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广播大会随想:广播——赢定自己,无须证明

 

如果广播人能够在新的系统中获得新生,又何必非得转身为传统广播证明?媒体自身的解构与重新建构,将会带来广播在新的生态中的新生。这兴许也是观念的一种解放。...



书接上回:亚洲广播大会的启示:Life writes the best stories

意料之中,听到广播同仁在不停王婆卖瓜一般念叨广播的优势——及时性、普及型、移动性、互动性、权威性……诸如此类。似乎是说给别人听的,带着一年一度资源推介会的气势和惯性;又似乎是在给自己壮胆,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拼命给自己找到坚持初心的理由和迎头赶上的信心。近些年来,越是媒体竞争激烈,越是舆论唱衰广播,越是能听到广播人的这种论调,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试图给自己证明。

无论如何,广播还是在努力争夺市场,争夺新兴受众,传统平台也好,新兴平台也罢。新兴受众代表着消费的方向,代表着客户的念想。在新兴受众眼里,传统意味着守旧,意味着顽固,而他们的兴趣点却在另外的平台,BBS、博客、人人网、微博、微信、视频直播平台……也许今天是这个,明天又是另外一个,他们很难从一而终,而技术发展也不给他们从一而终的机会,于是新兴受众像超级玛丽一样,不停蹦跶,在蹦跶中获得力量,也在蹦跶中回避问题。广播也蹦跶着赶集式地往前挤,拔光身上的毫毛,将自己变成了大花脸:程达尤金在此,留下买路钱!

蹦跶过了,有人提出来,喧嚣沉淀,还是要回到初始,回到自己的舞台。广播不能忽视自有的优势,那就是内容,要利用自有优势并强化自己的优势,尤其是在媒体融合的当口,开发可信的内容。一位专家提到,广播的可信度在85%左右,而网络不到30%。显然,这是做好广播内容的信心基点。“传媒聊斋(RadioForum)”斋主也认为,媒体融合的初衷,是要善用资源,做大做强传统平台的优势,增强舆论引导力,而不是刻意去与资本背景的移动互联网一竞高下,毕竟资金、技术、平台、机制等各方面都受到制约。

强化内容,就是真的要回归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命题上来。内容裹挟的元素多元,罗马尼亚的电台做书展,印度的公共服务广播传播知识,鼓励科学、教育,为妇女赋权等。这些内容也许不应景,甚至逆潮流、反向而动,在不起眼的角落、无人喝彩的领域持续“经营”,召唤一种社会精神的回归,从而赢得社会尊重与受众的反思,转而投入对民族、对国家、对未来的信仰与坚守,这种价值远非收听率、经济指标所能比拟,这种价值是社会文明的丰碑。

即使是赶移动互联网的大集,也应像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副台长、总经理黄信在亚洲广播大会上表达的观点那样,广播人在通向移动互联网的途中要有自信。推进媒体融合,产品也好、工具也罢,核心是吸引用户对具有电台特点的媒体融合平台的关注,而这种平台本身,也是与互联网“大路货”明显区隔,在互动过程中沉淀用户,吸引用户,打造出一种新的模式:与电台有别,却紧密相关;和社交媒体交叉,却自成一统,独具电台特色。在此过程中,广播没有刻意驱赶用户到广播的平台——越是新兴受众,对这种“驱赶”越抱有本能的敌意,要在顺势而为的过程中创造一种新兴的动能和价值,这就是一种新的系统。如果广播人能够在新的系统中获得新生,又何必非得转身为传统广播证明?媒体的形态改变,媒体的功能改变,也许将会带来媒体自身的解构与重新建构,未来必定可期;而广播在新的生态中将获得新生。

来一趟”传媒聊斋“不容易,再聊个十块钱的:

亚洲广播大会的启示:Life writes the best stories

广播+报纸,算是“融合”吗?

“互动”与“主持人”,广播媒体融合的两大关键词

广播VIP:忘掉“V”也是和papi酱一样的好IP

广播与“智能家居”的距离

广播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Copyright © 2015-2016 涂有权 (微信号:golover)


    关注 传媒聊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