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特刊】为什么新加坡成为上帝的宠儿?少有天灾?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近7万人遇难,这是一段中华儿女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8级强震猝然袭来,近7万人遇难,这是一段中华儿女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已经过去9年了,山川抚平了伤痕,汶川正在走向重生。今天是汶川地震9周年纪念日,不论你是海外华侨还是新加坡留学、工作人士,此时此刻的心情应该跟狮哥一样沉重。那么首先让我们一同缅怀逝者,向重生致敬,为汶川送上我们的祝福!
汶川地震后,新加坡公司曾为灾区修建“最牛抗震房”可抗八级地震






由新加坡龙腾集团在四川地震重灾区北川县建设的、被当地网民称为“最牛的抗震房”早在2009年落成,并在当年的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它采用纽西兰技术、中国国产合金材料和抗压裂建材,由电脑设计,三室一厅两层式。设计采用轻型钢架结构,即使遇到特大地震,房子最多会摇动,但是不会坍塌,因此可以抵抗8级特大地震,保证地处地震多发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抗震房的第二个特点是价格便宜,每个平方米的建筑价格低于约111新元。


都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儿,狮哥也替读者提几个问:
Q1:新加坡就没发生过地震或者什么自然灾害需要别人支援吗?

Q2:新加坡房屋设计对于防震怎么考虑的?

Q3:万一地震海啸真的来了,新加坡市民如何避难?

狮哥想你所想,解你所惑,让你在新加坡住得放心!

新加坡有没有地震?

最近一次大概是在2012年4月,新加坡有市民说感受到地震了!!!没错,那是震感,不过那不是新加坡地震,是印尼附近海域北苏门答腊西海岸发生的里氏8.6级地震带来的震感。
坦白的讲,新加坡不处于地震带,偶尔遇到周边国家的强震会有一点点感觉,但是根本不造成影响。新加坡地处马来半岛南侧,每次印尼发生地震震中都处在苏门答腊岛靠近印度洋一侧,就算震中新位于靠近加坡领土位置,苏门答腊岛就像一座高大的陆墙屏障,阻挡了地震波引发的对新加坡的巨大袭击。
所以,根据大陆板块构造,按照科学分析,新加坡自古以来就不是地震多发区域,反生地震的可能性很小。2004年印尼发生震源深度为30公里,震级为9.1级的大地震新加坡也幸免于难。

目前中国国内一些处在地震多发地区的城市已经严令禁止预制结构建筑,因为其抗震能力差。然而在新加坡预制板房屋还有,这也源于新加坡没有地震,无故加强抗震防护会抬高修筑成本,显得没有必要。这并不等于新加坡的房屋质量就差,建筑学上讲究“强节点弱构件” 更讲究不要和大自然一味抵抗,应该和自然讨价还价,和睦相处。所以如今的好房子是“耐震”,新加坡建筑设计也秉持“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原则。新加坡以前一些旧组屋用爆破法轰炸之后,几乎完好无损,结果从此以后照旧使用传统的拆除法慢慢拆。


新加坡室外逃生通道

如果真的发生地震,在新加坡,安全通道,应急通道也是相当完备。新加坡的组屋屋内有防空壕避难室,新加坡组屋区楼下笨重的防空壕设施也是以备万一之用。新加坡地铁大门处处露出的厚实设计也是天灾来临时避难处所。再加上新加坡重视国民安全教育,推出了“全国保家安民计划”,呼吁民众提高警惕,教育民众如何在灾难发生时更好地保护自己。所以不论从自然条件还是人为防御,地震到达新加坡都有很远的路要走啊!

那新加坡有海啸吗?

回到2004年印尼那场9.1级到地震,虽然新加坡没有遭受地震灾害,但是地震引发的海啸其实引起了全球各国对震后海啸的重视,许多国家都意识到懂得如何应付这类突发状况的重要性,新加坡也不例外。新加坡在2006年8月展开了相关研究。这项由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联手展开的研究,主要是探讨新加坡受海啸影响的可能性。这项研究耗资130万元,研究最终结果是新加坡受海啸影响的几率低。
研究结果显示,环绕新加坡的海域如马六甲海峡和南中国海并不深,因此海啸浪的威力也不会太大。就算附近地区发生可能引发海啸的海底地震,海啸浪也需超过10小时才会抵达新加坡。新加坡能利用这段时间做出应对措施。此外,新加坡多数的沿海地区都经过沿岸的硬化,因此有助减缓巨浪的冲击力。
经过研究,在马尼拉海域发生会引发海啸的9级海底地震,延伸到新加坡的海浪并没有威胁性。海浪最多只可能达0.7米高,也只能冲上离海滩50米的地方,然而新加坡的建筑都离海滩50米里以外。同时,填海地段也在高于潮位1.25米的地方进行。

综上看来,海啸给新加坡造成天灾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狮哥认为,以上这些新加坡地理常识应该让居住在新加坡的您安下心了吧。

地上是安全的,那天上呢,那台风呢?

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这些地理知识:

赤道是地球的腰带。赤道把地球分成了南北两个相等的半球。赤道是南北纬线的起点,赤道的纬度为0°,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每年3月31日和 9月23日,太阳从赤道线上经过,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赤道骄阳似火,那里属于热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减弱,气温逐渐降低。
新加坡是赤道上的国家,自然也是一个热带国家。热带气候的特点是十二个字:“终年炎热,雨量充足,空气潮湿。”新加坡日平均气温是摄氏26.7度,日平均相对湿度是84.3%。形成台风固然需要温度高于26℃的温暖的海洋,这一点赤道的海洋完全够格,但是形成台风还必须要有足够大的地球自转产生的偏向力,那暖气团才能转起来。地球自转的偏向力是催生气旋性涡旋——台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所以赤道无台风,新加坡无台风。进行到这里,狮哥都不得不惊叹新加坡真是处在天造地设、得天独厚的一块神奇土地上。

全年旱雨两季,暴雨不时光顾的新加坡连洪水都没有吗?

就算全球洪水灾情频发,新加坡也可以安然无恙。为什么?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狮城的雨季,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这一切不能再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了,这要归功于新加坡人自己设计了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
新加坡通常在进行地面建筑的建设之前,会事先规划和设计好该建筑的地下和地面排水系统,因此每一栋建筑,包括人行道、马路周边都分布有一定数量的排水渠。这些排水渠与城市的主要排水系统相连,形成了遍布全岛的城市雨水收集、排放网络,保证了大量雨水能够及时、快速地排出。
同时,建筑物本身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也相当完善。以新加坡的政府组屋为例,楼顶、走廊、楼梯间等重要部位均设有雨水收集管。雨水可由此排至建筑外的排水沟渠,随后汇入城市主排水管道。此外,在新加坡的地下主排水管道内均安装有电子监控系统,相关工作人员可实时监控管道内的情况,如管道内水位、流量,以及是否有垃圾阻塞问题等,以便及时处理。
经由城市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到的雨水最终将汇入新加坡城市周边的17个大型蓄水池,而这些大型蓄水池也是新加坡解决雨水疏导和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大量雨水至蓄水池内水位较高而海水处于低潮时,闸门会降下,使过量的雨水倾泻入海。当蓄水池内水位较高且海水处于涨潮状态时,亦可通过巨型排水泵将过量的雨水排入海洋。
为确保在雨量激增情况下,能够将雨水及时排出,新加坡公用事业局数次修订和提高地面建筑排水系统标准,要求所有新建筑物必须提高防水门槛的高度。开发商为建筑物安装的储水或“吸水”设施必须要达到“困住”25%至35%的地面径流,以减少暴雨对建筑物造成的负担。

据悉,日后新加坡新系统将具备排水、蓄水和发电3大功能,不仅排除了洪涝灾害还更好地帮助新加坡在水源和能源供给方面达到自给自足。
狮哥新语:

进行到这,我们似乎明白了点什么,没有地震、没有海啸、没有台风,也没有洪涝灾害……难怪新加坡卯足劲一直搞经济建设,因为没有这些自然灾害给国民支出造成负担。老天爷一路开绿灯,新加坡就心无旁骛一心搞发展。对比其他国家,海啸、地震、热带风暴等等轻则滞后经济重则民不聊生,所以新加坡还是要感谢造物主把它安放到一个天然安全的宝地。然而同时狮哥也看到,一个国家的发展要依靠天时地利人和,虽然新加坡占了不少自然优势,但它也不是完全没有外患。新加坡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智慧国度,上述的排水设计和蓄水工程就是很好的佐证。感谢老天的同时,应该感谢自己,因为充满智慧,勇敢创新,新加坡才没有辜负老天的眷顾。

欢迎关注公众号 “新加坡关注”


    关注 中新快线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