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传统银行从业者们

 


来源:公众号丨

莫道寻常(ID:mdxunchang)

作 者:米罗

金融从业,行走在业务与风险之间。某宇宙行原总行风险管理,现某分行网络金融部副总;国际公认反洗钱师;AHA认证急救员。



写这篇文章我的心绪是复杂的,传统银行从业们或许由此更加思索职业和梦想的选择。

大概在一个月前,我刚刚从北京落地重庆江北机场,就有朋友发来消息,询问工行侯总是否跳槽了?我微信跟侯总聊了几句,他简单确认。当晚我就写了篇文章,《放心去飞:有感于偶像的离职》,发布之后再回过头来刷朋友圈,恰恰看到侯总挂了小虎队的歌曲《放心去飞》。满怀惆怅。

三月份,正是银行开门红的冲刺期,一直各种忙碌,营销ApplePay,跟高校谈产学研,搞客群经营,直到昨天新浪网一篇《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离职》的新闻,又将我拉回这个话题。朋友圈,银行群,支付群,不断被刷屏,还有人跑到CEIBS群中跟侯总再三确认。这让我不得不想到曹操对孙权的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

银行大佬离职已不是新闻,原中国进出口银行副行长曹彤、原兴业银行同业业务部总经理郑新林、原杭州银行副行长俞胜法等都先后加入民营银行,不过曹彤、郑新林在加盟后不久就再次离职,市场谣传是什么系人马擅长窝里斗什么的,不得而知。

我自己身在网络金融这个领域,对TOP X 几家银行电子银行部或网络金融部的老总们的履历和业绩几乎如数家珍。就在不久之前,建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黄浩跳槽蚂蚁金服,出任副总裁,分管资产端业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曹、郑,还是黄、侯,都是业内口碑卓著的人物,一方面把自己的业务做到超越,另一方面对互联网金融都有近乎敏感得重视。例如曹在招商的“金葵花”,郑的“同业之王”,黄的“善融商城”以及手机银行业内第一,侯的e-icbc战略布局,在这个大圈子内,都是点赞的。评价这些人,还有一个角度,就是他们的下属,我恰好认识好多个,私下聊起来,对自己的前上司,也是佩服不已。

说句不怕得罪人的话,跳槽去民营银行这件事,愿不愿意跳是其次,有没有能力是先决条件。民营银行因为其性质,股东们是挑人的,我们所看到的最终谁谁去了哪家民营银行的结果,肯定是筛选了许多高管的。大家可以私下揣测一下,有没有你家领导?

2015年可以称为民营银行的元年。在久远之前,银行就是周敦颐口中的爱莲,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而今就貌似路边的野花朵,不采白不采从。一众民营企业家们摩拳擦掌,都想分一杯羹。心里想着,哼,以前没人贷款,而今我自己搞银行了。其实,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听说中关村管委会一开始推进“中关村银行”时,中途搁浅过,就是因为好多民营企业都想争得主要发行方,纷纷去北京市政府拜访,聊想法。

民营银行,真的不一定是香饽饽。稀有牌照是资源,牌照多了那就是激烈竞争,从蓝海一下到血海的节奏。虽然国家大方向上想引入多元资本,构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助小扶微,支持实体经济,但真正实践起来,何其艰难。民营银行相当于在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夹缝中生存。

我们对银行的吐槽,就像对公务员的吐槽是一样的,又爱又恨,爱其资源丰富,恨其就不理你。传统银行虽然戴着监管的层层紧箍咒,但资源丰富这一点毋容置疑,无论是政府背书、网点、存款,还是大客户,并且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传统银行已经搭建了稳定的科技体系,杰出的专业人才队伍,审慎的风险管理经验,树了一个高高的门槛,民营银行短时间内很难逾越。

而民营银行既然是银行,少不了监管的一套套遵循,没有网点,没有系统,没有人才,如何经营,非一朝一夕之功。同时,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越来越奔放,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以前我们觉得,你没有存款,你没有贷款,现在再看看,只剩下“你唯一缺的就是银行牌照了”,再激进一些的,还缺投行牌照。而这些,民营银行更做不了(慢慢混业经营或许放开了)。

在中国设立银行,有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就是你得有个大背景,例如国有银行背靠天安门,城商行背靠小政府,民营银行也是如此,例如网商靠着阿里,微众靠着腾讯。那么这些民营银行的现状怎样?

2015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参观微众银行时说,“你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政府要创造条件,给你们一个便利的环境,温暖的春天”。截止2015年末,民商银行、华瑞银行、金城银行、微众银行、网商银行资产规模已达794亿,负债总额651亿。其实,现在来看,各家银行也算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例如华瑞有自贸区优势,微众搞同业合作,网商搞场景信贷,等等。

对民营银行而言,有几个共性问题需要面对。

一是大小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架构,要竭力避免内部人控制。

像网商、微众这样的还好,如果中关村银行成立,股东太多,大小股东之间必然有利益冲突,股东与管理层之间也有利益冲突,有没有良好的平衡机制?

二是业务定位,要搞什么场景,要做什么客群。

我觉得江苏银行(尽管是城市商业银行)就做的很好,依靠股东做实本地商圈,联合各方搞投行。场景的问题,其实就是特色,就是差异化的问题。我有个观点,如何认清自己的特色,就是你的出身,你的环境,你的擅长,民营银行也是如此。

三是风险控制,这是必须要谈的事情。

民营银行的大方向还在小微上,小微为什么大银行、传统银行不放贷?高风险。没有人是傻子,江浙一带应该属于小微企业比较多的,在2014年就谣传小微领域的不良率奇高。高风险就需要通过设计有效的制度、研究创新的技术来对冲,如何检测这些企业的信用风险,降低不良率,这几乎是个永恒的话题。但民营银行应该也有很多可以考虑的出路,比如跟银行同业合作,跟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跟地方法院合作,跟地方税务合作,等等。其实在很多我们不是很在意的社会角落,隐藏着很有价值的数据。

四是玩法,就是业务创新了。

我还是借着互联网金融机构和银行的对比来说这件事情,传统银行重视什么?存款、贷款、中收,认为没有存款就没有一切。但实际上,负债真的那么重要吗?不见得,看你怎么玩,所以微众银行就依靠自己的技术优势、业务优势对接同业的负债(搞贷款)。这也是为什么,在互联网金融这块市场上,银行很被动的原因,银行跟互联网金融抢客户,动不动就盯着客户的存款了,但竞争到最后,发现互联网金融机构不在乎这东西,在乎的是对客户有没有增值。这就是玩法。有一个很重要的意识是,传统银行更关注于,我得到什么,我付出什么,而互联网金融机构要稍微颠倒一下,我付出什么,我得到什么。

五是克制,也就是说,别折腾。

听说有的民营银行在筹备之初,就跟股东约法三章,“三年内允许不盈利”,“别盯着规模”,“别指手画脚”。我觉得很有道理,跟做产品也是一个道理,到底要添加多少功能才能把一款产品做烂?我其实很欣赏张小龙对微信的克制,但到了今天,微信已经渐渐让我厌烦,有放弃的想法了,因为功能越来越多。不专注了,就会忘却自己的特色,走向歧路。如果规模扩张无法避免,就让扩张来得更稳健,更有规划一些。可能有些股东以为投了银行就坐等分红,的确该分红,但什么时候分,这就是权衡。

以上吧,末了欣赏一下辛弃疾的《南乡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互联网金融观察(ejr007)
您的随身互联网金融智库!
2014年度最具影响力自媒体!
2015年度十大人气自媒体!
自媒体联盟WeMedia成员!


    关注 互联网金融观察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