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大长今为啥可以从厨房走到药房?答:因为厨艺了得呗。嘿,开个玩笑,快看《细说中药》前头四弹最后一篇吧!...



在前面三弹的播出后,很多老师给出非常好的建议给小熊,在这里小熊转载过来给大家一起学习:

福建 刘继冰 老师:“建议加入一些人与植物(动物)基因关系的内容。人与其他生命体(生物)在进化中的祖先是同一个生命蛋白质(从单细胞生物岛多细胞生物),以后分化进化, 但基因保留了相同的部分,就如人与猪或猴子的基因差别也就是3%,其他90%多是相同的。所以植物或动物的药用部位与人的对应结构有相近,如在功能上或震动频率(生物场能方面)上,所以有‘同气相求’之谓。请参考。”

刘老师的点评很有创见。尤其是提到了基因、场能和震动频率。

——小熊医生

美国 路玉滨 老师:“其实一切都可以看成五行之气的运动过程。生长化收藏,气运动形式不同而已。而生长化收藏于植物形态上的表现,则为枝为肝木,花为心火,干及一部分根为脾土,叶为肺金,子为肾水。”

路老师的点评非常形象,确实是如此,五行就是因震荡频率的不同而有区分,如果把植物每个部位都归纳五行的话,老师已一语点破玄机。

——小熊医生

这已然是最后一弹,前面写这么充实,目的是为了将来的《细说中药》正篇的草药分析可以让更多的读者吸收和消化。写完前言,也算是工程浩大、事开了圆满的头。

“厨艺” + 中医理论 + 草药鲜品 = 炮制学

自古刚采摘下来的鲜品草药直接拿来治病的,非常常见。我们的祖先将传统厨艺用在了鲜品草药的制作上,除了想要去除杂质之外,古人的第一目的是便于保存,第二是柔和减少药物毒性,第三是增加有效药性的力度。前面两个目的让“中药饮片”成了我们目前所常见的中药,而后面两个目的,让中药的制作和储存逐渐成为了一种专业。



炮制方法应有尽有,比如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大家在中药铺经常见到的“法半夏”、“炒神曲”、“黄精”、“炙甘草”、“大枣”等等的常见中药,都是经过特定的制作方法,才最终作为“药材”和我们见面的。在下面我会分别说明不同的炮制方式有什么不同。

具体是什么个操作方法,小熊就不赘言了。但是炮制会带给草药什么样的改变,这是我需要讲明白的。

小知识

酸收涩、苦燥湿、甘缓急、辛发散、咸软坚

寒热温凉是非常好理解的,就是能量、温度的差别,服用“寒”药则收则下,而服用“温热”的药物则是生热、温煦。但是这五味比较难理解,小熊拿出来专门列举,让大家有个感性认识。

酸收涩

酸入木性,养肝。在人们接触酸性食物的时候,会出现上述表情和体验,这就是收涩的第一步——全身及面部肌肉的收缩打颤;在酸味入体内之后,所到之处无不回缩,包括散乱在外的阳气。

有收敛固涩作用的药物,即行使了“酸收”的功效。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如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

苦燥湿

苦,带火性,入心,故适量的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对治湿证。大部分人都听过“良药苦口”的说法,其实苦这个口味只是中药口味之一。
而我们的湿证会有寒湿、湿热的不同,寒湿的人关节气血流通差、手脚不温,湿热的人口黏腻、上火口苦,这两种湿证都可以用“苦”药对治,只是需要选择对性的药物就好,比如说寒湿应该用温燥药,而湿热应适当用凉燥。

甘缓急

甘带土性,入脾,是五味之中心,可以说是“微甜+甘美”的总口味。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具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称为“甘缓急”。



辛发散

辛带金性,如肺,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作用”。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



比如,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麻黄“辛+热”、薄荷“辛+凉”(如上图);



或治疗气血阻滞的药物,如木香、红花(如上图)等,都有辛味。

咸软坚

咸具水性,属肾,咸味的药物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咸软作用”。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比如芒硝(盐类,本身就咸)、牡蛎(贝壳类带咸味)等等。



炮制对药性“四气五味”的影响

所谓四气五味,就是每一种草药的“性格”,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性味。

四气是指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五味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因而有不同的治疗作用。这里涉及的中医理论系统,大家不需要着急,小熊医生会慢慢将知识渗透在你们的碎片时间里。



四气五味理论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序录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

反制

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如栀子苦寒而姜性温热,用姜汁制过栀子后,能降低栀子的苦寒之性,以免服用栀子汤药会伤害中焦脾胃;



从制

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如胆汁制黄连,二者都极苦,胆汁会增强黄连的苦寒之性,所谓寒者益寒;而酒制仙茅则相反,酒能增强仙茅温肾壮阳作用,所谓热者益热,见下图;



改性、扩大用途

通过炮制,改变药性,扩大药物的用途。如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南星,则性味转为苦凉,具有清热化痰,熄风定惊的功效。



炮制对药物作用方向(升降浮沉)的影响

药物本身的性味决定了他们本身的作用方向,制药会增加一个引导,比如酒制引药上行,将药物本来作用的位置靶点,向人体的上部引动;方法是取适量的酒,与净药材拌匀,稍闷,吸尽,用文火炒至香气逸出,色变深时,取出,摊凉。制出来的药材已经经过多道工序,估计参入的酒精含量已所剩无几。

盐炙过的药物就会将原来生鲜药物引变下行,归入肾经。

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中药炮制很多都是以归经理论作指导的,归于什么经络则该药物就擅长治疗这些经络和所属脏腑的疾病。炮制会影响药物的归经,比如本来是归肝经的药物,经过炒制之后,带了火性,可以归心经、脾经。另外,某些使用辅料炮制的药物也会直接改变、增添原药的归经。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这是将外来的五味添加予药物本身而成。

炮制就是将天地五行化作人间五味的工序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天地之间有五行,人体有五脏,药物有五味。其实我们生活的天地就是由阴阳五行变化组合而来,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二分法(阴阳)”来归类,任何事物都完整地拥有“五行属性”。人体,也是由阴阳五行引领着日常正常生理机能。



回到我们原来的概念:使用药物就是以药的偏性来治疗人体的偏性。这个“偏性”,就是“五行之偏”,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属性的偏多、偏少、互相克制太过或者相生不及。

我们日常饮食,就是在通过服食天地间的五种颜色的食物来补给我们的五行,食物就是药,在很多地区传统中仍有煲汤、药膳等等习俗饮食。在我们国家,中药和食物的边界很模糊,我们称这种模糊叫做“药食两用”。



小熊我突然想起一个典故,源头和具体名字不详了,大概意思是:药师师父让三个徒儿外出寻找“不能作为药物的东西”,最后三个徒弟回来了,第一个徒弟给师傅递上了石头,说这个就不是药物了吧,师父说石头可以镇静、下气,可以做药。第二个徒弟具体不记得了。第三个徒弟空手回来,师父问他怎么空手而归,徒弟说:“天下无物不是药。”

最后,第三个徒弟出师了(毕业了)。估计第三个徒弟的表情如下。
我们虽然在这里探讨的是植物药,但是大家不要忘记,天下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不是震荡聚合而成,没有任何一件事物是超出我们天地规律以外的,所以任何物体、信息、能量,都可以治病。

但是,必须的一点,是你能带着一双发现他们的眼睛。
总结
我们通过在不同的时间,采摘不同地区、不同种类的植物的不同部位——选择了药物的“偏性”。再通过炮制方法,让植物(及其他)药物的“偏性”更容易被人类利用,同时更符合我们需要的“归经”靶点走向的整个过程,就是中医大世界的半边天——中药学。

上面这句话,就是中草药的精髓。话虽简单,却蕴含了我们古人上千年前的智慧。

到这里,我们四弹的内容已经结束了。小熊医生也休息一阵子,会间断给大家穿插发放舌诊的更新学习内容,以及开始我们《细说中药开篇——这小子叫麻黄》。

祝好,敬上。

小熊医生


    关注 荣振堂中医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