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好在哪儿?

 

FOF既提高了收益,也降低了风险。它是一种“鱼与熊掌兼得”的产品。...



点击  淘葫芦APP  可以关注我们哦 



来源:新三板黄金眼

摘要:FOF基金经理主要任务是做大类资产配置,他并不负责具体的股票该怎么投、债券该怎么投,这些是FOF所买的那么基金的基金经理该干的事儿。

如果孟子在世,让他来替投资者写一篇《孟子.投资者说》,他必定会这么写:高收益我所欲也,低风险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找一种新的投资模式也。

投资者的目标永远很单一:高收益、低风险。所以无论什么新的投资方式,其目标也都是奔着这二者其一或者其二去。能满足二者之一的,就是个值得关注的投资模式。如果能把两者都满足了,那就是一个好的投资模式。

那么FOF是不是这样一个好的投资模式呢?

要分析FOF的收益与风险,首先要知道FOF挣的是什么钱。

FOF挣得最主要的是资产配置的钱。

投资中,资产配置的重要性要远大于具体投资品种选择的重要性。所谓资产配置,就是投什么领域,以及用什么方式投。这个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过去这十年中,如果你在持续投资房子,无论你买在哪儿,这个投资都是十分挣钱的,如果你低首付、高按揭,这个投资就更是十分划算。如果你在2005年的时候进入了股市,经历了那两年疯狂的牛市,那么具体买什么股票其实不重要。当然了,如果你能在2007年末的时候把资金及时转移到固定收益信托上去,那么这几年收益虽然赶不上2006-2007年的牛市,但也会相当可观,尤其是与同期的股市相比。台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所以只要你站在那个合适的风口,那么张开口袋收获就是了。

你可能会说,谁能那么神奇,能那么准确地踏对市场节拍呢?

没错,神仙是不存在的,要准确地实现在每个投资市场中抄底逃顶肯定不现实。但是,如果方法适当,至少你应该能比较大概率地抓住这些机会。譬如虽然不能让你在2005年底进入股市,但起码能在2006年中后期让你进入;虽然不能让你在2007年底逃顶,但起码能让你在2008年早期退出市场。

FOF就是这样一种方法。

在FOF里,大类资产配置的概念主要指的对应于一个大资产类别的基金类别。比如对应于股票市场的股票基金,对应于债券市场的债券基金,对应于商品市场的期货基金,对应于房地产市场的REITs(不动产基金)等。

FOF的业务核心之一是专业化分工。FOF基金经理主要任务是做大类资产配置,他并不负责具体的股票该怎么投、债券该怎么投,这些是FOF所买的那么基金的基金经理该干的事儿。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把主要精力投在具体的投资品种选择上,他在大资产配置所需要的宏观环境分析与判断上所花费的精力资产就要少。此外,投资上有一种“例外”心理,就是一个专注于具体品种选择的人,如果找到了“好”的品种,他会倾向于忽略或弱化外部环境的影响,会认为自己的投资品种是例外于市场环境的。

FOF的专业分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FOF基金经理的任务是“配宴席”,而基金经理的任务是“炒菜”。两者的分工保证了各自最大精力投入于其擅长的领域,也确保了不会因过度关注宏观或过度关注细节而妨碍了投资判断。

FOF的业务核心之二是策略指导投资。FOF不是简单地一组基金的组合。一个完整的FOF产品,首先是有一套合理的投资策略指导的。而这个合理的投资策略,是由产品投资目标决定。投资是谁决定的呢?当然是产品的目标客户特征。

策略是什么呢?一个完整的策略,应该包括三部分:中性市场环境下的资产配置、具体的品种选择方法、不同市场环境下的资产调整方式。看得出来,策略不光告诉我们该怎么配资产,也告诉了我们在不同市场环境来临时该如何调整资产。

举个例子说,比如美林投资时钟策略。这个策略用一系列的宏观指标来预判市场,从而指导大类资产在高风险资产与低风险资产之间转换。

再比如我一直在使用的α-β策略。这个策略通过跟踪基金的α收益与β收益的变动情况,在二者交叉转向的时候调整细类资产配置。它虽然不能预测市场,但可以在市场趋势形成早期指导我们及时转向。

专业化分工与策略优先两个特征,使得FOF成为最有利于把握大类资产配置节奏的投资模式之一。

FOF赚的第二大块钱是类别资产配置的钱。

所谓类别资产,是介于大类资产(房子、股票、债券、银行存款)与具体品种之间的一个资产分类。比如在房子里的住宅、商铺,股票里的蓝筹股、成长股,债券里的企业债、政府债等等。当然,在FOF里,这个类别资产主要指的是某大类基金下的细类基金,主要是按照风格划分的细类基金。比如股票基金下的大盘蓝筹基金、小盘成长基金等。

在类别资产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按照某些分类方式,同类的基金长期业绩会趋同,而不同类的基金业绩会分化。这个现象叫基金的业绩收敛与分层现象。这个现象也是FOF的第二大收益来源是类别基金的配置而不是具体品种选择的根源。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你选择对了细类基金,那么这个细类基金下的大部分品种,业绩都差不多。而细类基金之间的业绩差距则会拉大。比如吧,你选择了大盘蓝筹股票基金,在十几个月之后,这个类别里的大部分基金收益差距会逐渐收窄。但是,大盘蓝筹基金和小盘成长基金之间的收益差距则会拉大。

FOF管理的核心之三就是选类别重于选具体品种。类别资产的选择同样依FOF基金经理对未来中观市场环境的判断来定。大类资产配置中,FOF基金经理这个“宴席总理”做的是定方向,是卤菜粤菜还是淮扬菜,定配置,几荤几素几冷几热。而在类别资产配置阶段,他要做的是冷菜是哪几种,热菜是哪几种。你知道,同样是“四菜一汤”,名堂可大不一样。这名堂,就是在这个阶段定下来的。

FOF赚的第三块钱才是具体品种的钱。

FOF最终的收益确实来自于所买的基金,所以,说FOF赚的最小一块钱是买基金的钱,似乎与常识不符。但事实上,如果第一步的大类资产配置和第二步的细类资产配置做好了,具体选择基金,无非就是确保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策略能完美兑现。因此,FOF投资中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基金?首先得能赚钱,其次要可把握。

提到基金的赚钱能力,这些年投资者诟病颇多。这种诟病主要是因为几年大熊市中股票基金确实没赚钱甚至在赔钱的缘故。不过因此也有很多人评价说基金的投资管理能力不如散户。这个说法就有些言过其实。
从过去这些年基金的表现来看,平均收益率都跑赢了全市场表现。如果把投资者分为基金和非基金两类的话,基金的收益率好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显然非基金投资者的收益率就低于市场平均水平。那么为什么很多投资者会有个印象,觉得基金投资管理水平不高甚至低于普通投资者呢?除了人云亦云的市场传言,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概就是“邻居家孩子”效应——我们大部分从小到大都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对手,那就是邻居家的孩子。当然会有一些普通投资者的业绩好于基金,而胜利者通常会被传颂和敬仰,使得其他投资者只记住了这些光鲜的事实,而忘记了水面下那沉默的大多数。至于可把握,首要的是风格类别的可把握。

前面已经说过,同一个细类下的基金,长期业绩会趋同。所以,理论上选择这一类下的任何基金都是一样的。但现实中则会有两种情况出现,一是风格类别的漂移。本来投资的时候基金是A类别的,可投资以后却漂移到B类别去了。这种情况下,细类资产配置的目标就无法实现了。第二则是例外的出现。一般说,收益趋同是同一细类基金的宿命,但也会有一些例外,极少数收益会始终浮在同类基金之上,也会有一些收益始终落在同类基金之下。前一类基金当然是少之又少的“长青基金”,而后一类显然属于风险因素,要极力避免纳入。

为了可把握,FOF管理中在寻找可投资的基金时,一般需要做到“三位一体”——业绩表现与投资行为一体,投资行为与投资逻辑一体。也就是说,基金的业绩表现必须能得到可靠的投资行为支撑而不是意外获取,而投资行为则得有合理持续的投资逻辑支撑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有三位一体的基金,我们才认为它是可把握的基金。

回过头来看,FOF其实是一个很符合投资规律的、充分实现了分工与合作的的投资模式。因此,FOF的收益稳定在高收益投资品中等偏上的水平。


而在风险的控制上,FOF则独具优势。

FOF的分层模式确保了任何一层级上的错误都会收到约束,与之相比,单一管理人的基金,其行为错误会被放大。比如说,如果一个基金经理做了错误的宏观判断,不光会影响到大类资产配置,而且会直接影响到起具体品种(股票)的选择。而在FOF中,宏观判断的错误并不会对FOF所投资的基金经理有任何的影响,其错误只被约束在大类资产配置这个层面上。当然,如果这个错误发生了,结果也会很不美妙,但好歹错误不会放大。而且如前所述,分级管理提高了各级管理效率,其实也就是降低了这种错误发生的概率。

FOF是典型的多管理人基金。同一个FOF下面有多个基金经理分别管理着自己的那一份资产。因此,基金经理之间的互补和对冲也降低了单一基金经理的风险。

显然,FOF既提高了收益,也降低了风险。它是一种“鱼与熊掌兼得”的产品。鉴于其收益稳定且获利能力较高的特点,它是家庭理财的一种重要工具。而且,它也尤其适合保险、社保、企业年金等这一类投资期限较长、对收益有较高要求但对风险控制有更高要求的机构投资者。


    关注 淘葫芦APP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