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父母都不知道:跟孩子说话要这样才行

 



更名通知

[/b]

tongzhi

“静观育儿”正式更名为“积木育儿”(微信号:jingguanyuer),很多家长在我们后台提出疑问“为什么改名字?”非常感谢大家的长期以来的关注,这次改名也是迫不得已。由于微信名称认证实行年审制,系统判定“静观育儿”这个名字触发敏感词,不得不重新命名。罗静博士作为积木宝贝国际早教学术总监,因此提议更名为“积木育儿”。变的是名称,不变的是罗静博士一如既往的陪伴,“积木育儿”将继续为大家分享高品质、有营养的育儿知识,这里依然是罗静博士领衔的官方公众号,提供1对1的专业咨询回复。新的起点,“积木育儿”将陪伴大家一起成长!



亲子沟通是门技术,更是门艺术。处理得好,亲密无间;处理不好,鸡犬不宁。微信后台很多父母向我们抱怨孩子不配合、不听话、跟自己对着干等问题,通常我们发现,真正的问题不是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不恰当的亲子沟通方式上。 


1亲子沟通首要原则,先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事情



一位妈妈留言道:

我孩子两岁半,性格很倔。例如有次我做包子,他非要去摸,不肯玩给他的那块小面团,我拉开他手时,他没站稳摔了一跤,当时我没扶他,后面他拼命哭个不停,之后我伸只手拉他,他打开我的手,继续哭。

哭了近半小时,跪在地上跟着我来回哭就是不起来要我抱起来,我就火了。吼了他之后打了他。之后跟他说道理,他还是死不改口,不认错。还有好多这样近似的例子,反正他认准了的,绝不放弃。请问如何教育这样倔强的孩子?

从中我们可看到孩子和妈妈的不同。妈妈的关注点很多:要赶快包好包子,注意不让孩子乱动东西,孩子打了妈妈是不对的,应该给点惩罚,等等,所以妈妈容不得孩子的不配合;但孩子的关注点只一个:他的意愿没被满足,心里特别委屈,需要妈妈的安抚

所以,如果妈妈能够适当满足孩子玩面团的要求,或者在拒绝孩子的时候,看见孩子的失落;或者在孩子拼命哭的时候,看见孩子的委屈与愤怒,孩子还会那么倔吗?一定不会。整个过程,孩子不过是在要求他应当得到的关注,真正倔的,似乎是妈妈自己。

故,下次发火之前,我们是否可以给自己按一下暂停键。试着从事情本身跳出来。关注事情之前,先关注孩子的感受试试。想一想,孩子在他的情绪世界里在经受着什么?



2利用游戏,把孩子要做的事情变好玩



朋友分享过这个小故事:

我家孩子爸爸经常不在家,但和女儿关系很好。有时看到两人在一起嘀嘀咕咕玩得很开心,我想凑过去,女儿就会大喊,“妈妈停,这是我和爸爸的游戏。”

对,就是游戏将女儿和爸爸联结起来的。比如,同样是洗脚,我会跟孩子要求,“快点过来洗脚,再不过来水都凉了。”孩子的一般反应就是再磨蹭上一会儿;爸爸出马则是,“哪只小老虎的臭脚丫还没有洗,我闻到臭味可要来吃她了啊。”

爸爸的话,好像一个开启游戏模式的按钮,孩子一下子就丢开手头的玩具,开心地奔到椅子上坐好,边脱袜子边用脚丫子去臭她老爸,“臭不臭?”老爸则夸张地说:“哎呀,可把我臭晕了。”孩子就会开心地咯咯大笑,洗完脚之后还会故意伸到爸爸跟前,“还臭吗?”“啊,一点儿都不臭了,让我吃一口吧。”孩子则会边尖叫着缩脚边咯咯地躲避……

真是位智慧的爸爸。他显然懂得一个关键点:好玩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重要了,那几乎是一个孩子最看重的东西。妈妈命令式的语气在孩子看来,只有要求,是冷冰冰、毫无生气的;爸爸游戏式的引导,则是活泼有趣的,孩子自然更愿意接受。很多父母不愿意采取这种游戏方式,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早已失去了游戏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抹不开自己的面子,觉得“丢份儿”,怕孩子不尊重自己。这样的担忧完全可以抹掉,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爸爸在孩子心中仍旧是非常高大的。

3父母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期待,邀请孩子帮忙



一位妈妈工作一天,回到家,看到孩子还在看电视,而奶奶已备好饭菜了。妈妈走过去要求孩子关掉电视,“该吃饭了,不能看电视了。”孩子看得正津津有味,突然被打断,明显不高兴。

坐到饭桌前,孩子借题发挥:“没有我爱吃的,我不吃。”爸爸生气地说:“不爱吃今后都别吃。”眼看孩子就要哭出来了,妈妈轻轻地拍拍孩子:“宝宝,你知道吗?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累。手都抬不起来了。你能喂妈妈吃口饺子吗?”

孩子天生乐于助人,小心地夹起饺子喂妈妈。妈妈开心地吃下,幸福地说:“宝宝真贴心,妈妈要感谢你,我也喂你吃个饺子好吗?”孩子看看妈妈,指着一盘菜说:“我要吃那个。”“好的。”等孩子开心吃下之后,妈妈继续鼓励孩子:“你吃得很棒哦。我看着都流口水了,我们一起吃吧!”



妈妈是如何将一触而发的亲子冲突扭转过来的呢?其实就是真诚地对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提供机会请孩子帮助自己。这么做,其实就是营造了这样一个温馨、尊重的氛围,从而培养孩子与家长合作的精神。

请孩子帮忙,从父母来说,需要放下自身姿态,放下一直端着的“父母架子”,站在与孩子平等对视的角度跟孩子沟通,孩子自然更愿意配合父母,愿意参与其中,甚至会努力做得更好,以获得父母更多的认同。

正如劳拉·马卡姆博士所说,“你不可能感觉自己是个坏孩子,同时又像一个好孩子那样做事。”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警惕自己的言行带给孩子“我是坏孩子”的感觉,要注意呵护孩子的心灵,帮助他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他才可能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去行动。

4给予孩子提示



回到家中,孩子一进门就将鞋子随意一脱,摔在地上就跑去玩了。妈妈看到后,只是向孩子表达了自己的期望,“宝宝,妈妈希望你能将脱下来的鞋子摆放整齐。”或者只是给孩子一个提示,“宝宝,鞋子。”相信这样不带负面情绪的提醒,比长篇累牍的说教或要求更容易让孩子了解自己遗漏了什么或需要做什么。



我们常常用大吼大叫、发火等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感受,孩子能感受到爸爸妈妈生气了,但又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何生气。对此,孩子的内心会焦虑:“我又惹妈妈生气了,我是坏孩子。”

若父母换一种方式,将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具体向孩子言明状况:“我感觉很生气,因为……,如果你这样做,我会……”孩子不仅能从中能获得很明确的信息:不是“我”惹妈妈生气了,而是“我的某个行为”让妈妈不高兴了;他还能明确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从长远来说,这样的沟通不仅不会伤害孩子的心灵,还可以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判断力。

当然,你可能会说,对别家孩子适用的方式,在我家孩子身上却不一定适用。是的,确实有这样的可能。因为所有技巧的秘诀都在于,你是否和孩子拥有好的亲子关系。当你尊重孩子,与孩子有相互信任的关系,那么所谓的育儿技巧,其实都是小事。

孩子的行为背后都会有动机在指引,但孩子可能无法说清也不是很明白导致自己行为的根源是什么,比如孩子发脾气,但对父母来说,我们首先弄清楚孩子为何如此,具体可看下面的视频:




在本文文后写下您的留言,获点赞数最多的粉丝,即可获赠积木育儿随机送出的精美绘本一本。(点赞截止至次日上午11:00,以客服截图为准)

周五、周六、周日、周一分别获奖的是:贝贝、幸福宝贝、沚、笑笑是我最美的记号



恭喜!请联系积木育儿客服微信号:jgyekf。备注“评论有奖”并发送您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来领取奖品吧!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静观育儿微店,购买罗静博士新书


    关注 静观育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