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与天地同在

 


中国的儒家学者,甚至可以说传统的中国人,始终有一个追求的终极目标。

那就是能够实现天人合一,换一种说法,就是与天地同在。

在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中庸》中,甚至还用文字为此勾勒了一幅路线图——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首先是尽己之性。

什么是尽己之性,是我想干些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吗?显然不是。尽己之性,是完全穷尽,全面展现自己的天命之性,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让自己的天赋,得到充分的绽放,也就是所谓的,突破一切局限,实现自我的意思。

之所以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其实很简单,所谓实现自我,所要实现的是那个真正的自我,而不是别人给我们描绘的自我,也不是我们自我幻想的那个自我。

所以,要实现自我,首先就要真正的知道,什么是自我,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我真正的爱好是什么,我真正的特长在哪里。要知道这些,首先就需要真诚的面对自我,否则连自我是什么样的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实现自我呢?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实现自我难道不是人生最梦寐以求的那个目标吗?难道不值得我们真诚的去追求吗?

但这还并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最终的结果。我们看下面的那一句,“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我们刚才说,所谓的“尽其性”就是“尽己之性”,所以,“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就是说,如果能够尽己之性,就能够“尽人之性”,如果能够全面的展现了自己的天命之性,那么就会让他人也有机会充分的展现和实现自己的天赋。

这说明:

第一,尽己之性,不是以妨碍他人,压迫他人为代价的。

第二,非但不是以妨碍他人,压迫他人为代价的,相反还会成为帮助和促进他人的自我实现。

为什么?

这里面蕴含的道理实在太深刻,简单的讲,原本这个世界,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的一个系统,每一个人都按照其本来的状态参与其中,并因此有机会完全的展现自己。但是,如果某一个人开始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打破规则了。那么别人是不是就都要受到影响了。这个影响的结果,就是不能尽己之性了。

所以,反过来说,只有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本来状态去行动,也就是尽己之性,才是对别人最大限度的保护,也就是尽人之性。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你对他人最好的关心方式,不是真的去帮他做什么事,而是不要去干涉他,妨碍他。

再往下,“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就很好理解了,用现代的环保观念来说,就是如果人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本来状态生活,那么实际上就是给这个世界的其他物种,提供了最大的生存空间。

事实上,这就是在帮助,辅助完成了天地对万物的化育功能,否则天地好不容易创造了一头大象,原本它可以在之后的五六十年里,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帮助其它的生物生命的演化,结果我们为了得到它的象牙,把它打死了,就破坏了天地的化育。

而我们为什么会想要一个象牙呢?或者说猴子为什么从来没有这种想法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总想着超越我们的本然状态而去生活。

所以,所谓尽己之性,有点像用彩笔去填充一幅画,不是无限延伸,而是要既不多,也不少。少了固然是一种遗憾,多了也同样是一种错误。

“尽己之性”就是要做成本来的自己,通过自己的充分实现,来为其他人和事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这就是所谓的“赞天地之化育”——首先就包括实现自我,否则就是对不住天地对我们的赐予。

天地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象征着万物的根源,万物的父母,一切事物都是由天地所生的,同时天地的主要责任,也就是化育万物。

所以,如果一个人能够赞天地之化育,那么岂不就是说,他在这个世界上,所发挥的作用是天地相同的吗?所以,作者最后说,“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无论怎么解释这个参字,其实都与天地比肩并列的意思。

人与天地同在,岂不是伟大到了极点吗?

可能有人会怀疑,会有这样的人吗?

当然有了,比如孔子,比如中庸的作者,他们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们不是时至今日,还在接受着他们的化育吗?

推而广之,历史上一切为人类的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不也都是以为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与天地同在了吗?


    关注 东鹤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