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学,断机杼——侗家纺织手艺的艰难传承

 

侗家传统纺织手艺的传承正面临着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子不学,断机杼。年轻一辈的侗家女孩不愿意学或者学不会织布,也许这门贯穿了几乎整个侗家历史的手艺就要失传了。...






侗家传统纺织手艺的传承正面临着一个赤裸裸的现实——子不学,断机杼。年轻一辈的侗家女孩不愿意学或者学不会织布,也许这门贯穿了几乎整个侗家历史的手艺就要失传了。时代的变更,商品经济的冲击,人们思想的变化,正在一点一点地把这门手艺推向深渊。



尴尬的现状
坪坦村原来几乎每家都有一套完整的制布工具,从弹棉杆到染桶,一应俱全;但现在要在坪坦村找到一架织布机,却并不容易。吴柳妮说,因为现在人们几乎不织布。

“我们家五姐妹,就我大姐会织布了”。吴柳妮来到姐姐家,推开虚掩着的门,45岁的吴柳娥正坐在缝纫机前,“吱呀吱呀”地赶制着一批布偶;织布机就在更远一点的地方,不声不响,上面有一块未织完的布,布上落了些许灰尘。

“姐,你快织给她们看看”。吴柳妮催促着。
吴柳娥笑着打了招呼,停下手里的活,走到织布机前。她把机绳系到腰间,脚蹬着踏板,梭子来回穿梭于一张一合的纱线中,伴随着扣板清脆的响声,布匹一点一点长起来。几分钟之后,终于有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我现在不是经常织布了。”吴柳娥坦白。

她有更多其它的事要做,加工布偶,就是其中一件,这也是吴柳娥近来最主要的工作。
而对于4.1公里外的横岭村里像蒙金凤一样的织娘来说,织锦就是她们的主要工作。
蒙金凤说,2014年6月,湖南大学创新平台在这里成立了侗锦基地,这个机构把蒙金凤这样的织娘召集在一起,他们负责谈生意,织娘们负责制作。每次有订单,织娘们就会聚集在这里学习设计师设计的花样,然后制作客户需要的商品。但是在没有订单的日子里,蒙金凤就算是失业人员。







这些随时都可能失业的织娘,年龄大都集中在40—60岁之间,年纪最大的有70多岁了,如今只能织一些简单的侗锦;年纪最轻的是蒙金凤这一批人,她今年40岁。“再年轻一点的好像没有了,因为再年轻一点的就不会织侗锦了。”
“不会。”吴小敏的回答简单干脆,也印证了蒙金凤的话。今年25岁的她表示自己根本没学过织侗锦。
“我们村其他像我这个年龄的……?”吴小敏把目光投向鼓楼里吊着的用来祈福的百甲,好一会儿才收回来,说:“像我这个年龄的,应该是没有人会了。”村子里年轻的女孩不是在上学就是在打工,她们生活里好像没有“侗锦”这两个字。



无奈的原因

导致侗家纺织手艺渐渐失传的原因有很多,现代商品经济对它的打击首当其冲。以前的侗家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手工制作的侗衣在那时有着无法动摇的地位。而今,市面上那些面料舒适,款式层出不穷的衣物渐渐取代了侗衣,侗衣成了只有节日里的盛装。
“侗衣不透气,又爱掉色,市场里卖的衣服比它好多了。”皇都村天然居的老板娘杨换莲拉着衣袖说道。她也是为数不多的会织布的人之一,但她现在不织布了,市面上那些便宜又好看的衣服更得她心。她的店里摆了一些侗布和侗族服饰,都是用来出售的,当作纪念品卖给游客。
可是,依旧没多少人愿意织侗锦或侗布,因为挣得太少了。
每织一条简单的侗锦丝巾,蒙金凤能赚七十到八十块钱,但这样的一条丝巾,需要蒙金凤花费一整天的时间,并且晚上也要加班。也就是说,如果蒙金凤每天都加班,那么她一个月的收入大概就在2100—2400元之间,当然,前提是这一整个月她都有订单。







坪坦村的吴兵菊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见到她时她正在织一条头帕,吴兵菊说花纹是一排小人。有十几年织龄的她,织一条侗族妇女的头帕需要五到六天的时间,期间要照顾孙子。头帕的织法很复杂,一般需要五、六种颜色的纱线,也就是说要同时用到五、六根梭子。织花时,织娘们要按顺序取出和移动竹条,而有些复杂的图案使用的竹条甚至多达100多根,“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到的。”采访结束时,头帕上的花纹仍没显出人形。吴兵菊说这样的头帕她不会拿出去卖,因为织起来复杂价格却不高,所以她更愿意留着自己用。“再说,我年纪大了,也越来越看不见了,趁现在还能看清,多织点。”



视线清晰的吴小敏却不会织,并且,她也不愿意学。“织这个赚的钱太少了。”吴小敏之前一直在外打工,赚的钱比织侗锦多。尽管陌生的城市没有村里见人就打招呼的人情味,狭小的出租房也没有家里宜居,但她仍然选择了前者。“再说织侗锦不是一件有耐心就能做到的事。”以前的侗家女孩十五、六岁就开始学习织布,她们的功夫是一点一点磨出来的。而且织侗锦要尤为小心,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都能明显地被看出来。吴小敏说即使愿意织,也心有余而力不足。

说完这话,吴小敏看向了不远处的另一座鼓楼。尽管不过200米的距离,但那里却是像一幅定格画面:风很轻,云很慢,溪水缓缓,穿着侗衣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不言不语,闭眼听风声。不知是哪位老人发出了一声叹息,来不及听清,就被一阵突然的风挟裹着,卷进了小卖部里飘出的洗牌声。



扑朔迷离的未来

离开鼓楼时,吴小敏停顿了一下,目光没有焦点,轻轻地说:“等我以后不要打工了,我也许会学吧。”然后她抱起儿子离开了鼓楼。今年过完,她就又外出打工了。
此时,蒙金凤正算完一笔账,她又为11岁的女儿攒下了一点学费。她11岁的女儿正在上学,蒙金凤说女儿对织侗锦很有兴趣,但她认为女儿的学习才是正事,“不过,等她不用上学了,她要学我还是会教的。”蒙金凤微微笑了一下。



后记

离开侗锦基地时,蒙金凤推开了窗,午后的阳光涌进来,给老式织布机镀上一层金光。近十架被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老式织布机,在一架新式织布机的对比下,突然就衍生出一种艺术感。

它们不再是侗家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了,现在的它们更多地被用来当艺术品,收藏品,织布演示工具,研究对象和传纺织手艺的承载者。

蒙金凤看了许久,又将它们恢复原样,出门,落锁。沉重的铜锁敲在木门上,发出低沉的“咚”声。



感谢林淑敏同学给我们的诚挚投稿,侗脉文化-梭说会继续努力,希望有更多的人领略到侗族传统文化和手艺的无穷魅力,有更多的人热心参与到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


    关注 侗脉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