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009假园记

 

对一切习惯体验说不。...



就“人为建造”而言,园都是“假园”。

中国“园”字外面这个大“囗(音围)”,透露了“园”有史以来就是人为圈围的,早期还有细分,“园”植花木,“圃”种菜蔬,“囿”养兽禽。西方“Garden”是古希伯莱语“Gen”和“Eden”的结合,前者是“篱墙”,后者是“乐园”。

就“人心需求”而言,园都是“真园”。

“囗”出一块领地──除了“占有”的欲望,人性中是否还有一种超越实用的心灵渴望,不能完全在“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一旦为“人”,犹如从母体分离,母子相连却不能等同,人性的某些要素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但不能完全纳入大自然的秩序。“园”的“边界”满足了人对护佑和内聚的心理需求,让人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建造自己的秩序,凝神聚气,宁心养性。

因此,“园”亦真亦假。总而言之,“园”最直接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活方式变,园的理念也会随之而变。

汉代的“上林苑”,本是司马相如《上林赋》臆造出来的。司马相如极尽想象,描绘了一个边界无限大,奇葩异木、珍禽怪兽齐聚的“假园”。司马相如的本意是讽谏奢靡亡国,认为围园打猎,荒废土地,耗费库财,劳神苦形,独乐不顾百姓,是“亡国家之政”,希望当时的汉武帝以秦楚为前车之鉴。不曾想汉武帝正值盛气十足,不仅没理会讽谏之意,反而大口一开:写得好,就照这个造一个上林苑吧。呜呼!直接把文学描写当规划方案了,而且是文学最铺陈的“赋”的形式。于是,在秦的旧苑址上大肆扩建的上林苑,据记载,地跨五县,纵横三百里,八水出入其中,访谈|001|中国艺术往哪走
[/b]

[*]访谈|002|两个女人谈四个问题 ──廖雯对话靳卫红


[/*][*]非艺术|001|万千毛中拣一毫 ──读郭小小和他的“笔孩”


[/*][*]非艺术|002|“不改不填”唤起老人心中的诗意


[/*][*]非艺术|003|惜物演生与老有所乐

[/*][/list]


长按二维码即可一键关注


    关注 古今了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