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跑诺贝尔文学奖21次,他一定是全世界腿最细的人

 

众多诺贝尔奖作家的偶像,却21次与诺奖擦肩而过。...



人 / 生 / 如 / 是

我们在同一片沙漠里,在寻找的也许是同一眼泉水,但却相互看不见,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格雷厄姆·格林《恋情的终结》一说起诺奖陪跑,如是君都开始心疼村上大叔。

但实际上,常年陪跑诺奖的文学大咖有很多,公认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无冕之王”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格雷厄姆·格林。
从1950年首次获得提名起,格林与诺贝尔文学奖开始了一段“旷世虐恋”。 直到1991年去世,21次被提名,21次铩羽而归,“倒霉的”格林始终未染指这顶文学桂冠。

好在格林对于得不得诺奖并不十分在意。他早已盛名在外,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当过间谍,游历过世界上最危险的战乱之地,著作等身的他不缺荣誉、金钱和恋人,是一个神秘又浪漫的畅销书作家。

而且,换个角度来说,21次被提名,这不正说明了格林的作品长久不衰吗?
01
近在咫尺的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瑞典学院解密了50年前的诺贝尔委员会议事记录。记录显示,在当年的候选名单上,呼声极高的格林排在名单的首位。

评委安德斯·厄斯特林评价他是“一位成熟的作家”,整体成就很高,最近的一本小说《一个自行发完病毒的病例》(1960年)如今看来也是最著名的严肃小说之一。种种迹象表明,格林马上就要将大奖揽入怀中了。



但诺贝尔文学奖是复杂的。除了成就,评委们还得考虑文学版图上那些“老少边穷地区”,所以当时少有人知的前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后来居上,他“以史诗般的力量,汲取其祖国之历史,挖掘其主题,并刻画人类命运”,因而获得了196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这一次,格林与诺奖咫尺之遥。此后30年,直到去世,格林始终未能再近一步。

个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他写的书是在太畅销了,本人知名度太高。

1980年,《伦敦星期日时报》采访了当时瑞典文学院的三位评委。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把奖授给格林时,其中一位评委阿图尔·朗科维斯直言不讳地说:“格林太受大众欢迎了,再说,他也不缺钱。”

也就是说,既然你都这么受欢迎了,而且也那么有钱,那就没必要再推荐了,把机会留给那些“默默无闻”的文坛遗珠吧。
第二,他在“消遣文学”上下了太多的精力。

格林曾说,诺贝尔文学院认为自己不是“严肃作家”。熟悉格林的人都知道,他既写过如《权利与荣耀》《问题的核心》《文静的美国人》等严肃文学,也写过大量的侦探、间谍类型的消遣小说。而且,格林还打破了其中的界限,将类型小说注入了媲美严肃小说的文学性。他既获得过纯文学大奖——“耶路撒冷文学奖”,也获得过美国推理作家协会最高荣誉奖的“大师奖”。

除此之外,如和他同样够格的人入围、偏见和运气等等,都是影响因素。

有趣的是,虽然格林没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但在被他圈粉的人中,有不少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威廉·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等等,他们都把格林当做精神导师和偶像。其中,格林最著名的迷弟,就是马尔克斯了。
从大学起,马尔克斯从就沉迷于格林的小说。

“格林是读得最多、最认真的作家之一。我喜欢他所有的书。”

马尔克斯(左)与格林
在获得1982年诺奖后,马尔克斯曾这样说过:

“虽然把诺贝尔文学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地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雷厄姆·格林的书,我可能写不出任何西。”

有人戏称,马尔克斯除了写作,就是对格林花式“表白”。
02
堪比好莱坞大片的传奇人生


都说好奇心害死猫,格林偏偏不信邪。

哪里最乱、最危险、最刺激,他就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去哪里。1935年,30岁的格林第一次离开欧洲,开始了长达四周的非洲内陆探险之旅。在非洲,他需要徒步穿越长达350英里的森林,沿途要面对无数的猛禽走兽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他说:

“造访扰攘不安的地区成了我的习惯,不是去寻找写小说的素材,而是去重新获得不安的感觉。”

格林最喜欢的,是那些被他称为“最原始和偏远的地区”——非洲、墨西哥、越南、古巴、中东等等。他还是穷游的好手,一路上拉琴卖艺,把英国和欧洲各地玩了个遍。

这些还不够刺激,格林还要玩一把“跨界”。不过,他既不是去当歌手也不是演电影,而是经过家人的介绍,当起了间谍。
1941年至1944年,格林曾为英帝国的军情六处(M16)效力,也就是007系列电影中特工詹姆斯·邦德所效力的陆军情报局。格林读过公学,兄长是BBC的高层,妹妹毕生效力于军情六处,背景相当良好。在不长的间谍生涯里,格林的任务是负责在塞拉利昂的针对德国情报机关的行动。而格林的上级,就是冷战时期大名鼎鼎的双重间谍、传奇人物菲尔比。
格林丰富的冒险经历,为他的许多小说做了铺垫,比如《问题的核心》发生在塞拉利昂,《权力与荣耀》在墨西哥,《我们在哈瓦那的人》在古巴,《文静的美国人》在越南。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书,都受到过格林小说的影响,里面对墨西哥、古巴等热带国家风土人情的描写,教会了马尔克斯“如何探索热带的奥秘”。

而在菲尔比等“鼹鼠”叛逃后,格林仔细搜索了有关他们的记忆,对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揣摩。加上自己拥有间谍工作的实战经验,都为后来的间谍小说积累了更真实的、一手的丰富素材。
03
16年婚外情造就的“格林情话”


在格林的一生中,大概有5个恋人真正走入了他的生活。除了妻子薇薇安,对格林影响最大的女人,恐怕就是凯瑟琳·沃尔斯顿了。
拍摄于1927年10月15日
格林与薇薇安的婚礼
凯瑟琳生于纽约一个富裕家庭,18岁嫁给英国工党上议院的一个议员——亨利·沃尔斯顿,而且他还是个百万富翁。但是,丈夫的英国老派绅士性格在活泼好动的凯瑟琳看来十分无趣沉闷。当她读过格林的书后,受他的影响,想皈依天主教,要求格林去做她的教父。格林答应了,但因为洗礼那天有事,他让妻子替他参加。在听妻子回来描述凯瑟琳的美貌之后,格林心动不已,便借口去看凯瑟琳和她丈夫孩子,两人眉来眼去,暗生情愫。
格林与凯瑟琳·沃尔斯顿


格林和凯瑟琳看上去是天生的一对:凯瑟琳不愿受常规的束缚,曾穿泳装出现在社交舞会上;格林也受不了单调的生活,所以才会寻求冒险和刺激。两人相恋后,跑去远离尘嚣的阿基尔岛上度过了三个星期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除此之外,还去过意大利的卡普里岛、柬埔寨的吴哥窟,去过格林的好友、匈牙利导演亚历山大·科尔达的游艇,去过伦敦、巴黎、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旅游,进酒馆、去教堂、漫步爱尔兰香农河畔,欣赏戈尔维郡港口和西点的夜景。

这段恋情持续了16年。格林这样赞美它:

“我只相信蓦然出现的爱情,如同开启一片明净的天空......因为我们爱得凶猛、来得突然,像是一个参战者,我无法设想一种爱情,来得平平淡淡,去得也不留痕迹。”

在圣洁宁静的阿基尔岛上,在凯瑟琳爱情的滋润下,格林开始了《恋情的终结》——这部唯美的“格林情话”的创作。这本书以男主人公、作家莫里斯的第一人称视角,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他与有夫之妇的莎拉相恋。在一次空袭中,莫里斯险些丧命,莎拉居然离他而去。莫里斯认为她有了新欢,顿生嫉妒和猜疑,便雇佣私家侦探跟踪莎拉,最终得到的结果却让莫里斯感动、内咎不已。
《恋情的终结》穷尽了爱情中所有的情感。爱情是什么呢?难道仅仅只有爱吗?不是的,爱情里还应该有刻骨铭心的嫉恨,撕心裂肺的后悔以及无法重来的错过。书中,莎拉在日记里写到:我要平平常常的、堕落的、凡人的爱。但是,丈夫因忙于工作两人逐渐疏远,而遇到自己真正的爱人之后,他又是个充满猜忌的人。在不正确的时间遇到了正确的人,除了错过,还能有什么结局呢?
《恋情的终结》改编的同名电影海报


《恋情的终结》可以说是格林自传性质的小说。在出版之时,很多人立马就能看出,书中很多情节就是在写他和凯瑟琳之间发生的故事。可是一开始这本书并不受评论界的待见,格林也曾不想出版这本书。但在出版之后,威廉·福克纳对它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我这个时代里最真实也是最感人的长篇小说之一,在任何语言里都是如此。”

自出版后,《恋情的终结》一直稳居各类经典爱情小说榜单前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2015年,《恋情的终结》同时入选了《卫报》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0部英语小说以及BBC有史以来百大英国小说,成了许多人必读书目清单上的一员。

最后,引用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对格林的一段评语,深以为然:

“格雷厄姆·格林在这些作品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领土——格林亡国。他把这些故事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吸引了千千万万的读者。”

我在茫茫书海中等你


    关注 如是书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