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零售业O2O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中国实体零售业在经历早期的B2C电商试水后,开始感触到互联网转型的机遇来源于O2O模式,即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购买的需求。...





2014年-2015年,O2O(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从互联网到实体商业甚至蔓延到整个社会都无所不谈的最热词。



最早来源于美国的O2O概念,是指线下的商务机构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2010年8月,亚历克斯·兰佩尔在全球著名的美国科技类博客网站首次提出O2O概念,其中有三点核心提示:O2O商务的关键是在网上寻找消费者,然后将他们带到现实的商店中。支付模式和为店主创造客流量的一种结合(对消费者来说,也是一种发现机制),实现线下的购买。它本质上是可计量的,因为每一笔交易(或者是预约)都发生在网上。

可见,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就可通称为O2O。但是,在迅速被抬高的O2O风口下,资本寒冬的到来和各种概念的兴起、无效的需求也迅速让O2O遭遇“早衰”,流传坊间的“O2O死亡名单”一直未曾停止添续。

但是,在谈论O2O之前是不应该缺乏主语,即谁的O2O?在BAT们加剧抢占生活服务业O2O入口,诸多创业公司炮制各种不知所云的上门服务又被市场无情拒绝后,零售业的O2O实则并未遭遇寒冬。

应该说,O2O模式本就更偏向于线下,更利于消费者,因为有现场的消费体验而让消费者感觉消费得比较踏实。而对以消费为核心的零售业而言,O2O从来不是一个伪命题。



也是从2013年开始,中国实体零售业在经历早期的B2C电商试水后,开始感触到互联网转型的机遇来源于O2O模式,即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购买的需求,实现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等多个能与消费者接触的“触点”来整合销售商品和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无差别的购物体验。O2O的另一种定义就是全渠道零售(Omni-Channel retailing)。

但在实现全渠道的转型中,零售业就面临着实体渠道、电子商务渠道和移动电子商务渠道的彼此冲撞?线上线下如何平衡,谁主谁次?跟踪观察实体零售业全渠道实验的历程,可以发现从2009年起步至今的互联网O2O全渠道转型都经历了线上线下各自为战——线上线下打通整合——线下实体为主线上为辅、线上服务线下的主次分明的战略进化。

而实体零售企业在转型中愈发认识到提升商品力和供应链效率是全渠道建设的根本,全渠道的核心在于商品和服务。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比中国零售业历经更为长期的进化演变的美国零售百强反映出的特征是,包括沃尔玛、克罗格、好市多、家得宝、塔基特、沃尔格林、CVS等大型零售商之所以能长期位居美国零售百强榜单前列并占据着绝对优势,就在于它们有能力时刻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这其中就包括消费者网购、数字化互动的需求。



不管想不想,全渠道零售是所有零售商都要面临的新现实。只有做到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才能在竞争中不被淘汰。纯网络零售商的缺点在于缺少与顾客紧密交流而形成的顾客忠诚度,这只有通过实体购物体验才能养成。而纯线下零售商也无法创建出一种消费者为完成购物目标而进行商品浏览的舒适体验。

同时,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零售业走过了延续十年的“黄金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活跃发展的受益者,零售业在告别曾经的三方面红利: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红利、中国城镇化带来的红利以及中国消费人口基数庞大带来的人口红利。零售企业之前得以盈利的成功经验似乎难以再奏效,必须借助互联网启动全新的盈利模式,而中国零售业的一次重大颠覆已经到来,这是由无数的点击、实体店的便利性、社交购物和个性化品牌体验所推动的。

当我们谈论O2O时,我们实质上是在谈实体零售业对旧有经营模式的自我革命。


    关注 店小伙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