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丁义珍式”窗口 委员呼吁别把“好经念歪了”

 

我的图文...



 ■ 全国政协委员  周桐宇

在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桥段:京州市光明区信访办的接待大厅高悬着“阳光信访”的标语,接待窗口却设计得颇为古怪,令前来办事的群众站也不是,蹲也不是,外加工作人员态度冷漠,有些群众本来攒了一肚子的话,只好草草说几句了事,离开时腰酸腿疼、苦不堪言。这件事最后还是市委书记和省委书记先后过问后才得以整改。信访制度的立足点是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立场,是疏解民困民怨的渠道,在光明区却被活活“念歪了经”。

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光明区信访局低矮的窗口在剧中被达康书记严厉批评。

好的制度和政策往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取得辉煌成果的主要原因。有些政策在出台时被社会寄予厚望,有关执行部门也确实花了不少力气,但就是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般,优良的种子难以开花结果,令人干着急。啥问题?政策推行过程中遭遇了“落地难”。

如同光明区的信访接待窗口一样,有些问题大家在生活中多少都会有切身感受。人们对政策落地的期待如等待另一只靴子落地,望眼欲穿;也像打赢了官司无法执行,着急上火;更像迟迟无法兑现的诺言,容易产生怨念;时间长了,不由怀疑自己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假政策”。

在民生、就业等多个领域也不乏政策“不落地”“落地难”的现象存在。例如,为了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提出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试行办法,但很多地方仍然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导致这笔“救命钱”还在沉睡中,事故受害人的权益仍得不到有效保障。
与《人民的名义》信访窗口如出一辙的现实窗口。

政策得不到落地实行,是对政府公信力、软实力的削弱。政府的有效管理不仅仅依靠国家机器,更来自政府“言必信、行必果”的公信力。这种公信力使百姓相信政府切实在办好事、办实事,而百姓的信任就会转化成我们在管理时的“软实力”,对我们的管理起到巩固的作用。假如百姓不能感受到政策红利,那么难免会影响对政府的信心。

解决政策落地难,需要抓住关键、多措并举。一是盯住“接地”干部。政策制定之后,关键在于干部。基层干部直接决定着政策的执行情况。政策的执行情况,应与责任人的晋升和职位关联,追责是确保工作完成的托底措施;二是经常性“回头看”。对于政策的落地以及实施效果要由相关部门建立评估机制,落实跟进监督和考评。政策执行情况到底如何,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落地”,应该听听监督者怎么说。这样的机制对政策执行者有很强的鞭策力,不容其自我赦免;三是建立政策的反馈调整机制。有些政策可能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确实一时难以落地。对此,要及时反馈和调整,而不是任其搁浅,更不能互相推诿;四是加强政策的宣传讲解。政策的不落地、落地难,也有企业知晓不够充分、理解不够清晰的问题,所以要加强面向市场主体、基层群众的政策宣传与讲解。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解决政策“落地难”,要从小处、细处着眼。往大了说,有助于治国安邦,提升执政能力,推动国家发展;往实了说,有助于有的放矢,提高效率,解决问题;往远了说,有助于凝心聚力,赢得民心。

本期编辑   王文佳

—————————————————

与协商民主同行

微信号:lhsbwx





转载请注明来源

联合时报社出品


    关注 联合时报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