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虎嗅科技董事长李岷的回信

 

如果去年虎嗅能够顺利在新三板实现做市交易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买入虎嗅科技。但现在……...



尊敬的李岷董事长:

本人长期关注虎嗅网的报道,而且可以这么说,如果去年虎嗅能够顺利在新三板实现做市交易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买入虎嗅科技。但现在,这个想法已经被虎嗅上市后的首份年报彻底浇灭了。当然,加速这个想法破灭的,还有你那封扬扬洒洒的《致投资者的信》,这也是刺激我写这封回信的冲动的直接原因。作为虎嗅的掌舵人,你在信中的扬扬自得之情,溢于言表。确实,虎嗅刚刚挂牌新三板所带来的成就感,经过一个圆满的春节的发酵,这种自我陶醉短期还真很难让人沉静下来。借着年报的机会,就公司过去一年的业绩与得失,写封信给投资人交流一下想法,这本无可厚非,但信中所展示的你在这面对这个问题时的立场与态度,本人实在不敢苟同,所以希望借这封回信的机会,谈谈一个外围投资人对于虎嗅的看法。

净利润82万,表面上增长25%,但其中的71万来自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的净利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大幅缩水近四成,基本每股收益更是稀释到让人惨不忍睹,缩水了76%。

我不知道如果你是一个普通投资人,当你看到虎嗅这样一份年报时会作何感想,但我能够从信中读到的是:作为公司董事长,面对这样一纸成绩单,在信中,你罔顾公司实际经营业绩大幅缩水的事实,还误导性地强调“80多万元的利润”,抛开挂牌期间190万的服务费不说,去年凭空冒出来的100多万元“研发投入”到底投向了哪里?而挂牌之前一年的研发投入为零作如何解释?挂牌前后研发投入出现如此大差异,到底是不同的会计处理口径造成的,还是公司实际情况的如实反映?

作为局外人,我们投资人到现在还没搞明白,或许将来也永远都不会明白,虎嗅扣非(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实际业绩到底是真下滑,还是因挂牌前过度业绩粉饰造成的假下滑!但是有一点却很清楚,我们都差点都被忽悠上当了(如果虎嗅早就可以通过新三板实现交易的话)!

当然,业绩和财务问题只是其一。其二则在于你对巨额资金理财的解释,按照你在信中的逻辑,动用大量的闲置资金进行理财,合理合法,这是避免资金闲置的浪费,更是对投资人负责任的表现,这是典型的避重就轻和混淆视听转移话题。既然这笔巨额资金一时没有其它的好用处,那它当然应该做些低风险收益稳定的投资为股东尽可能创造价值,可问题是作为投资人,我们的关注点显然并不在于你们这样做对不对或者这样做合理不合理,我们奇怪的是——作为一家创业公司,你们的账上为什么居然还能多出这么一大笔巨额资金出来?

要深究这个问题,恐怕还得从你们的上市计划说起。

尽管你在信中故作深沉(其实用屌丝的话来说,就是“装”)地表示,挂牌新三板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给自己的投资人找退出的通道,言外之意无非就是如果只是为了这两者,你们大可不必挂牌新三板。钱的问题你们当然不缺,近两倍于你们全年营业收入的资金至今还在你们账上闲置着呢!但问题是这些投资人真的不会通过新三板退吗?从你们当初接受第一笔PEVC的开始,你们不早就做好了将来有一天登陆新三板甚至创业板的规划吗?而这难道不正是你们以及你的Pre-IPO投资人所梦魅以求的?从开始启动规划到成功挂牌新三板,这个过程至少两年了吧?你们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业务转型和产品布局,可实际问题却是,当你们真的拿到了巨额募集资金的时候,你们却又没了方向不知道该把钱往哪里投了,以至于数以千万计的巨额资金长期找不到投资方向,把它用来理财当然是没有办法之后最迫不得已的出路了,你们居然还能在信中如此理直气壮!

巨额资金被长期用来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单从这一点,投资人就可以断定,从你们接受第一笔投资开始,你们根本就没有做好或者没有能力做好企业长远发展和产品规划,或者是在成功挂牌后失去当年创业的激情和勇气,不思进取,在企业转型的关键机遇面前畏缩不前,不然绝不可能出现“钱多为患”的局面,这样的问题绝不应该是一个创业公司该遇到的,你们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机会!

投资人的钱不是让你们拿去来代为银行理财的,如果是这样,他们完全可以把钱投给专业的投资理财管理机构,又何必投虎嗅?从成功挂牌到现在,四个月的时间,在明知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你们到现在没有拿出实际的转型产品,新的一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2016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投资人都在看着你们!

这就是本人作为一个投资人,看到虎嗅的年报和你的信时的种种不快,如果说得不对或有冒犯之处,还请多多包涵。


    关注 新三板小牛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