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互联网之子Aaron Swartz:他想改变世界,却选择了自杀

 


他是一个黑客天才,曾在12岁就设计了一个类似于 Wikipedia 式的网站(那时还没有Wikipedia);14岁时就参与创造了RSS 1.0规格,17岁进入斯坦福大学;他 22 岁的时候,用 Perl 在 AWS 上写了一个程序,从 PACER 上下载了 270 万的文档给公众免费阅读(时至今天PACER仍在收费)……但是他却在26岁时,因面临13项重罪指控,在美国政府的威逼恐吓下精神不堪重负最终选择了自杀,一位互联网天才就此陨落。



他就是互联网之子Aaron Swartz,以下是他的简介:

Aaron Swartz(1986年11月8日-2013年1月11日)一位程序员、作家、政治组织策划人和积极行动主义者。他年仅14岁就参与创造RSS 1.0规格,因而在程式设计圈当中声名大噪。2011年7月19日他被指控自 JSTOR 非法下载大量学术期刊文章,并遭联邦政府起诉被捕,因而获得主流媒体关注。他是 Demand Progress 和 Progressive Change Campaign Committee 的共同创办人,曾住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剑桥,于2013年1月11日自杀。



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Aaron在儿时就展现出了出众的求知欲和强大的学习能力。Aaron的父母较早地就让Swartz三个男孩都接触了互联网;但与两个弟弟不同,Aaron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痴迷。

13岁的时候,Aaron以The Info Network荣获ArsDigita奖,赚得了上万美元,以及与Tim Berners-Lee等互联网先驱一起共进午餐的机会。这个网站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可以由用户来创作和编辑的百科全书。听起来有些熟悉?没错,两年之后维基百科才诞生。在哈佛教授Lawrence Lessig着手建立作品分享平台Create Commons的时候,年仅16岁的Aaron被邀请参与其中,帮助完成了技术架构。年轻Aaron还是社交新闻网站Reddit的三位创始人之一,以及web.py的创始人。他帮助创造了RSS1.0,与John Gruber共同设计了排版语言markdown,成为W3CRDF的核心工作小组成员。
十几岁的时候,Aaron Swartz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这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再理想不过的状态。年轻的Aaron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天赋变得更为富有,但他似乎对此并不“感冒”,以至于在最终面临多重刑事指控时,他甚至都交不起诉讼费。与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科技大牛相似,Aaron在进入斯坦福大学之后不久就选择了辍学,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但不同的是,Aaron此后所关注的并不是盈利模式,也不是市场空白;他意识到,“当世界上那么多人都生活在贫困疾苦之中,而自己坐在沙发上就可以日进斗金的时候,”他觉得,“这个世界似乎有什么不对”。

技术能够让人变得富有,但掌握技术的人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这类商人,通过技术改变社会,并随之跻身富豪排行榜;但还有一类,比如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只求造福人类,却不关心自己能从中获取多少回报。对于Aaron,他明确地选择了后者。



经常穿着T恤牛仔的Aaron Swartz并不在乎财富,也许真正让他感觉富有的,并不是金钱,而是知识。天赋和早期教育的完美结合给予了Aaron超强的求知欲和自学能力;待羽翼渐满之时,他又成为了PC机和互联网第一代的受益者。童年时期的Aaron在自助求知过程中似乎没有受到什么障碍,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对知识,以及获取知识方式的理解。他对老师和学校都颇有微词,对现代教育制度的痼疾深恶痛绝,他觉得自己与知识之间不需要教条和刻板的制度性中介的存在。想要获取知识,直接去读书就好,这一理念也奠定了他未来所选择的事业。



Aaron童年所处的时代,正是互联网与传统制度冲击与激荡的时代。很大程度上,他是一个“反版权主义者”。他所反对的,并不是创造知识财富的人应得到的物质奖励,而是寄生在版权制度上的剥削体制。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将智慧成果电子化的过程,使得更多人能借助电脑和网络直接获取这些成果。知识电子化过程得到了美国政府的资助,纳税人为此也交了钱,但公众阅读这些电子材料却要二次付费。很多渴望学习的人因为没有钱被挡在了知识大门之外,读者所缴纳的钱也并没有补贴原创作者,最终落入了发行商的口袋。



无论是在母校斯坦福的机房,还是哈佛自己的办公室,Aaron都可以轻松下载到任何“已购买的”学术文章,但他清楚,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这样幸运。他对于知识的热忱促使他决定做些什么,他要通过自己的能力突破这些技术屏障。这对于他来说不仅易如反掌,而且有些故技重施的意味。上大学之前,他就曾帮助Carl Malamud的团队完善publicresource.org的代码,最终实现了联邦法院的档案公开,摧毁了所谓的PACER版权体系(这一制度每年为美国政府赚取100亿美元)。为了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无障碍地接触到数千年人类集赞下的智慧财富,Aaron利用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网络,在JSTOR网站下载了480万篇学术论文。虽然突破了技术屏障,但Aaron的举动也引起了MIT警方的注意。这一想法最终未能实现,还而引来联邦调查局 (FBI) 的介入调查,以及四项重罪的指控(随后升级为十三项)。



Aaron到底为什么要在案件还未尘埃落地的时候就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的死因是一个谜,但我们至少知道,这是一个恐惧交织的故事。作为原告,JSTOR和MIT最终选择了撤诉。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Aaron的朋友和家人都准备为此庆祝。但没想到,马萨诸塞州的检察官并没有因此罢休。正于此相反,他们随后又提起一项新的诉讼,指控Aaron十三项联邦重罪。美国政府的目的很明显,这是一个杀鸡儆猴的机会:在这样一个技术带来巨大冲击的时刻,他们想要通过惩治Aaron来散布恐惧,吓退其他的“试法者”。



有人说,最终政府的“恐惧战略”战胜了一切,让Aaron成功地成为了烈士;也有人说,最终是Aaron取得了胜利,民众此后的抗议取得了成效,推动了《计算机欺诈和滥用法案》这部“恶法”的废除。为了纪念Aaron,新颁布的法律以他的名字命名——Aaron’s law。但是,不要忘记,我们是以Aaron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众共同面对恐惧的勇气。自此之后,一个家庭从此失去了一个儿子,一个时代从此失去了一位旷世天才。



如果Aaron Swartz不自杀,它会给我们留下什么?他是否会改变世界?可以说,Aaron是一个脑中整天在想如何改造社会的人,他在真正用行动来证明那句我们已经说烂的话——To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然而,如今这些追问乎已经毫无意义。对他的死去最好的告慰,也许是完成他未尽的使命。他的思考、他的践行,值得每一个人去深思,尤其是年轻人,因为我们是未来的社会担当。

Aaron帮助我们点亮了火炬,但之后的传承,靠你我每一个人!

时值清明时节,让我们通过阅读来缅怀这位互联网天才,完成他未尽的使命,让明天变得更加美好!


    关注 搜狗测试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