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全晋会馆古戏台

 

古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古典的戏曲文化,还具有独特的建筑文化魅力。苏州戏台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全晋会馆古戏台是苏州现存古典舞台中最为精美的一座。...





《全晋会馆古戏台



古戏台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它不仅承载了中国古典的戏曲文化,还具有独特的建筑文化魅力。苏州戏台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全晋会馆古戏台是苏州现存古典舞台中最为精美的一座。

全晋会馆又名山西会馆,坐落于平江路中张家巷14号。初建于清乾隆三十年,山塘街半塘桥畔,后于光绪五年重建于现址。

建筑格局


戏台坐北朝南,共有两层,底层为仪门和东西两侧庑廊。楼层由“伸出式”的戏台、横列五开间的后台,以及左右各纵联五间的厢楼组合而成,整个布局,平面呈“凹”字形。仪门中间设石库门。南墙砖细贴面,上面设置木格半窗,红灯笼高悬。入内,金砖铺地。中间,一座昆曲曲圣魏良辅根雕立像,浑然天成。背景为事迹介绍。仪门两侧墙壁上,悬挂木雕昆曲戏文故事,如“郭子仪拜寿”等。仪门北面两侧设砖细门宕,西额“迎仙乐”,东额“集贤宾”。从两侧门宕可通往戏台。
建筑构造
戏台面阔6.55米,进深6.24米,高2.7米,脊高约10米。三面围以“吴王靠”,面积约36平方米。歇山式的台顶,覆盖黑色筒瓦,龙吻脊,飞檐翘角。檐口额枋饰浮雕,上有双凤对翔、二龙戏珠。金狮倒垂台柱,蝙蝠静伏裙壁;牡丹怒放,彩凤翩飞。拾级登台,戏台顶部正中藻井上的“鸡笼顶”,可称古建精华之所在。藻井直径约3米,深2米,由630个木雕构件榫卯组成旋转状放射纹饰。凹进的穹顶呈内旋式、半球体,外径约三米半,深约二米。四周由曲木拱搭成架,叫做“阳马”,既是支承,又是一种独特的装饰。从底到顶嵌拼如小斗拱状,成环状旋榫,堆迭向上,从上到下,共盘旋十八圈,犹如编织“鸡笼”一般,故而得名。拱头甩出,共雕成三百二十四只蝙蝠,漆成黑色,又相间着三百零六朵金黄色的云头圆雕。整个穹窿“鸡笼顶”用大红底色作烘托,顶部正中置一铜质圆明镜,熠熠发光。这种高超的构筑手法,不仅体现出外观上的壮美,而且显示了科学地运用声学原理,使演唱时声腔产生共鸣,可以得到“绕梁三日”的音响效果。

戏台的后部,是专供演员化妆和候场的后台。两侧与之直角连接的,是长达21米的包厢式观剧庑廊,又称耳楼或厢楼。庑廊东西各一条,上下各两层。上层设女宾席,为晋商女眷观戏专座。由于包厢与戏台之间有着科学的空间处理,观众可随意选择座位,视线均不会被包厢或戏台的柱子所遮挡。戏台又是三面向伸出型,观众能多方位欣赏演员的表演,将其一招一式尽收眼底;加之藻井的扩音效果,能使演员的自然音质清晰地传递到剧场的每一个角落。如今,庑廊内设置观戏的状元桌和椅子。壁间布置有关昆曲的资料图片。此外,由两侧庑廊和戏台围合成的一方空地,也可作为露天场地观戏。
历史事迹
全晋会馆古戏台广受赞誉。1986年秋天,日本艺术学部剧场史专家松原刚教授访问中国时,特意前来苏州,参观考察全晋会馆古戏台,对古戏台给予高度评价。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也曾在此观戏。美国马萨诸塞州青年乐团的94名演奏员在这里弹唱了中国歌曲《卖报歌》后,声称是来中国后演出感觉最良好的一场。余秋雨在《抱愧山西》写到:“苏州有一个规模不小的‘中国戏曲博物馆’……尤其是那个精妙绝伦的戏台和演出场所,连贝聿铭这样的国际大师都视为奇迹,但整个博物馆的原址却是在‘全晋会馆’,即山西人到苏州来做生意时的一个聚会场所。说起来苏州也算是富庶繁华的了,没想到山西人轻轻松松来盖了一个会馆就把风光占尽。”

全晋会馆是苏州历史上众多会馆、公所中现存最完整并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古戏台更是独具匠心。2006年,全晋会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作为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全晋会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护。

整理/梁萌



    关注 海通传媒出版机构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全晋会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