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上天偏爱自恋的小孩

 

大家好今天来介绍一位导演说到导演,感觉大家对这个身份的想象都会比较正经和严肃比如这样的这样的还有那样的感觉都...

大家好
今天来介绍一位导演
说到导演,感觉大家对这个身份的想象
都会比较正经和严肃


比如这样的


这样的


还有那样的
感觉都是居庙堂之高的严肃高冷人物啊. 的确,作为掌控电影全局的人,一个优秀的导演需要才华更需要阅历,对时间和经验的积累相当重视. 而众多影史留名的导演大师大部分都是在四十岁达到职业生涯的成熟与黄金时期的. 而今天的介绍则有所不同,这位导演可以算作我们的同龄人。



Xavier Dolan

哈维尔多兰生于1989,如今是正当风华的26岁. 这是最有生命力和可能性的年纪,却也是最容易被规则与束缚磨去棱角与个性的年纪。罗曼罗兰也说过,大多数人在二三十岁时就已经死了,将野心与梦想就此埋葬,从今以后过的不过是日复一日单调而乏味的生活。而哈维尔多兰显然不属于这个范围以内。那么,我们应如何合适地去描述这位新晋导演呢?
一出生就站在了终点



首先,这位来自魁北克的年轻导演有着令人无法拒绝的颜值,有着如画眉目和精致五官,眼角唇畔都是诱人亲吻的柔软。自带的忧郁气质看起来与当下某些走红的好莱坞小生颇有契合感。事实上多兰也的确曾经在《歌舞青春》这样的迪士尼电影中跑过一阵喧闹欢乐的龙套,只不过这恐怕是他的演艺生涯中最不起眼的经历。毕竟多兰的履历实在太令人惊叹。 当同龄人还在挥霍享乐或迷茫时,多兰就以几乎每年一部电影的高产速度走向了周围人难以望其项背的艺术生涯顶端.

2009年,19岁,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惊艳戛纳,捧回三座新人奖杯.

2010年,《幻想之爱》戛纳首映,获得影评人双周青年致敬奖.

2012年,《双面劳伦斯》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获得戛纳同性电影单元最高奖项.

2013年,《汤姆在农场》入围世界三大影展之一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2014年,《妈咪》戛纳首映,多兰凭借此片法国电影大师戈达尔共享评审团大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该奖获得者.

2015年,成为戛纳史上最年轻的主竞赛电影评委.

2016年,26岁,凭借《只是世界尽头》五度入围戛纳,与阿莫多瓦等电影大师共同角逐戛纳金棕榈最高奖项.

可见,在普通人读完大学的时间内,多兰就已经走到了甚至是很多电影人一辈子也瞻仰不到的高度。而这时他仍是稚嫩青葱得快要滴出水来的25岁,可怕又可敬.


2015年,多兰在戛纳当主竞赛评委
各大红毯,品牌,杂志硬照的座上宾
虽然早已欧洲各大德高望重的主流电影奖项的登堂入室,但这并不代表多兰是个高冷得遥不可及的殿堂型导演。反之,在这个眼球经济时代,他可谓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有时候很难把这个在Ins和Twitter等社交网络上自拍段子齐飞,想和美国队长约会,撩人技能满点的年轻网红跟才华横溢的专业新晋导演联系起来,但率真不装逼也是多兰个性的核心体现,他无意伪装深刻和通透,而这点反映在他的电影中亦是一种一脉相承的精神。

能被艺术传统悠久的欧洲影坛予以厚望,自然不是简单刷刷脸就好. 不过有趣的是,虽被戏称为戛纳亲儿子,多兰却是和传统学院派导演有着风马牛不相及的电影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到贝拉塔尔式令人沉默窒息的长镜头和拷问人类本质的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类生存境况进行所谓的深刻考量,这些老欧洲文艺片命题在多兰的电影中近乎是难以寻觅的。相对而言,多兰最关心的是自己独特的经历,亲身经历的所有痛苦与欢愉,这些私人的感受几乎是迄今为止多兰作品中最为丰富的养料。这种自恋某种程度而言是积极的,体现了创作者对自身的洞悉。从2009年惊艳戛纳第一眼的《我杀了我妈妈》到2014年确立成熟风格的《妈咪》,多兰始终在讲述他自己的故事,探索自己性格与思想中幽微之处与千回百转,展现那些被强烈的自我和逼仄的他人所侵蚀得无处可逃的岁月。
我们这个时代的作者与诗人



同性恋倾向和恋母情结,可以视作影响多兰人生经历的最深刻的烙印. 或许母爱的缺失让这个曾处于叛逆期的同性恋少年产生了强烈的困惑与伤痛,因而带来的安全感的缺失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成年时期,并成为在多兰众多电影作品中最重要的两个母题。《我杀了我妈妈》中,同性恋少年于贝尔在青春期伊始便与个性同样强烈的母亲进行永无止境的困兽斗,爱的本能同时也成为对峙的本能,母子俩仿佛胶着在一粒凝固的琥珀中,斗争与彼此依赖的辩证过程都看不到终点亦溯不回源头.

《幻想之爱》中与亲密好友共同喜欢上一个态度暧昧的男孩,看似浓烈的情感纠葛却实为虚无缥缈,雾里看花中不知何为爱欲的源头。《双面劳伦斯》里聚焦变性人的心路历程,同性情结稍有淡化,却在接下来的《汤姆在农场》被无限放大;2014年的《妈咪》仿佛完成了一个轮回,在这部影片中多兰不再担任主演,主角不再是膨胀的自我欲望的投射,却依旧是多兰心结与伤痛的代言人。在这段单亲妈妈与多动症并伴有暴力倾向的儿子的故事里,电影情绪变得前所未有的愤怒,却最终缓缓没入一份深沉的平静与哀恸。这或许可以视作这位年轻导演迄今为止最为成熟的作品。
《妈咪》中患有自闭症和具有暴力倾向的少年
多兰本人cosplay《妈咪》中惊艳的扒开银幕场景


电影中强烈的私人情感和独特的个人印记使得多兰获得了新一代作者导演的称号.这不是一个容易获得的殊荣,很多创作者一辈子都在追逐独创性的风格却寻而未得.主流评论都在称赞多兰让他们回想起了法国影坛最具个性的年代,《四百击》和《筋疲力尽》等新浪潮作品的余音绕梁在当今得到了回响.

然而除却个性化的情感表达之外,多兰的电影语言和这些影坛前辈们还是稍有不同.比起旧时代黑白电影中沉默精致的优雅,多兰的电影多了一份意识流式的风光旖旎,极强的色彩感与感知力,对大特写的偏爱,游离的配乐与慢镜头和长镜头的互相调和,更像是王家卫式使时间凝固的美感.
《我杀了我妈妈》中的长镜头和部分构图仿佛与《春光乍泄》与《花样年华》一脉相承。

这是一部令人筋疲力竭的电影. 唾弃他的人感到昏昏欲睡,片中充斥着各种琐碎的日常使短短的95分钟被拉长为无休止的折磨. 热爱他的人睁大眼睛不敢错过一分一秒,亦因片中巨大的情感张力而被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他们仿佛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生活中无从寻觅的倒影. 欧洲影坛已经太久没有见识过这样的新鲜血液,19岁的花样年华,不管不顾地将人生中至今所遭受的苦难与酝酿的思考都一股脑倾泻在一部电影中,并以惊人的控场力与平衡力构筑起了电影这座因负荷如此真切复杂的情感而显得有些岌岌可危的高楼.

之所以说这是一部非常惊艳的处女作,并不在于他拥有名副其实比肩影史巨擘的资格,而是多兰的确说好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在镜头语言,构图,配乐,表演等硬软件上都有令人拍案叫绝的灵光. 一个与90后仅有一岁之差的年轻人全凭一己之力完成导演编剧主演制片这几项全能任务本就是很惊人的.



《我杀了我妈妈》中标志性的DV拍摄独白
这是一个非常私密的故事,几乎可以说是多兰个人的半自传. 在这个他16岁便写就的故事里,几乎全都流淌着他与母亲的日常矛盾,争吵与和好,以及作为一个敏感易碎的同性取向的诗人对世界作出的观察与思考. 片中男主于贝尔可谓就是多兰本人,敏感,早慧却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才,青春期伊始便竭力与母亲抗争.

《我杀了我妈妈》表面读来是惊骇的罪与罚,实际包含太多沉重而感怀的内核,多兰镜头下是令人熟悉而又鼻酸的日常.虽说全片仅聚焦于青春期的焦灼和母子间的对峙,立意和眼界未免狭窄了。但那些事出无因的争执,莫名其妙的爆发,宣泄完情绪之后又是满满的后悔,上一秒还在愤怒地宣称你毁了我的生活,下一秒就觉得离开你就像舍弃生命,这些细节是如此真切以至于令观众会困惑他们是否在观看自己的生活实录。

电影中聒噪的争吵与辱骂有时令人的耳膜不堪忍受,却的确传达出了叛逆的少年人那种不通过歇斯底里的恨便无法阐述的熔至骨髓的爱. 片中对于情感的处理也是四两拨千斤,“如果我明天死了你会怎么办”“那我明天同样会死”这句简洁的对话便涵盖了母子间复杂的爱与恨. 结尾处,于贝尔从寄宿学校逃出,母亲在旧时两人常常携手游玩的河边找到了他,两人静默地依偎着,又一次宽容了彼此. 却不代表往后仍能如此平静地相安无事. 然而在这一幕中多兰已经洞察了母子间恩仇交织的本质. 爱是我们永远无法愈合的疮疤.
“你用看似现代的方式在复杂的社会中逡巡,但你的诗歌透露出一份旧时的哀伤。”片中导师形容少年于贝尔的词句或许亦可以精准无误地形容多兰本身。虽说这部处女作中透露出太多的缺点,过度渲染的情绪,不断重复的剧情,关键转折点的拿捏也都太青涩,但这无法掩饰这位创作者敏感的少年心性,满怀诗意的思考方式,毫不掩饰地对世界剖析自我的真诚.这些比完美无缺重要得多的宝贵品质是推动创作者进行远征的最基本资质。毫无意外,一个才华横溢的年轻电影人就此起航了。

《幻想之爱》:自我投射的灵欲乐章
继《我杀了我妈妈》后,全世界都对这个年轻的天才充满了期待。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一炮打响的多兰在第二部作品并未选择相对更惹人注目的宏大题材,相反他似乎更加依赖于自我生活的窠臼. 稍稍偏离了剑走偏锋的沉重弑母主题,这次是一个色彩相当明快的故事,而多兰则再次以他天才的敏锐度和神经质的深刻与轻浮,谱写了一曲哀婉和欢愉并存的法式香颂与情绪乐章。



王家卫在《重庆森林》中曾低吟过有关爱情与时间的独白:“ 我们最接近的时候,我跟她的距离只有0.01公分,57个小时之后,我爱上了这个女人。” 而现实中的怦然心动尽管不多见,但真正降临时却几乎不需要一首乐章的时间。


三个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玛丽与 弗郎西斯是可以共享一张床的亲密好友,他们在派对偶遇了年轻英俊的尼古拉斯,一直一弯,都为这位酷似希腊神话中自恋的纳西索斯的美少年所倾倒. 一开始还能镇定地佯装几句漫不经心的俏皮话来调情,而后却已无法自持地卷入恋慕之心带来的迷狂的漩涡. 弗郎西斯在与他人缱绻时会不由自主勾勒出尼古拉斯俊美的形象,玛丽为此开始而对自己长年的好心怀芥蒂。而尼古拉斯呢,一如既往的随心所欲,在未明确挑明自己性向的情况下,他约会玛丽,撩拨弗郎西斯,并行得游刃有余。两份过度的纠结困惑地与一份毫不认真彼此缠绕,三人都痛苦地陷在了暗恋的死循环里.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图形,却也最容易变质。任何一方的犹疑都会导致整个架构的溃不成军。一次出游终于引发了三人的矛盾。玛丽和弗朗西斯开始无视对方分别追求尼古拉斯,却遭到了同样无情的拒绝。花了点时间去拾掇破碎的心,再见时三人已是撕破脸的敌对和尴尬,摆好了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态度. 然而讽刺的是,影片结尾玛丽和弗朗西斯再次出现在一个派对上,两人的目光又聚焦在了同一个新猎物身上,脸上是与此前同样执迷不悟的神情。

列维纳斯曾有言:爱的悲怆就在于无法战胜存在者的二元性。有时候爱是一种充满私欲的自我需要. 我们倾慕的往往不是他人真正的形象,而仅是以此明镜为鉴,来反射我们真正的模样,不断完善“认识我们自己”这样一条充满崎岖的荆棘路。然而痛苦就在于作为同样独立个体的他者的不可控性与我们的控制欲之间的矛盾。每一束在他人身上流转的目光,实在而言都折射成为我们对自我奥秘的探究。

巧合的是,另一位个性的法国导演特吕弗也曾在电影《阿黛尔雨果的故事》里描述过这样的情感:为了一眼惊鸿,偏执女孩阿黛尔翻越万水千山也要寻觅心上人,然而当两人偶然相见时,她竟认不出他来,向前的步伐一如往常的笃定,然而追寻的始终是虚无缥缈爱情的心动,而具体的恋慕对象则完全被模糊在脑后。




《幻想之爱》中伪纪录片式的路人访谈


而多兰非常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种轻飘飘的本质,并在影片中注入了我们这个时代所共同感受到的困顿踟蹰与自我迷恋。镜头语言也一如前作那般别出心裁,除却正统的故事线以外,还插入剪辑了大量路人剖析自我感情观的独白,营造出伪纪录片质感的同时亦为这段扑朔迷离的三角关系作出相应的注脚. 这大概就是为何多兰的影片时常能获得年轻人共鸣的原因。

尽管有评论诟病《幻想之爱》中堆砌了大量的长镜头和煽情的配乐渲染,使得影片色彩斑斓如同精美制作的超长MV却实际上空无一物。过于依赖画面与配乐或许的确是多兰影片的软肋,却也是他独特的闪光点。典型欧范的电影大师或许需要电影中的沉思与肃穆来为他们一生的思想高度盖棺定论,年轻人则不然。于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我以及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并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风格化的表达方式。就此而言,仅做出两部长片的多兰的确是各中翘楚.

《只是世界尽头》最新曝光的高清片场照
与最新缪斯,《只是世界尽头》主演蕾雅赛杜
这两部作品或许可以视为多兰最具有个人风格和情绪化的电影.不过在接下来的创作中他也在不断拓宽主题的维度和寻求更加多元的题材.《双面劳伦斯》虽然仍是多兰擅长的同志题材,并且整体仍是浓浓的酷儿色彩,但追寻性别的自我认同已经明显是一个更为深入的社会主题,而参选威尼斯的《汤姆在农场》已经明显转型成浓厚的惊悚片风格,这是多兰首次面对众多室外大全景拍摄的挑战;而《妈咪》亦有了更深一层的叙事维度。

未来的多兰也没有闲着,今年6月的戛纳电影节便携带新作《只是世界尽头》强势入围主竞赛单元,以死亡为主题讲述一法国作家回乡的经历,颇有普鲁斯特的味道。而未来首部英语电影,聚焦好莱坞名利场的《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亦备受期待。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的路是越走越宽了,愿他在不断扩宽电影主题的同时仍能秉持强烈的自我风格。

最后祝我们有才有颜的导演今年戛纳好运吧!





>>>导演系列未完待续


今日小编:百无酱   长歌
谢谢阅读
【主办单位】

广州大学党委宣传部

【协办单位】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青年影视创作基地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

青年影视创作基地


【广东省电影家协会青年影视创作基地】

专门为青年影视爱好者与实践者提供创作指导、资源、服务的平台。我们始终践行“培养青年影视人才”的使命,为青年影视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基地联盟单位


    关注 青年影视创作基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