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疯狂营销百试不爽,是真诚or套路?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营销典范&HOT!去年,《伪装者》《琅琊版》大热起,山影、正午阳光、侯鸿亮...

点击标题下「蓝色微信名」可快速关注


营销典



&

HOT!



去年,《伪装者》《琅琊版》大热起,山影、正午阳光、侯鸿亮孔笙,在国内基本上是良心的代名词。“一辈纸不会拍异性恋”的严肃脸——侯鸿亮和他的男人帮,不仅靠《欢乐颂》完成了一次不可不谓成功的都市剧初体验,也开启了用力最猛的一次营销造势。



说起来,都市职场剧并不算是个新鲜题材,但基于大家对“山影出品、

必属精品”的信心,以及《琅琊榜》原班人马的好感度,人们对《欢乐

颂》还是有一定期待值的。而微博上不断上榜的热门话题,一众公号的

纷纷撰文,似乎都在助攻这部剧的口碑盛况。

从@新浪电视微博发布的各类数据排名来看,《欢乐颂》的微博人气数据

着实亮眼。微博搜索量、话题阅读量几度上榜,并将称霸多日的“太后”挤出榜首。主创提及榜上,《欢乐颂》占据半壁江山,主要演员王凯、靳东、刘涛、蒋欣、杨紫均在榜上。收视率方面,根据CSM50城日均收视率调查,4月27日《欢乐颂》电视荧幕收视率位列第九,但在视频网站播放榜上排至第二。

除了数据,相信《欢乐颂》这几日已经占据了你的公号订阅列表和朋友

圈。和当初山影的系列剧甚至是《琅琊榜》“从默默无闻到口碑传播”不同,《欢乐颂》一播出就让人感受到铺天盖地的传播和营销阵容。你说《欢乐颂》只凭良心和颜值取胜?是时候潜入这次堪称空降的“心机”宣传大队了!



开扒《欢乐颂》背后的心机营销从微博热搜指数上可以看出,《欢乐颂》的热度起起伏伏,而每

个峰值,都是靠爆点话题撑起来的,话题集中度很高。到底都有哪些“人气梗”?让我们先来复盘一下。

套路一:提前备好传播爆点,分阶段抖出

通过围观微博和公号有关《欢乐颂》的安利梗,我们可以发现,从开播到如今,至少有三个梗创造了传播峰值。

1号梗:#欢乐颂剧组有毒#

《欢乐颂》一开播,就有不少帖子齐刷刷地开扒“良心道具组”,说是从天涯、微博扒出了剧情中所爆料的帖子和主角微博。先是说天涯黑安迪是小三的帖子真的存在...
然后,又扒出赵医生和曲筱绡真的开了微博,各种虐狗互动。道具号的粉丝都8万了...


于是第一个梗就这样华丽丽地诞生了:这是一个大写的处女座剧组!
2号梗:#赵医生我脚崴了#

剧中,曲筱绡为了“壁咚”赵医生,声称自己脚崴了。对此,微博上爆出一大堆妹子表示“已经全身粉碎性骨折等赵医生亲亲”!
这个话题,也在随后出现了大量看似是UGC的二次传播。




3号梗:#蒋欣金句女王#

这两天,诸多公号和微博开始丢出蒋欣在剧中的金句,说她就是个金句女王。然而,看了蒋欣的微博,她在自己主页就华丽丽地置顶了“请叫我金句小天使”。看来,对于宣传,蒋欣也是很认真的...
显然,上述的多个梗,都有提前设计和储备的成分,尤其是良心剧组,势必需要在营销前进行准备;而其他话题则根据剧情推进和热度情况,分阶段抛出。

套路二:营销大号首发,公号跟进热点

《欢乐颂》的很多传播链条,都是采用营销大号首发——带动UGC用户——公号跟进热点的顺序,铺开病毒式传播网络的。感受一下这4个微博大号关于“小美美眉小课堂”话题的发布时间...“统一八点半发”,说是巧合你信吗?



先买营销后带动全民传播,那么就不失为营销层面的成功。

策略三:主创演员助力宣传

不得不说,《欢乐颂》的一众演员,交宣传作业交得特别认真...

其中最卖力的当属蒋欣了,真诚到微博只剩下了宣传..4月17日(开播前一天)至今,蒋欣共发出42条宣传微博,且没有发过《欢乐颂》以外的任何内容。和刘涛的百合CP也是组得很欢..攻气max的刘涛实力撩妹。
那么,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欢乐颂》玩得这一套并不陌生呢?


是的,去年以来,《盗墓笔记》、《花千骨》、《太子妃升职记》、《琅琊榜》等一众IP剧的火爆都离不开营销造势。而所采用的营销模式已经与1年前发生了彻头彻尾的变化。

《太子妃升职记》的监制甘薇,就曾承认过营销对IP剧的重要性:“如果我给《太子妃》打9分,那么剧本身的品质和营销各占4.5分”。在营销传播助力下,好的IP剧是可以形成品牌效应的,让受众能够识别、认同、传播。



这次《欢乐颂》的营销阵势,确实引发了业界和网友的“两极化”评论:
赞同声——人美剧好,就算是故意的又如何!

一部分人认为,分享经济时代,社会化营销所带来的口碑安利效应是惊人的。客观来讲,作为时尚的都市女性题材,《欢乐颂》是有网络营销的价值和必要的。而且这次营销到目前看来也是颇为成功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会打营销之仗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反对声——能不能少一点套路!!!
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不少观众的抵触。在他们心中,一贯高冷的山影“大肆炒作”,扑灭了不少观众心中的理想化火苗,甚至在微博上可以看到不少吐槽之声。





过度的营销投入会挤占内容生产的成本和精力吗?营销操作下的所良心谓口碑安利,我们还能信多少?过度营销是否会适得其反、引发负面效应?口碑营销如何正确地把握尺度和边际效应?

正如侯鸿亮所说,“一个内容公司还是把自己剧的品牌、公司品牌要做好,因为未来品牌的含金量是最高的。我们是通过一部部的戏,奠定了一个团队的品牌,从而奠定一个公司的品牌。”营销固然重要,但也只是形式,没有优质内容支撑的IP剧营销,可能还会再现“高口碑低收视”的尴尬假象。



扫描二维码

关注更多精彩


    关注 大连贷款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