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里膜外功夫熊猫——荆芥

 

荆芥,作用辛升发、苦降气,在肝左升、肺右降的气机运行道路上,生用走气分、炒黑用走血分,引经外的气、血归经的药物,主治在表。服用荆芥汤药时忌食无鳞鱼、驴肉。...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湿

【归经】归肺;肝经

荆芥,是经常用与外表邪气的药物,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他其他的功效,在临床使用时,还有万变的特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荆芥——左升右降的太极师,推动着人体外层的气、中层的血运行。



还不明白小熊是如何分析中药的请看前篇:

妄想一弹:植物为什么可以做药

理论二弹: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有趣三弹:植物的采摘时间、部位对药性的影响

结束四弹:中药炮制如锦上添花

让我们还是正规分析一下,荆芥这味药吧。




从产地和采摘时间看荆芥的个性



荆芥道地药材地在河北,荆芥穗多为夏播秋收(收完小麦再种植荆芥),为半季药材。(温带,生长速度快)



该植株适应力很强,性喜阳光,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但以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较好,高温多雨季节怕积水,短期积水会造成死亡。种子容易萌发,发芽对温度要求不严格,种子在15~20℃即可发芽,生长适温为20~25℃,幼苗能耐0℃左右的低温。荆芥耐高温,较耐寒,但-2℃以下会出现冻害,忌连作。(爱阳光、怕积水和极寒,生长力强)

采收茎叶宜在夏季孕穗而未抽穗时,芥穗宜于秋季种子50%成熟、50%还在开花时采收。花转果的过程,是生长力十足的,所以生发力强;又因其入药在“花果转换期”,故为植株升极而敛降的转折点。故采摘入药形成荆芥的定格照片后,其方向既有向上的、走表的,也有往回带和走里的。



荆芥以其绿色植株茎与穗入药,喜阳光而好暖湿,荆芥植株怕积水、本身并不是中空生长,说明荆芥的祛湿作用不是在于“利水渗湿”,而是“祛风燥湿”。引风入经才是其主要作用。

提示不能在湿重有水液停聚的情况下使用荆芥,荆芥对治各种皮下水饮的疾病效果不好。若水饮夹风,则需要配伍其他药物共同使用。


历代医家评述按



《本草经解》:辛以达风木之气.温以发相火之郁。
《本草崇原》:味辛,性温臭香,禀阳明金土之气,而整肃经脉之药也。

按:荆芥归经虽在肝经、肺经,但却秉承阳明金土之性,因为辛而上行,因为苦而下降,故为左肝升右肺降路的推动力。

《本草分经》:为风病血病疮家要药,风在皮里膜外者宜之。《得配本草》:风在皮里膜外者,荆芥主之。风在骨肉者,防风主之。

按:医家常用荆芥以驱风,古书上明确其走气分、血分,而所驱之风为“皮里膜外”之风。与“祛皮里膜外之痰”的白芥子靶向一致,而作用不同。

又与防风所收之风,位置不同。“皮里膜外”更趋向于筋膜组织(该风邪多为初始外来,少阳胆所顾,表证为主)。肉在筋膜之下,“防风”顾名思义重在防和收,故防风为“玉屏风散(固表止汗)”中的关键药味,而不用皮里膜外风邪驱逐者——荆芥。

《药鉴》:辟邪毒,宣五脏,除劳渴,通血脉,除湿痹,破结气,行瘀血,解肌表,诸疮疡风热皆用之。……大都中病即已,不可过服。《雷公炮制药性解》:主结气瘀血,酒伤食滞,能发汗,去皮毛诸风,凉血热,疗痛痒诸疮,其治产晕如神,陈久者良。……有汗者勿用。

按:基本总结荆芥的全部作用,其中提到“中病即已,不可过服”、“有汗者勿用”、“陈久者良”在制药用药上值得注意和重视。

《本草新编》:夫荆芥炒黑,则引血归经,生用则引气归经。……盖肾有补而无泻也,虽肾亦有感邪之日,祛肾中之风邪,风药原无几味,与其药用防己之类以伐肾中之邪,不若用炒黑荆芥,虽散邪,而不十分耗正之为得也。

按:“生用”、“炒黑用”荆芥作用不同;“祛肾中之风邪”而又不耗伤肾气者,炒黑用荆芥是第一选择。这里的归经,是归“肝左升、肺右降”的经。

顺当引出荆芥的定格照片:



《本草便读》:阴虚无表邪者忌之。

《顾松园医镜》:风药主升主散,表虚有汗,非关外邪寒热、头痛目眩者忌之。

《本草撮要》、《得配本草》、《本草求真》、《本草备要》:反鱼蟹河豚驴肉。

《本经逢原》:凡食河豚及一切无鳞鱼与驴肉俱忌之;食黄颡鱼后服之,令人吐血,惟地浆可解。与蟹同食动风。

按:无表邪,阴虚,表虚有汗,都是不能用荆芥的症候特点。提示准确了解病位、病机的重要性。另,服用荆芥时的饮食禁忌,多部著作中均有提及——鱼、蟹、河豚、驴肉在服用荆芥药剂的时候需要小心生湿和动风,在进行膳食调养当中需要注意。

荆芥特性总结
荆芥,作用辛升发、苦降气,在肝左升、肺右降的气机运行道路上,生用走气分、炒黑用走血分,引经外的气、血归经的药物,主治在表。服用荆芥汤药时忌食无鳞鱼、驴肉。

复习:

那个小子叫“麻黄”

冲锋战士——桂枝

太阳的后裔——紫苏


    关注 荣振堂中医工作室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