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小子叫“麻黄”

 

麻黄是性温喜欢亲近寒气的水管,性格像个帅小伙。...



【性味】辛;微苦;性温

【归经】肺;膀胱经



(图片来自互联网)


从产地和采摘时间分辨个性
内蒙古呼伦贝尔等地产量极多。呼伦贝尔一年气候特点: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热量不足,昼夜温差大,有效积温利用率高,无霜期短,日照丰富,降水量差异大,降水期多集中在7-8月。全年气温冬冷夏暖,温度较差大。

想象在呼伦贝尔生存的人们一年当中很长时间都生活在寒冷当中,加上降水的全年分布不均,很长时间处于湿度较低的环境,皮肤都容易干冷皲裂。“麻黄”如上图,除了雨季之外,都生长在干燥几乎成沙的土地之上,植株矮而茎叶细长。为了生存,“麻黄”植株在长期的进化下,拥有了和“水”、“寒”有关的能力。

采收和储藏等分析

陶弘景《本草别录》谓:“麻黄……立秋采茎阴干,令青。”8-10月间割取绿色茎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六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干后切段供药用。
麻黄植株本身生长在温带,全年气温都偏低,日照效率较南方差,根据植物的性味和其环境相反的生存原则:麻黄植株本身就带有温性。在经历了夏季的温凉和7、8月的雨水之后,植株整体适应当时“凉性”和“湿气”,故在温性之上,具有“利湿”之用。

其入药为“麻黄”的茎枝部分,在立秋温度骤降之时采摘,正是植物应激适应寒气之时,故此时采摘入药,更能凸显其辛温之性。降温之时采摘,给麻黄植株照的“定格照片”(参见前言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形成了麻黄外寒内辛温的格局。这个格局,让麻黄药物喜欢亲近冰寒的环境(包括人体当中任何带寒气的部位)。另外,经历夏季温凉让麻黄带有一点苦味,让药物的作用形成“上升中有下降”的阴阳和合作用。

到冬天寒冷之时,整株枯萎,其能量全输送至根部,其茎(药用麻黄)便不利于采摘入药。不少在南于内蒙之地种植的麻黄植株,虽带有麻黄祖先们的遗传特征,但因为日照、雨水太过充足,而长的过分茂盛。这种麻黄的效用,自然没有道地呼伦贝尔的力专强而纯正,名称上也有所区别。



所以在中药学中,麻黄除用于风寒无汗的患者,以发汗之用,还有利水之用。便缘于其生长环境和采摘的时间。

历代医家评述精要按
《本草承雅半偈》 :所在之处,冬不积雪。二月生苗,纤细劲直,外黄内赤,中虚作节如竹……浓朴、白薇为之使。恶辛夷、石苇。
按:麻黄的“使与恶”的提出,很有意义。厚朴能为麻黄的使药,在于厚朴能宽膈理气;白薇为使药,在于其有除虚烦、清热散肿、生肌止痛之效,可以制约麻黄过燥之性,对表皮以下的能量,也有缓泄出的功能。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其形中空,散寒邪而发表;其节中闭,止盗汗而固虚。
按:草药的形态,决定了其药效。中空则通,中闭则收
《药鉴》 :盖风至柔也,而善藏,麻黄性至轻也,而善驱,内用气血药以托之,外用浮剂以散之,此以善藏始者,不得以善藏终矣。阴虚发汗者,鹿角四物汤加根节敛汗。汗多亡阳者,附子四君饮入根节回阳。 痈疽方起者,行凉药中兼用之,即散无疑。寒邪战栗者,疏风药中兼用之,立止不谬。痘家初发热,及痘红紫稠密,皮浓不快者,多用于行凉解毒药中,则内托外散,正所谓开门放贼,而痘亦因之稀少矣。又能散胸膈泥滞之气,表虚则忌。
按:麻黄一药,可用作工具,哪里有寒邪就去哪里,关键在于同时煎煮的各种药总体方向决定了麻黄驱寒的靶点。去表则散寒,痈疽则发毒,在表有寒邪或者寒包热火的地方,就可以用到麻黄。

关键有三点,一是无寒邪则不用,二是在本虚的条件下中病即止不能多用,三是夺汗等于夺血故临床需要谨慎
《本草害利》 :疮家用生麻黄,与甘草等分,或配犀角地黄汤,或配竹叶石膏汤,或配大生地,能令人不出汗,使脓水走多,其愈乃速。误用者,熟地解之,一两解一钱。
按:活用麻黄的案例,同时提出熟地一两解麻黄一钱,可以防误治和用量太大。
《瘴疟指南》 : 染瘴者,上热下寒,腰足寒痛,自谓五积散症也。遂倍加麻黄,多衣覆汗,竟成重症。虽服真武汤,亦莫能救,并赘于此,为妄用药者之戒。大凡瘴病误用麻黄,服后哑者,七日内死。或筋惕肉者,十四日内死。或目赤上气喘促者,十四日内死,若汗出不止,脉细如无悸动,寒战发哕者,实时死。余常目击,可不慎哉。
按:上热下寒,腰足寒痛的瘴病慎用麻黄,还是那句把寒邪在哪、虚实辩证清楚了,方可用麻黄。
《本草经解》 : 温疟,但热不寒之疟也。温疟而头痛,则阳邪在上,必发表出汗,乃可去温疟邪热之气。所以亦可主以麻黄也。
按:没见寒症时用麻黄的范例。阳邪在上,无路可去,麻黄可从上通阳、散去热邪。需要注意,阳邪通后,达到目的了就得慎用麻黄。
《本草求真》 :入足太阳膀胱,……兼入手太阴肺。
按:其说法在许多本草经典中都有,在中药学的教材中也是如此。足太阳膀胱为阳气之表,手太阴肺为阴气之表。伤寒、温病其实就在讲表证,二者本无差别。太阳与少阴表里,太阴与阳明相表里,故太阳病不治则病终及少阴,太阴不治则病终及阳明。
《雷公炮炙药性解》: 发热恶寒,其不头疼而拘急,六脉不浮紧者,皆不可用。
按:雷公在告诉我们,外感病症,通过六脉浮紧判断寒症在表后,才可以用麻黄。
总结


  • 麻黄是性热的水管(中空),喜欢插在寒气上(外寒内热都可以,只要有寒气)。
  • 辛而走表,故对外寒或者寒痹、寒包火的寒性壁垒有效。
  • 就像用热的水管插在表,将寒气戳洞,让里面的热气哄出,将表寒直接化解。
  • 但如果病人本身的阴虚阳虚,表寒又不重着明显,这时候用性热的水管,就会直接泄人身正气。
  • 所以临床中病即止,或者辩证准确时用。
总结到这里,你们不觉得“麻黄”就像是热情的内蒙小伙子么?

这里是致谢,很多图片来源于网络,并不是我个人拍照所得。历代医家的评述来源于金华佗网站(www.jinhuatuo.com)辛苦建立的中药数据库,省却了我不少功夫,感恩。本《细说中药》会将我们中药学书上的药物都如是总结一次,每一类别的中药完结后,会有同类别药性大比拼——让大家明白同一类药物当中他们之间的差别。

整个过程,都希望大家多给建议。感恩关注。

小熊敬上


    关注 荣振堂中医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