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我们去那——梦的古巴,乐的哈瓦那

 

这里没有我们所认为的欲望,但人们活得有滋有味。这里没有华丽的美食,却有随处可得的便宜又可口的龙虾饭。经济主导...







这里没有我们所认为的欲望,
但人们活得有滋有味。
这里没有华丽的美食,
却有随处可得的便宜又可口的龙虾饭。
经济主导并不可见,
但是,闻名世界的雪茄Cohiba只产在古巴。
这里的人们不太会说英文,
但却会用西班牙语唱出那美妙的歌声。
乐满哈瓦那
几经辗转飞行,跨越了半个地球,终于来到了多少次在我耳边响起美妙音乐的国度——古巴。

“火把我烧掉了,但我对音乐仍不离不弃。”这句歌词来自电影《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 中的老音乐艺术家。他们每个人对音乐的狂热正如他们所唱的一样,不离不弃。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经历,但却造就了他们对音乐共同的追求和热爱。当吉他弹起,康加(Conga)鼓奏响,挥舞着手中的沙铃(Maracas),幸福闪烁在每个人纯真的眼神中。



每个想来哈瓦那(La Habana)的人,多多少少估计都是因为看了这部著名的音乐电影纪录片《乐满哈瓦那》(Buena Vista Social Club)而对古巴着迷。这个共和国,同当年意气风发的社会主义中国一样,带着一股红色革命的神秘感。说它神秘,是因为早年古巴革命为了摆脱西班牙长期殖民统治以及美国的军事干预,伟大的革命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携手最有名的革命偶像切·格瓦拉,引领了古巴的革命战斗胜利,独立古巴建立古巴共和国,但却换来了美国长达50多年的经济封锁。这个被孤立的自由战士,并没有因为经济落后而放弃旖旎独特的拉美风光,相反因为经贸往来不发达,没有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反而造就了古巴浓浓的怀旧复古气息。



引用滚石杂志的评语“Behind every magnificent song is a beautiful story”,让《乐满哈瓦那》这部片子屡获殊荣的并不仅仅是那些几乎被人遗忘的音乐,而是一些人的人生,以及整个古巴过去几十年历史变迁的缩影。这部片子由著名导演维姆·温德斯(Wim Wenders)拍摄,纪录片源于他的音乐伙伴莱德库的一次古巴旅行。莱德库在旅行中发现了当地一支乐队背后感人的故事,在他的力劝下,导演在1988年率领摄影组来到古巴,开始了这次著名的拍摄。他用记实的手法拍下了这部电影,于是,早被人遗忘及冷落的这群古巴老艺人,随着电影的热卖及专辑CD的出版,重新被人提起。而随后,他们也逐渐在世界各地演出。

世人仿佛自睡眠中苏醒,再次看见、听见古巴,了解了古巴音乐动人的魅力。这群古巴老乐士用音乐跨越了政治的藩篱,破例获邀进入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演奏完毕,与会者一致起立鼓掌,让这些老乐士们感动流泪。事后当他们在美国想打电话回古巴报喜,却怎样都打不通,原来两国无邦交……他们的纯真、可爱,都在影片中流露出来。影片一经问世,受到绝大多数人的肯定,尤其在国际大小影展上共获得13座最佳记录片奖,包括欧洲影展、金球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纽约、洛杉矶影评人协会、西雅图、入围奥斯卡最佳记录片等,是近年来国际知名度很高的一部音乐片。

在古巴的岁月里,他们并没有被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被尊重,被供奉,但是他们仍然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获得了疯狂的掌声。也许他们一生困苦,但他们在耄耋之年仍然保持无比的童心。看片子时,我也仿佛跟随着这些老音乐家,一起歌唱,扭动着身体,在有节奏的旋律中释放内心深处最大的热情。

穿梭于城中的老爷车
走在哈瓦那的大街上,犹如置身于16世纪的欧洲。抬头望着这些拥有上百年历史的伟大建筑艺术,穹顶的欧洲壁画和墙壁上雕刻精细的女神雕像,融合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精粹。在南美洲刺眼的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的雕刻在墙面上特有的西班牙军队标志,在跟你默默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和传说。



从不远处望去,穿梭在城市中的老爷车,是哈瓦那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我曾经问过一位开这种老爷车的古巴小伙,他自豪地告诉我,他的车是1954年生产的,车子开起来纯手动档,坐进来犹如上了弹簧床,外型复古好看没得说,只是你得忍受车里闷热的空气,因为那时候生产的汽车大多数没有空调。哈瓦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老爷车,原因之一我想大概是因为美国当年对古巴实施的经济制裁吧。但正是因为这样,乐观的古巴人民得以把这些复古车保留下来。现如今老爷车已经成为哈瓦那的城市标志,是古巴人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当然也是可供游客观光游玩的出租车。



你可以选择乘坐这些复古形状各异,也可能是你这辈子能够有选择性最多的老爷车机会,大概18CUC(CUC为古巴比索,1CUC大约等于人民币6元)一个人,热情的古巴司机便会带你游览整个哈瓦那,路过比较重要的景点,还会时不时地操着一口西班牙口音的英语热情的跟你介绍这里曾经的历史。在得知你是中国人之后,更会热情地跟你喊着,Hola!amigo!(朋友)我们都是来自共和国的朋友。顺便跟你亲切地握手,仿佛回到了解放年代的中国。温暖的古巴老大哥,因为相隔太远,所以并没有太多亚洲人选择到这里游玩,所以作为纯正的亚洲人,你要时刻准备好接受来自大街上满是白人以及黑人的古巴人民的“检阅”,当然这“检阅”是热情且好奇的,就如同在满是中国人的人群里突然冒出个金发碧眼的外国帅哥一样,令人驻足观望。
Mojito与雪茄


“我的mojito在5分钱小酒馆,我的daiquiri在小佛罗里达餐厅。”美国小说家海明威在1954年12月写下了这句话。这手稿至今保留在哈瓦那的5分钱小酒馆,所谓的mojito和daiquiri是他最爱的两款用古巴朗姆酒调制而成的鸡尾酒。硬汉海明威与古巴的缘分,不仅仅只有文学创作,他还疯狂地爱着古巴的雪茄和朗姆酒。正是因为这种疯狂,他拒绝回到美国,而把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光选择留给了哈瓦那,并在这里创作出留给全世界的《老人与海》和《丧钟为谁而鸣》。数不清的文艺青年为了大师的一句“My mojito in La Bodeguita”而特地跑到哈瓦那,只为了感受一下正统的mojito的风味。



海明威5分钱酒馆

穿过当年海明威走过的大教堂主广场,循着古巴乐手欢快的音乐,在老城的大教堂侧面那条街道上,我找到了这家5分钱小酒馆。门口的黑人侍应在门前热情的招呼大家,“嗨,要进来尝一杯mojito吗?”点一杯mojito,想象着当年海明威坐在这里抽着雪茄,品着美酒,听着音乐时的思绪。



再看着街上那位带着贝雷帽,西装长裤的大胡子爷爷,嘴里叼着一只超大雪茄,悠然自得吞云吐雾的样子。欢快的音乐声在小酒馆响起,路过这里的人们不自觉地总会停下来,随着音乐的律动一起摇摆。逛逛哈瓦那古城,漫步于哈瓦那街头,你能看到许多小店里都挂着切·格瓦拉的头像和绘有切·格瓦拉的T恤衫。当然,最经典的要数切·格瓦拉嘴衔雪茄、凝视远方的形象了。格瓦拉一生都喜欢雪茄,最喜欢的雪茄品牌是科伊巴(Cohiba)。点上雪茄,喝着威士忌,这大概是在酒吧里最幸福的时刻。



在古巴殖民年代,大部分的土地都被开发成了甘蔗园。而大多烟草种植园又都改造自甘蔗园,在这样的土壤里培养出来的烟叶有种甜味。巴西的雪茄混合了巴伊亚州土壤和雨水的味道,烟草树就在巴西东部这一大片高原上落地生根、茁壮成长。这里的炎热气候,农民的悉心浇灌。这就是为何再也没有其它地方像古巴一样,生产的雪茄不论看起来、摸起来、闻起来、尝起来,能像地道的哈瓦那雪茄一样没得挑剔。作为世界重口味雪茄的圣地,哈瓦那的大牌太多了,有科伊巴(Cohiba),蒙特克里斯托(Montecristo),罗米欧与朱丽叶(Romeo y Julieta)……它们每种口味都不一样,但是都极为浓郁。如果想让这口味来得更凶猛,更为狂野不羁,尝试下帕塔加斯D4号雪茄(Partagas Serie D No.4)未免不可,它如同雪茄中桀骜不驯的硬汉。另外,帕塔加斯(Partagas)是哈瓦那雪茄中最老的品牌之一,由唐热姆·帕塔加斯(Don Jaime Patragas)在1845年创立(有说1927年的)。

古巴雪茄之所以味道独特,各具风格,正是因其茄心由三种烟叶依不同比例混合而成。像帕塔加斯的茄心,就是由牙买加、多米尼加和墨西哥种植的烟草混制而成,散发着浓郁的狂野气味。在帕塔加斯的雪茄厂里,我们见到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女工。
乐观的民族
在这个网络没有全面普及的国家,人们并不会觉得无聊和不开心,去看看那些在夜晚沿着海岸线排座一排乘凉的哈瓦那市民就知道了。来到海边,我们看到哈瓦那市民三五好友或是一大家子排坐在一起,伴着背后阵阵的海浪声,闲聊着各自的心事。旁边就是抱着吉他的民间艺人,他们弹唱起浪漫的Bassanova,唱给那些正在谈情说爱的情侣们。拉大提琴的小伙子则早早来到这里,旁若无人地拉起了抒情的巴赫。也有的人打着拍子唱起了Chan chan(古巴名曲),孩子们扭动着屁股跳着salsa。这种欢快的音乐与舞蹈配合起来简直是天衣无缝,让你停不下来。



就这样和着拍子,伴着音乐声,一直持续到半夜。等到炎热散去,人们才依依不舍地分别各自回家休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热情乐观的古巴人民就是在这个没有网络并不等于没有了欢乐的国家开心度过每一天。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新闻,古巴人民的平均寿命排在拉美地区的第一位,并且在领袖卡斯特罗的领导下,古巴人民的受文化教育程度得到大规模的普及,识字率远远高于美国。这或许就是古巴在和平时期时,经历了其他国家并未遭受过的最持久最严重的经济封锁下而取得的成就吧。但正是因为这样,造就了古巴人民乐观、幸福且有知识的特殊社会形态。那么多美妙的音乐出自这样一个国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哈瓦那的城市中心标志


全民偶像切·格瓦拉大楼,现在是电讯大楼

哈瓦那位于古巴岛的西北海岸,毗邻加勒比海,从1607年开始成为西班牙殖民下的古巴首都,同时也是重要港口。由于西班牙人的统治,哈瓦那的城市中心区的建筑基本上属于西班牙风格,至今保留的四个广场,它们是组成哈瓦那老城的重要核心部分。其中之一便是大教堂广场上(Plaza de la cathedral)的哈瓦那大教堂(Catedral san cristobal)。哈瓦那大教堂始建于17世纪,由意大利建筑师Francesco Borromini设计,两边不对称的塔楼和教堂正面呈波浪形的设计成为大教堂的主标志。这座典型的巴洛克美学的大教堂,据说最早是为发现新美洲的哥伦布所建,教堂里面曾经存放着哥伦布的遗骸,后来被运回西班牙。除了大教堂广场,其他主要的三个广场分别是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圣弗朗西斯科广场(Plaza de san Francisco)和老广场(Plaza de vieja)。



天主教堂

这三个广场各具特色:老广场原先是哈瓦那奴隶买卖和节日庆典的地方,如今则成为老城酒吧和餐厅最多的一个广场。接孩子放学的古巴市民路过这里时,会点一杯Malt,这是古巴自产的一种麦芽酒,口感类似国内的格瓦斯饮料,坐在这里小酌与友人小聚。游客们则会来到广场附近最有名的Factoria品尝美食,同时欣赏美妙的音乐。



圣弗朗西斯广场

圣弗朗西斯科广场位于武器广场的南边,是靠近港口的一个广场。据说当年的西班牙船队满载金银财宝从这里启航和归航,如今,在碎石铺成的道路上,依然有清脆的马蹄声在这里行走。广场附近有一座高达36米的钟楼,它是阿西斯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及修道院的一部分,当然广场也因为这座教堂而得名。



据说是以前的西班牙督府

武器广场是哈瓦那最古老的广场,之前是西班牙统治期间的政府所在地。革命前,这里曾经是宗教,政治和军事活动的中心地带,现为城市中心。围绕着广场中心的花园四周空地是跳蚤市场,多卖一些古旧的宣扬红色革命及伟人的书籍,画报,油画,唱片等很多有年头有意思的老物件。就是在这里,我淘到了古巴著名歌唱家Beny More的经典老唱片。卖唱片的老板担心我不了解Beny More的作品,热心地为我演唱了几首他的经典曲目。声音一出来我惊呆了,竟然是有头腔共鸣的古典唱法,这种现场人声试唱片的经历我还真是第一次遇到。



国会广场附近 老爷出租车

拎着唱片沿着这个广场可以一直走到哈瓦那另外一个有名的建筑物,那就是国会大厦EI Capitolio。它的外观完全模仿华盛顿国会大厦,之前一直作为政府大楼,现如今是国家博物馆。在抵制美国的古巴,为何会出现一座纯美式的建筑,可能是因为当年美国曾经在古巴开展美国化进程,这个就是当时的杰作。虽然年代久远,但依稀能体会当年美国决定在这里开辟第二国家的野心勃勃。
回到最初
5天的行程将要结束的时候,我突然回想起刚来到哈瓦那时的情景。从机场去往市中心的路上,我眼巴巴地望着车窗外,数着形形色色的老爷车,看到穿着大麻叶T恤衫、撮着脏辫的古巴帅小伙,以及身材匀称、穿着清凉性感的古巴女孩。



我们都认为,一个国家为了发展,可能会得到很多东西。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但同时失去的也会更多。因为在无形当中,我们已经忘记了最初。如今,古巴已经跟美国重新建交,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遗留在老城区的那些历史悠久的欧洲老建筑将会被改造甚至会被拆掉,或许被外观更高更时髦的摩天大楼所取代,城市里穿梭的也许不再是老爷车,替换它的将会是性能好既省油又有冷气的现代汽车。再也没有类似供销社一样的国营商店存在,古巴人民也会像现在的我们这样,随时都能在超市里买到他们想要的商品。如果是那样,总觉得印象中的古巴会缺少了点什么,我很庆幸在这一切还保持原样的时候,见证了这一切。我在最好的年纪,漂洋过海来到这里,感受这里的每一处风景和每一个瞬间,它值得我去怀念。

夕阳西下,海平面上晃出一片灿灿的金黄色,一天结束了。延着海岸线的台阶上陆陆续续坐满了人,音乐声响起,真正属于古巴人们的夜晚还在继续。


    关注 舒适COMFOR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