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排位规则脑洞,你愿意买单吗?

 


安德森:我有一计,可安天下
Gary Anderson's F1 qualifying blueprint




F1草率的排位赛规则调整并没有赢得车迷的尊重,围场里也多有不满。格里-安德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周日澳大利亚大奖赛前,新排位赛制度的溃败成为了F1中最大的故事。这次改变并没有错。此前的排位赛制度,通过小调整和轮胎调配,都无济于事。

我此前说了多少次,所有人都尝试修补下F1,但就是没有人愿意坐下来讨论问题的本质。都是膝跳反应。但让我们假设我们真的需要改变排位赛规则。那么应该怎么改呢?

首先,如果真的快车后发,真的是解决F1当前问题的良药,那么索性按照冠军积分榜倒序发车得了。看看上周日的比赛——其实和2015年的所有比赛一样。真正的挑战就是起步。法拉利起的好,奔驰起的不好。这样我们就有慢车在前面了。

很不幸,这种事情不会经常发生。

我不是尝试去推动一个倒序发车的排位规则,但我相信车队和车手应该因为自己的单圈失误付出更大的代价。考虑2圈冲刺的平均成绩,可以让车手因为一次失误付出代价。



合计成绩的规则可不容易操作,计时系统要大改动才行。而且对于观众而言,如果错过了一部分,就很难理解排位赛进程。但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倒是不错的选择。

其实10年前,车队们运用过合计成绩的排位赛,就是2005赛季,但很快放弃了。但我设计的系统有所不同。基本上排位赛每节2个飞驰圈。所以你不能做一个飞驰,然后回到维修站干等了。

有些人或许不喜欢我的主意,然而,我想很多粉丝应该不会在意太多细节——如果真能成的话。会提意见的人,反正都是核心车迷,但F1需要的是激励一些新车迷。而这就需要观赏性。

如果有2圈冲刺,那么赛道上的活动就更多了。赞助商,观众,电视观众,车队,车手,都会满意的。这样他们就能一直斗到格子旗挥动了。

但F1车队似乎更喜欢将头埋在砂砾中。那些真正管事的,似乎视野非常狭窄,他们假设自己懂得一切。这一次排位赛闹剧就是典型。2017年的规则改变也是相同的——但那事情以后再说吧。



现在,我们想要的是快速修复排位赛制度,但又不回到从前,目的只有1个,保证尽可能车多。同时也要让车手为自己的失误付出大代价。

我的提案是基于车手在排位赛中做出两圈最快成绩的平均。为此,我们先要假设最糟糕的情况。如果一圈大约耗时1m40s,那么出场和入场圈要1m50s,那么完成1个计时圈需要5分半。

然后,进站更换轮胎,大概需要6分钟。加上2分钟的出场圈,那么在他飞驰圈冲线前,大概需要8分钟。

显然,你可以缩短这一过程。比如连续2个飞驰圈。然而这是由车队自己做的策略决定。同时我们要求整个练习中不允许油料回补,同时排位赛依然分割成几个阶段。

这意味着,车队和车手们都知道——我想他们肯定能明白——那就是Q1到Q2,再到Q3,至少需要18圈的油料。所以那些冲击Q3的赛车,会理论上携带更多的油料——其实是对他们速度的变相折扣
然后我们继续脑洞


Q1 ——  22分钟,22辆车

以Q1的2圈平均圈速来衡量排位,此前的任何罚退起步处罚,直接在Q1中应用。最终排名靠后7位的车手被淘汰:

A) 那些只完成1圈成绩的车手,如果有同样情况的车手,可以以离开Pit的先后顺序排序;

B) 基于成绩最慢的7位车手;

C) 那些被处罚后,落到最后7名的车手。

使用这一规则,允许22辆车,至少需要跑132圈,基本上等于每10秒就有一辆车冲线。接下来是7分钟休息。



Q2 ——  15分钟,15辆车

以Q2最快的2圈平均成绩计算排名。Q1上获得的任何排位处罚,也直接应用在Q2,被淘汰的车手将是:

A)任何没有做出2圈Q2成绩的车手,如果遇到2位车手没有做出成绩,就以Q1的位置来排序;

B)最慢的5位车手被淘汰;

C)受处罚后,退后到最后5位的车手。

所以,15辆车,最少需要90圈冲刺完,也就是每10秒有1辆车过线。接着是6分钟的休息。



 Q3 ——  10分钟,10辆车

Q3也是以平均2圈的成绩来计算排位。Q2获得的处罚,可以被直接运用在本节排位赛:

A) 任何只完成了1次排位赛的车手,如果超过2人,则以Q2成绩入账;

B) 2次单圈的平均圈速;

C) Q2受到处罚入账。

所以至少需要60圈,你需要每10秒一个冲线。



就像我说的,老的制度也不是太糟糕。就是要增加大家上场次数就可以了。但我们大家都知道,真正的问题是——到底需不需要排位赛?
微信号:HUPUsc



虎扑赛车——最赛车的世界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虎扑赛车


    关注 虎扑赛车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