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通快递股东回乡收笋在畲乡重构山村农产品商业模式?

 

从鲜笋到笋干,成为当地村民周而复始又不可或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山的地方,就会有笋】

夕发朝至。

露头于海拨700米高地的桐庐畲乡莪山高节竹笋,终于搭乘着互联网平台,下山了!——在江浙沪包邮的地区,晚上发货,第二天早上就能送到买家手中,甚至连根部沾着的黄泥土,还是湿漉漉的。

这种“尝鲜”的卖笋方式,似乎成为敲开封闭山门的前奏——每天大约有一万多斤笋,在莪山畲族乡中门民族村发往全国各地,换作在以前,村民家的笋,要等着人上门来收货,而后再等着市场估价,这种几十年流传下的脱节的商业模式,远不如高节竹笋一夜出土那般迅速。
天微亮,先挖笋


【不到清晨7点,高节竹笋早市】

在大山还只能看到轮廓的时候,陈泉方就拿着两个蛇皮袋,出门了。

他看了下手机,刚过5点——这是他的挖笋时间,几十年下来,已经墨守成规般准时。在接来两个小时,他大概可以收获100多斤带着黄泥的高节竹笋,当地人称之为“黄露头”,意思是刚从黄泥里露出个头。

挖笋是门技术活,也是门体力活。陈泉方说,“你不去挖,笋长高了就变成了竹子,挖得越多,土壤越松,长得越多,这样前后要持续一个月左右。”
【摩托车,电瓶车,三轮车……村民带着笋鱼贯而入】

7点左右,陈泉方就下山了,摩托车后座捆着两蛇皮袋“黄露头”——换作在以前,他要么在村口等人来收,去年的价格,大概是8毛钱一斤;要么直接送到村民汪杏彩家,她家收笋已经10多年了,但先要记账,钱等笋卖掉后,第二天再结。

陈泉方习惯于此,多年来也对这种买卖方式并无异议。直到前几天,村里忽然来了一批穿绿色短袖的人,他们把高节竹笋的报价喊到了一块钱一斤,并且还能马上付钱——他马上选择,把挖下山的笋,送到了他们这里。
走网路,货钱两清


【早年走出去的中通股东徐洪军,是这次收笋事件明着的推手,当地人称,徐洪军,以前也是收笋收年糕的。】

穿绿色短袖这批人的“带头大哥”,叫徐洪军,也是莪山人,14年前跑出山门,加入中通送快递,成为当时公司的股东之一。

当地人知道徐洪军的底细,“他以前就是春天收笋,冬天收年糕的,后来跑出去干快递了”,徐洪军似乎并不回避这些,而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过往,促使他成为此次收笋助农活动的总协调人,“我以前出去时候,这些笋也是1块钱一斤,现在有时候还不到这个价格,所以决定,帮一把村民,至少帮他们找到销路。”

事实上,在“中通优选”这个平台上,莪山高节竹笋非常好卖,“三天就卖了8万多斤,最北到吉林,最南到成都、云南,”平台负责人陶俊说,“有些新疆和西藏的订单,我们都没敢接,为的是要确保客户能在36小时能拿到用冰袋装着的笋。”
【这三天从桐庐莪山发出的高节山笋,有8万多斤】

不过,徐洪军对收笋的标准,也重新下了定义。“长度要在28到32厘米之间,直径要在8厘米以上,必须要保证质量,才能把莪山高节竹笋的品牌打响。”这种从未有过的标准,带来的直接变化是,笋被选中过磅后,村民直接按一元一斤拿钱,货钱两清。

徐洪军说,我们要按这个价格收一个月,也就是整个高节竹笋的出土周期,“我们把这个价格稳在这里,周边笋的价格,就不会像往年一样,一天天往下掉,到3毛钱5毛钱一斤时,最后大家都不愿意挖了。”
“山哈”,一个畲乡的共享品牌


【此次使用的“山哈”品牌标识,来自莪山畲族乡政府统一注册品牌】

在徐洪军他们发往全国各地的高节竹笋,这次全部打着“山哈情”的品牌标识。

“山哈”,即为畲族之意——在莪山这个浙江最大的畲族集聚地,“山哈”一词,已被当地乡政府注册为商标,成为一个农产品以及旅游产品的集体共享品牌。

莪山畲族乡乡长雷启迪说,“‘山哈’这个商标,是我们花大力气打造的一个地方品牌以及少数民族品牌,只要是食品安全审核过的农产品,都可以用,现在像我们的红曲酒、黄金粽,都卖得很好,而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把农产品卖出山门,让农民们增收。”
【从鲜笋到笋干,成为当地村民周而复始又不可或缺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此次“山哈”品牌和“中通优选”的联姻试水,似乎也是村民们乐意看到的“喜事”——今年杭州市两会期,莪山90后人大代表蓝芳提了个建议,“希望可以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借力电商平台,把当地的农产品卖出去。”

没想到,这种中肯的建议,和当地政府以及“发达的了那批人”想到了一块儿,蓝芳说,“以前卖笋是一年不如一年,但现在中通优选来收笋了,至少让人看到了希望,我们也想更多农产品可以借力网络平台走出去。”

昨日中午,仍有村民络绎不绝往中门民族村送笋,三轮车后面装着好几蛇皮袋子,“听说这里的笋收一块钱一斤,就送来了”,问他从哪儿来的?“横村”——从横村到中门,起码有8公里路程。






    关注 读城杭州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