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  寻找失落的工匠精神

 

向新时代的“匠人”致敬...



今天小博向大家推荐一个片子
在文青观影指南豆瓣网上
评分高达9.5
它是目前为止唯一一部
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
大型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这部纪录片记录的是一群样貌普通
但却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文物修复专家
几十年的如一日,让一件件“稀世国宝”
让中国灿烂的文明再次呈现
他们不是传奇人物
但他们的手艺却早已穿越千年
他们把毕生的经历和所学
全都用在了文物的修复和保护上
他们师父的师父是中国士农工商中的“工”
他们是真真正正“工匠的后裔”
片子共分三集
每集展现几类关系密切的文物修复
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复大师
                                               



每一集讲述一个不同的故事
第一集讲述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
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的修复




第三集为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这是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
当时在世的十六个儿子和三十二个孙子
送的祝寿礼物——万寿屏
这个铜器是寿康宫乾隆圣母的生发堂
用来储存母亲的头发
铜器表面上镌刻的纹路
展现了中国手艺人巅峰造极的做工
宫廷钟表代表了当时世界上
最先进的机械制造水平和工艺水平
钟表技艺是唯一在故宫里绵延下来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乾隆御稿箱的工艺和制式都是顶级
古人的雕漆技术都是一层一层由十二层黄
二十五层红这种最基本的雕刻基数
但这件御稿箱漆层较厚
大概有一百二十层左右
破损部分的修复难度可想而知
在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当中
老一辈的师父都是工作了几十年
他们几乎大半生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紫禁城”
他们就在那个古老的紫禁城里
父传子,子传徒
一代代默默付出
所谓“匠心”
无论是何种杂项
说到底都是手艺


看似简单,但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熬心血
很多流传千年的书画作品
它的背面往往贴满细小的折条
贴折条的手法好坏很见功力。
原裱画心经过洗、揭工序后
画心上的大小破洞断裂残缺显露了出来
在已经产生裂痕缝隙的地方贴上
相匹配的宣纸细条起到加固的作用
物修复工作不仅是文物修复者对文物修复的理解
更是一个匠人,或者说是一个手工艺术家
对“格物”的理解
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
就是以自身来观物
又以物来观自己


从中世纪开始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
就成为德国人的职业常态
时移势易,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
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
今天,德国经济结构中30%为制造业,
几乎占据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德国博世家电传承了德国工艺的“匠心”品质
130年来用完美的技术和可感知的质量
不断提高大众消费者的生活品质




    关注 博世家电陕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