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