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天空中的星星们都在干什么呢?

 

天上星星多,挤挤。...



前阵子看《人民的名义》,写了个小科普贴,蹭上了热点,接着这个热乎劲儿,和大家聊聊最近经历过的一些天文圈的牛叉事件吧~

前段时间,我在国家天文台的张超老师(自行想象一红衣帅哥,已婚)所组的微信群里看到一条消息,说有天文学家提议,修改对行星的定义,把冥王星再拉回行星队伍中来。


我去!这...是在玩我吗?从小学就记牢的九大行星,前几年刚被替换成符合行星三大标准的八个。背那个标准累得我死去活来,这回又要换标准了?

那个新闻还说新的行星定义比较宽泛,最终会使得太阳系的行星数量达到一百多个...
Are You Kidding Me?!

我首先脑补了一下那些研究星相命理的人以后要怎么给人讲解星盘:
本周:金木水火土天海冥blablabla、阋神星如此如此、谷神星这般这般、鸟神星进入某某宫、妊神星结束逆行……(这得先拜郭德纲为师练练相声贯口才行)


然后我@了张超,说:“超哥你看,这个题材适合你们做活动吗?”——当然,这新闻只是介绍了这个提议,并没有最后板上钉钉,我是在跟他开个玩笑。

我这么开玩笑,是因为在此一周之前,我刚参加了由他所主持的,国家天文台跟腾讯联合搞的梅西叶马拉松活动。

所谓梅西叶马拉松,就是在一个晚上之内,用望远镜看遍110个梅西叶天体。

梅西叶天体是一些被称为“深空天体”的东东,具体地说,就是一些星团、星云和星系,有别于平时晚上看到一颗一颗的星星(假设平时你能看到的话)。

说起这个活动的来历,还要从牛顿牛老爵爷写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的年代说起——
哈雷老师根据这书里的数学和物理工具,分析出历史上出现过的几颗大彗星应该是同一颗的周期性回归,并将于将来某一年再次回归。但是后来哈老师撒手尘寰,驾鹤西游,没能等到这颗彗星重现天际。

到预言彗星回归的那年到来时,哈雷老师已经逝世十多年了,一大波科技宅男们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纷纷掏出望远镜满天踅摸,想看看到底是能找到这颗彗星呢,还是他的预言落空而被人怼。

最后的结果现在大家是知道的:真有人看到了这颗彗星在规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地点出现了。于是就拿这颗被哈雷老师双规了的彗星来纪念他,称之为哈雷彗星。
接下来就要谈到法国的梅西叶老师,他也跟着寻找哈雷彗星,顺带找找有没有别的彗星。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些看起来模模糊糊的天体,这是不是什么别的彗星呢?
看过我上一篇谈孙连城“胸怀宇宙”的望远镜的朋友应该还记得:有好多天体是非常暗的,即使有了望远镜也看不清。要得到清晰照片还得用相机长时间曝光。

可是那个年代没有照相机,梅老师的望远镜口径也就5~7厘米(跟孙连城家的口径差不多哟!),只能看到一团糊影,要反复观察才能鉴别出来,彗星绕着太阳转,持续观测就会发现它们在运动,结果它们不动,那就说明不是彗星。

梅老师在这些目标上花费了不少时间,后来他一拍大腿:哎呀,我何不编个表把这些天体都记录下来呢,以后寻找彗星的人就不必浪费时间了!——这就像那个著名的的故事,在淘金热的过程中,真正淘到金而发财的人没几个,在旁边卖水给他们的却发了大财。

梅老师在后来的岁月里就和他的朋友一起,编了一份星表,记录了一百多个看起来模模糊糊,但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的天体,称之为梅西叶天体。
排在这份星表第一号的 M1,是金牛座的一颗超新星爆发遗骸。我国北宋年间有记录到它的爆发,称其为“天关客星”。


这堆天体在天球上分布的并不均匀。到后来,人们发现有一片天区里没有分布,大约每年的三月底四月初,太阳就会走到这片区域。我们知道太阳的亮度很大,有它在,它周围的天体就别想看了。那它走进这片区域区域时,就不影响人们看全梅西叶天体。

于是天文爱好者选择在这个时段的晴朗无月夜,从太阳下山以后开始,到第二天早上日出之前,用一整夜的时间,把梅西叶天体都挨个儿看一遍(不准使用带自动寻星功能的电动装置)。这项考验耐力、操作和对天体熟悉度的活动就被称为“梅西叶马拉松”,简称梅马。

今年三月底,张超组织去兴隆的梅马活动,拉我一起去,可是那时候天气不是很好,我在犹豫去兴隆还是去另一个观测点。
兴隆观测站的LAMOST望远镜


他说:我给你个肯定会过来的理由,可以见证历史的!
喔?那是什么?
他一言不发,并给我扔了一个像是望远镜的外包装盒让我猜。

说实话我对望远镜的整体行情并不太熟,也就是某宝价位在五六百以内的能有点印象,比如这样的:



看到他扔来的高大上的包装盒上有点线索,赶紧查了一番,发现是在某宝售价¥78000 的一款施密特望远镜,而且国内还没有现货,需要海外代购。

我颤抖着把截屏发给他问:难道是这个?焦比只有2.22的?

焦比也是望远镜的重要参数之一:焦距除以口径的比值——在摄影圈,评价一个镜头也用到这个参数,叫做“光圈值”,光圈值的数字越小,进光量能做到越大。

比如孙连城那个玩具望远镜,被朋友刨出来参数是70060,意思是焦距700,口径60,那么焦比就是11.6——差不多可以理解为如果你拿它当相机镜头用,光圈只有11.6。张超老师借来的这台镜筒的光圈能开到2.2,进光量能达到前者的25倍多,在黑夜里看暗弱星云那就非常爽了。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吓唬我的机会:我们把焦比改到了1.5



咣当!我听到下巴掉在地上的声音……

我知道年初象限仪流星雨的时候,他们跟腾讯合搞了一回流星雨视频直播,那这次是要——直播梅马?
天呐噜
在讲孙连城那个帖子里我介绍过,要拍到深空天体,需要长时间的曝光,
而要做视频直播,粗略估算拍摄每帧画面的时间最长是1/25秒,
提高摄像机的感光度固然可以缩短拍摄的时间,但是提得太高就会出现严重的噪点,降低画质,影响观看效果……

这个原本看起来没法实现的极端拍摄需求,如果有了这么个牛逼的镜筒助力,再加上质量好的高感相机,就不是完全没法解决了...

于是我不再犹豫,果断参团去见证这个科普史上的重要时刻。在随后的过程中经历了天气阴晴雨雪三翻四抖的来回变化,但最后的观测之夜还是顺利看成了。

梅西叶天体并不个个都好看,所以我们没有跑完梅马全程(天文观测也是个要看颜值的活动哈)。重点挑了那些声名显赫,在江湖上德高望重的来观测(有点像看水浒,梁山好汉虽然人数众多,有动人事迹的就那么三四十个),另外还看了不在那份列表上的加州星云、面纱星云等等。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我甚至裹上了以前去北极的抗寒装备,才避免被动得哆哆嗦嗦。经历了这么炫酷的观测之夜,感到增加了不少胸怀宇宙的经验值,人生也更圆满了呢。



第二天凌晨,观测平台旁边的水洼里冻起来的冰花
观测完了之后,大家说说笑笑,这流星雨和梅马都直播过了,下回直播什么?八大行星吗?那个需要另外参数的望远镜,一时不太好弄,而且数量太少了——所以后来我看到有一百多颗的行星的消息就赶紧发给了张超老师 ;)

现在这个直播的精编版,大家可以点文章最底下“阅读原文”的链接去感受一下。

目前已经过了跑全梅马的观测时段,不过如果只跑个半马或者只看那些“声名显赫”的深空还是可以成行的,去参加星缘山风队组织的春季星空大会,到华海田园再看个小梅马。

华海田园就是前面我提到纠结于去兴隆还是去另一处的观测点,那儿有个18英寸的dob望远镜,到时候有机会可以试用(还记得我在上一个谈孙连城望远镜的帖子里介绍过大口径望远镜的威力吧)。回头我再通报这次观测的进展,这次就先聊到这里~

我们去年五一在华海拍的照片,图中绿光为根据“光路可逆”原理,用激光笔从目镜中射入打向天空的效果
本期文中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及部分自加工
------------------------------
二维码长按可关注
马褂哥哥
的微信号:
 myAstro
中国国家天文
Chinese National Astronomy
微信号:chineseastronomy
《中国国家天文》杂志由国家天文台主办。
本刊面向广大公众,关注天文与人文相结合,
提供科学性文化性艺术性、收藏价值兼备的天文学内容及文化生活。
中国国家天文愿与你一同守望宇宙星辰。
新媒体投稿:cinastronomy@163.com   
纸刊订阅请洽:1591082531


    关注 中国国家天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