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父亲写给儿子的拒绝信,很特别很用心!

 



“如果孩子能从内心接受拒绝,才更懂得如何提出合理的要求。”

一个人一生会被拒绝多少次?

被朋友拒绝一起玩,被老师拒绝参加某项比赛,被学校拒绝评为优秀学生,被心仪的异性拒绝真心,被公司拒绝入职申请,被老板拒绝升职加薪……也许没人能算清。

可当我们在面对孩子不太合理的请求时,想拒绝又总会犹犹豫豫,特别是当这个请求不触犯原则,也无伤大雅的时候,心里就更犯嘀咕了。狠心拒绝吧,事后又有点小纠结;连哄带骗吧,会不会显得自己没诚信?…自我价值感低的父母,甚至还会内疚。

不过前几天我在《时代周刊》上看到一封非常特别的信,这是圣路易斯的父亲写给6岁儿子的,起因是儿子希望父亲能多给自己一些零花钱,父亲却模仿荷兰国际集团(一个财政金融集团)用很正式的商务邮件冰冷的拒绝了孩子的请求。

整封信不管是格式还是用语,都很商务范,信封上还印着“DAD Savings and Loan”(爸爸储蓄和借贷),完全是一个金融机构拒绝一个不够格的个体贷款的赶脚:



信的大意是:"我们遗憾地告诉您,我们不能为您提供20美元的贷款请求。因为在审查您的帐户后,我们发现您的资金不足,而且还有不做家务的历史记录。此外,在从圣诞节开始,您有80美元任性地花在娱乐上,这是一笔不可持续的花费,所以我们目前不能给你继续提供贷款以导致事情的进一步恶化了。如果您想反驳这一决定,您可以联系我们的投诉部门(一个电话号码)。我们负责处理争端的经理也许会说服我们改变决定。

非常感谢您选择爸爸储蓄和贷款,让我们为您提供财务服务。"看后你是不是也觉得,居然还有如此奇葩的拒绝方式!这位爸爸后来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说,自己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在早期教育中,能让孩子在离开温暖的巢穴后具备一些生活技能,以面对这个原本就很严酷的世界,其中就包括学会接受拒绝。所以他一本正经地拒绝了孩子的请求,但如果你仔细看这封信就会发现,除了有新意且冷静客观外,还有这位爸爸的智慧和爱:

1

不仅拒绝,而且说明拒绝的理由


在信中,父亲虽然用成人世界的方式很冰冷地拒绝了儿子多要零花钱的请求,但也非常客观地说明了拒绝的原因,例如儿子有不做家务的记录,说明不能靠自己的劳动换来收入;圣诞节后没有节制的支出,说明对自己的财务缺乏把控。这个信号非常重要,我想那个6岁的小男孩看到信后即使心里会暂时不爽,但在情绪上也是接受被拒绝这个事实的,甚至会反思被拒绝的理由,想着是否以后应该多做家务或者有节制地开销自己手上的钱…

最怕的就是只会说“No”但从不讲原因的父母,因为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要求不被重视或自己每次都错了,在他们心里,拒绝就代表着否定、贬低、质疑以及一切负面的东西,被拒绝后除了伤心难过,没有其他表达方式,更不会思考自己被拒绝的原因。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是讲理的,如果你能说出让他信服的理由,这次拒绝就成功了一半…毕竟,我们的每个决定,都是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2

拒绝后给孩子一个情绪的出口


有时候我们父母也挺天真的,都希望在拒绝孩子后他不哭不闹,乖乖听话,例如:

孩子:妈妈,我想要这个飞机。

妈妈:不行,你家里已经有一个了,不能再买了。

孩子:好的,我毫无怨言地接受您的拒绝!

呃…再假的话剧也不会这么演吧…因为就算是饱经风霜的成年人在被拒绝时,也多少会有些郁闷,何况小孩呢?所以我们在拒绝孩子后,就要有心理准备,允许人家不爽、生气或哭闹。而这时候你需要做的,是给他一个情绪的出口。信中的爸爸就给孩子写到“如果您想反驳这一决定,您可以联系我们的投诉部门(一个电话号码)”我想,这个号码也许就是妈妈的吧,至少,面对拒绝的他还可以向妈妈倾诉倾诉。
3

被拒绝的孩子更需要爱和信任


一个妈妈给我讲过一件令她很后悔的事,那次孩子说想在自己的卧室点几根蜡烛,她听后断然拒绝,因为小孩子不能玩火。结果孩子开始大哭大闹,在地上打滚,直到嗓子哭哑了,也没力气再打滚了…但她一直没理他。其实这就是市面上流行的“冷处理”,潜台词是“你哭吧,反正我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但这会令孩子产生深深的被嫌弃、被遗弃的感觉。

事后这位妈妈认真想了想,觉得孩子的要求没有那么不合理,也不是完全不可行,当时那么武断地拒绝,而且一点不安抚他的情绪是有点不对。其实,孩子受挫时产生情绪是正常的,这不是在故意为难父母,而是需要父母的帮助。父母此时能够提供的最好帮助,就是“PET 父母效能训练”提出的“积极倾听”。听一听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要求,如果不合理,能否稍微改变下使之变得可行?就像那位写信的爸爸,没有一口咬死不给孩子多余零花钱的决定,而是让他不服就申诉,也许会改变经理的想法。

三毛有段话流传甚广,“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当一个人开口提出要求的时候,他的心里根本预备好了两种答案。所以,给他任何一个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拒绝孩子,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被拒绝是常态,更需要学会在拒绝后做好情绪疏通和辅导,让他们在拒绝中改善自己的问题,同时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爱随时都在。
让孩子坦然接受拒绝,
并相信,生活依旧美好。

———————— * ————————
这是八岁男孩逃逃在美国和老妈一起打造的公号
儿主讲学英语,妈主写侃育儿,关注下?
(已经关注公众号的朋友,
可通过微菜单的“读者服务”加入逃妈读者群哦)


    关注 东西儿童教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