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异地工作的我,每一次回家都要吃的---- 蒸米粑

 

米饺子老家味道...



五一小长假马上来临,离家近的小伙们下班就可以回去收拾东西,今晚或者明天出发,再过不到二十小时就能见到家乡的亲人,呼吸家乡的新鲜空气,小伙伴们是不是很兴奋呀?当然还有一件令人兴奋的事,那就是可以吃到家乡的籼米粑和pao,哈哈哈~~~

但,对于远距离的小伙伴们,可能比较遗憾了,毕竟假期比较短,pao只能看看小伙伴们的朋友圈了(先给大家分享一张,嘿嘿!),但是籼米粑还是可以自己动手做的!

昨天突发奇想制作了一张比较详细的米饺子制作过程,分享给大家看看。其实有一个更简洁的做法,步骤一可以直接去饭店买菜代替,嘿嘿,是不是很聪明! 然后按照步骤二操作就好了!



下面是当年在异地我,着实想念家乡的米饺子,然后自己动手做的。是不是很勤快呀!哈哈哈~~~~~~



我们为什么对米饺子有如此独特的情怀呢?它到底有怎样的历史呢?下面普及一下米饺子的知识。

蒸米粑又称米饺子,是安徽东至汉族传统小吃。相传起源于明朝初年。将籼米蒸至七分熟时,磨成细粉再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面,然后将肉馅配以新鲜蔬菜做成馅料,包入其中上锅蒸熟即可食用。“形如半月色如银,皮薄绵酥菜作心。油炸清蒸皆味美,原生品质食中珍。”正是用来形容东至米饺的可口经典。

关于米饺子的起源:

相传,当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路过东至,双方拼杀得昏天黑地,难解难分。相持日久,将疲兵乏,眼看谁也不能取胜,双方为休养士卒,曾一度订立“君子协定”:休战数月,在东至昭潭与鄱阳石门、至德青山桥三地交界处插红旗为界,双方互不侵犯(“红旗界”因此而得名)。朱元璋率部驻扎在红旗界的营盘山。他不愧是人中之杰。他的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戴。在日夜操练军队、养精蓄锐、等待战机的时间里,他苦苦思索影响作战的诸多不利因素。他认为战士们经常饿着肚子,长途奔袭作战,是久战不胜的主要原因。将士们所带干粮通常是饭团、炒米粉,在东至一代作战,这些干粮遇水即坏。为此他找到当地老乡,希望能做出一种方便可口、水浸不坏的干粮。昭潭镇的巧妇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们将大米淘洗干净,放在甑里蒸熟,冷却晾干,磨成细米粉,再用开水调和揉匀,将米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的粉团,中间戳个洞,放入炒好的菜馅,封上口,上蒸笼蒸透。这个类似汤圆状的最早的蒸米粑就做成了。它越嚼越甜,粑内包有新鲜的菜馅,因而非常可口。它最大的特点是不怕水浸,不易发馊,十天半月都不会坏。平时作战带上它非常方便,一顿吃上两个就饱了。将士们吃了蒸米粑,作战时如有仙人相助,故此,朱元璋又将这种食粮称之为“仙米粑”。困扰朱元璋的问题,就这样被红旗界的村妇们解决了。说起来,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大明王朝,也少不了蒸米粑的一份功劳。




    关注 眷乡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