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涵盖哪些基本要素 人如何发挥作用?

 

从技术的角度看,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是:真实、透彻的感知;泛在、宽带的互联;融合、智能的应用。  全面真实感知...



从技术的角度看,智慧城市的基本要素是:真实、透彻的感知;泛在、宽带的互联;融合、智能的应用。

全面真实感知,实现对城市状态、功能及管理的实时监测、全面、真实的感知。采用各类传感技术和智能系统,立体、全方位的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变化;并对感知数据进行融合、分析和处理,与业务系统集成并做出主动的响应。保障城市各系统高效、和谐的运行。

感知的外在表象是各种传感技术和设备(城市的触觉),实质是大数据的处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从海量数据中获得对城市的深刻洞察,从而提升决策与服务能力,提升城市运营与管理能力和水平。IBM提出“智慧地球”,要将小到人的心跳、呼吸,大到国家电网、航空网的状态都实时、准确的监测起来。实质是推销它巨大的计算能力(设备),感知是为计算采集数据的手段,是城市的触觉(感官)。我国曾提出过“感知中国”,却没有指出感知之后,要做什么。这就是两个概念的差距。

泛在、宽带的互联,通过有/无线通信、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互动(4A、泛在网)。为各种应用提供随时、随地、随意、按需的基础条件。增强城市管理系统自适应地信息获取、实时反馈、智能服务的能力。其中宽带要求信息的交换要通畅、高速、大容量;泛在则是要求信息交换无处不能。光纤到户、三网合一为基础,移动互联是重要的补充。泛在互联意味着:城市各系统是开放的、可联的,既需要时,即可实现互联,而不是所有系统都连接在一起。也可以说:宽带泛在网是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网络)。

融合、智能的应用,显然它是智慧城市的大脑。融合是智能应用的前提和关键。现代城市管理是开放、复杂的巨大系统;全面感知产生海量的数据。要通过智能融合技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存贮、计算和分析;引入综合集成法(信息融合、关联、综合研判),进行数据的深入挖掘,得到具有趋势和预测性的信息(由数据处理产生的价值),提高系统的决策能力和水平。

智慧城市的“大脑”是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的平台。通过推动“云”与“端”的结合,提高个人和用户的参与和作用(人的“智慧”参与)。从市民需求出发,通过社交工具鼓励市民参与,汇聚公众智慧,推动用户、开放、大众和协同创新。因此现代科技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市民参与、社会协同、开放创新空间的建立。逐步实现从个人通信、计算到个人设计、制造的转化。形成可持续创新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经常与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区域发展概念相交叉。甚至与电子政务、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行业信息化概念相混淆。对智慧城市概念的解读也各有侧重,有的观点认为关键在于技术应用,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如物联网、大数据等(以技术水平及创新来评价);有的观点则认为关键在于网络等基本设施的建设(评价它们的覆盖和普及程度);也有人认为关键在人的智慧参与(评价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提供);还有人认为智慧城市的关键在于智慧效果(不论技术、实施等,以最后实现的效果来评价,要求制定智慧城市的主要评价指标,特别是效益指标。)。

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强调:智慧不仅仅是智能,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应用。智慧城市绝不是智能城市的另外一个说法,它一定要包括人的智慧参与。这就是智慧与智能的差别。这一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是对世界范围内信息化实践的总结。

《创新2.0视野下的智慧城市》一文从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面的创新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解析,强调智慧城市不仅仅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的方法论应用。该方法论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创新,而可持续创新就是:在公共服务和产品支撑下的用户、大众、开放、协同创新。


    关注 康联云安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