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铁了心要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起码要有几十万打底,之前的托福雅思GRE也是一轮煎熬,回国后不一定拥有傲人的薪资,海外文凭似乎持续...



出国留学,起码要有几十万打底,之前的托福雅思GRE也是一轮煎熬,回国后不一定拥有傲人的薪资,海外文凭似乎持续在缩水——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义无反顾地选择出国留学?

 ----------------------

出国,对于很多人来说,最明显的感觉就是,自己活的更清楚了,也更孤独,也正在变得更强大。

我还记得第一次遇到我的老板,聊到各自的留学生涯,他对留学的描述是如此简单干脆:“我来英国就两个目的,一个拿绿卡,一个名校身份。” 因此虽然他的留学之路遇到了各种困难,过程中绝非一帆风顺,但历经打拼,他拿到了剑桥的博士和当地的永久居留权。“看到身边的朋友都回去了,我也很辛苦,但我总会跟老婆说,想想咱们来着是干嘛的,没拿到绿卡,没拿到剑桥,绝对不能回去。”

这就是他16岁出国,学费没向家里要,最终获得剑桥博士归国的故事。如今回到中国,虽然还没到40岁,也已是身价上亿,事业有成了。

与我的老板不同,我也有宾大的同学觉得留学不过是职业发展的一个跳板,所以当他看到职场发展的机会的时候,学历或者身份的结果就变得不重要了。 他在硕士第一年暑假回来的过程中,通过一封“用户建议信”获得了当时人人网产品经理的赏识,直接越了各种流程拿到了产品团队的高薪offer,于是他秋季就没有回到宾大,办理了休学,开始了他事业打拼。后来人人网上市后,他的期权也得以套现,如今跳槽在另一家互联网公司,拿着高薪同时自己业余时间还搞着小型创业,也是不亦乐乎。 这两条轨迹,都是成功的人生之路,但他们在留学过程中的选择却是完全相反。所以留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自己要记住自己的初衷和目标,这样才能在关键的时刻做出最正确的决策。

然而没有标准答案,却绝对不是可以没有答案。也有一些同学告诉我,现在还没有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所以想出去看看。在这种情况出国,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没有目的的留学不是好留学

我有一位朋友,当年准备出国学金融,本科毕业以后同时获得了英国伦敦政经和美国普渡大学的录取通知,因为没有真的想清楚究竟要去哪,所以一度很犹豫。最后她怀着美国比英国好就业的想法,放弃了名校,而投奔了美国名气稍逊的普渡。

然而在她研究生毕业那年,遭遇了2008金融风暴,美国人都被各种裁员,更别说刚毕业的国际学生了,于是背离了最初的目标,匆匆的回到了国内,却发现国内金融圈里,学历并不比关系重要多少,而离开的这段时间,相反没能得到这方面的积累。最后又以新人的身份进入了四大,和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回到了同一起跑线。

这就是传说中最常见的,“走一步看一步”式人生规划。由于走一步看一步,所以很容易迷失方向,还容易走回头路,这时哪怕腿脚再强健,也走不出个章法,更发挥不出潜力。这位同学的第一个错误,在于把目标建立在一个不真实的假设前提下,那就是美国毕业容易在当地留下。 她没有评估这个“留在美国”的目标: 1. 对于她是不是足够重要。如果是的话,哪怕拿一个不要薪水的OPT实习,也应该先在当地工作一段时间,客服困难也要留下; 2. 实现的风险是否大,不确定因素多不多。事实上哪怕没有经历金融危机,美国金融业也不轻易招募大批国际学生。所以从一开始这个目标设定本身和她当时的状态,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段留学日后出彩的几率较小。 但是中国学生,找不清楚个人的定位,看不清未来的形势,摸不准自己所适合的方向的人是多数。从小在独木桥上打拼过来,学校、家长和老师都告诉这条路是唯一的路,不用考虑选择的问题,只用考虑努力的程度。 于是伴随着和同龄人竞争所带来的安全感,一直回避做出对自己负责的选择,直到上了大学,就好像是一直在游泳池学游泳的人突然进了汪洋,不知道要向何处游,怎么游,搞不清楚人生的意义,不知道大学的价值,更不知道毕业以后要做什么,多数连大学专业也是蒙着眼睛,基于各种假设或父母的建议选择的。

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也是一种能力,不是一夜顿悟就能熟练掌握的。处在懵懂状态选择留学,就和很多学生选择考研,或者选择一份安稳的工作一样,并不是一次主动的选择,而变成是一次对自我反思的回避,希望把最最困难的问题留的未来和未知来解决,当外力逼迫时自己再解决,而这个根本性问题,那就是“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寻找意义和目的的方法

出国留学从成本面来看,首先包括直接经济成本:留学学费,留学生活费,留学申请费用,语言学习费用等;然后是直接时间成本:出国读书的时间,申请留学的时间,提高语言成绩的时间等等。 然后还有机会成本的经济部分,留学期间没有工作或者大学准备留学期间没有兼职所以少挣的钱,以及机会成本的时间部分,原来可以用来工作、旅游或者课余玩乐的时间现在用来准备留学和留学。

所谓风险自担,责任自负原则,就是当你清楚的算出来这些成本以后,你评估自己留学的预期收益乘以获得这个预期收益实现的概率,仍然是大于成本总和的时候,你就可以理直气壮的说:没问题,我这么留学是一个合理的决定。

如果说经济成本对于大部分中国孩子不能感同身受的话——因为大部分实际上都是从爸妈身上借过来的钱;那么时间成本,则是真真正正每个人身上要发生的开销,父母再努力,也没法还你一个青春,因此这几年时间的成本,恐怕是同学们真正要算清楚的。 所以找张纸,把能算出来的成本写在左边,把出国的目标写在右边,就像淘宝购物似的比一比,这个价格是不是太高了,要买的东西有没有那么想要。 假如你经过一对比,感觉这个成本太高了,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留学,这个投资风险太大了,那么就有两种选择—— 一、讨价还价:选择一个成本更低的留学方案——比如申请奖学金,比如选短期的项目,比如申请容易上的大学,所以缩短准备的时间;二、要赠品或者换东西:选择一个收益更大的留学方案——比如同样开销,不如去个名校,或者既然出去,不如在外面把钱挣了再回来,或者其他。

在被清零的环境里,你如何寻找方向?

除却学会面对孤独,变得独立之外,留学真正面临的,其实——在一个人际关系、社会认知都被清零的环境里,你如何克服懒惰,只靠自己找寻方向并且活下去? 对于留学生来说,父母能够提供的只有钱财,你唯有一个人面对这个陌生而庞杂的世界。很多机会,不会有人通知你,只能靠你自己去掌握。 知乎用户苏菲有一段话,在此引用: 一个聚会,你不去主动认识人,也不要抱怨为什么人家事事都办得成你却朋友甚少。你的礼仪不到位,改不掉迟到的毛病,就别怪自己得不到工作机会让别人抢先。不要还玩在父母怀里任性的那一套,每个人都在外面奋斗,大家会互相扶持,但必须记住没有任何人有义务为你的幼稚无限买单。 可与此同时,付出责任,你将会获得“独立”和“自由”。

在国内很多时候你抬望眼就能看到三年五年后的自己,然而留学是属于你自己的一段时间,有着不确定性,且由你决定。 你的世界,是你自己的。 诚然,很多知识国内也可以学到,很多令人敬佩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他们生活的地方。只是对很多人而言,对生活的热情、不浮躁的心态、独立思考、不功利的善意、自律、反思、照顾他人等等,刚好是在留学这几年才真正学到并积累下来的。比起“留学的意义”,更准确来说应该是“成长的意义”。 这几年脱离了一直以来被家里圈养的状态,从以前的没为任何事情做过任何努力、不知真正意义上愁滋味、幸福得犯抑郁症的小孩,一下被推出门,变成完全放养、所有事情自己决定、生活自己安排、问题自己解决的大人。 累吗?当然累,但是那些过着累而充实日子的每一个人,都会非常自信地告诉你,自己有多么不愿离开这样的生活,并且以此为傲。 总之,出国不会只是得了一纸文凭。是成长的催化剂,让人修炼或是堕落。 世界是可以很广阔的。 大致如此。



转自:美国移民生活

当我们还无力改变应试教育现状时,不妨先改变自己:让你的孩子爱上阅读,你会发现一切都在改变 …… 阅读的价值就是种一棵树的价值!!!


    关注 全球鹰中英文悦读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